<p class="ql-block">现在是2025年8月底。今年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为此,9月3日,在北京市天安门广场将举行盛大阅兵。</p><p class="ql-block"> 在思绪翻滚中,我翻阅到自己10年前拍摄的一组照片。</p><p class="ql-block"> 那时,正在纪念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这一天,<span style="font-size:18px;">2015年10月2日,</span>我们在福州市,偶遇,且观看了一场画展。“历史的记忆——俄罗斯画家笔下的反法西斯卫国战争”俄罗斯美术作品展。那次画展在福州画院举办。</p> <p class="ql-block">这一批俄罗斯美术作品(30多幅)巡回展已在莫斯科、北京、南京三地展出。福州市的展出地设在福州市于山南坡的福州画院,据说是当年最隆重的一站。</p><p class="ql-block">2025.8 我从媒体上陆续看到这一批画在中国的多个城市展出。这说明,这一批画一直在中国巡回展出。</p> <p class="ql-block">画展开幕式。</p> <p class="ql-block">这幅画《胜利》,高度超过展厅层高,只好斜靠着摆放。</p> <p class="ql-block">《胜利》 作品4.5米高,3.7米宽,讲述的是攻克柏林战役结束后胜利的场面,画面下方倒地的纳粹旗帜昭示了苏联军民以鲜血铺成的抗战之路,终于在攻占纳粹德国的核心首府中宣告结束。这场伟大的胜利将大家紧密地团结在一起,画面中心的士兵振臂高呼,整体洋溢着欢快的氛围。 </p><p class="ql-block">作者是 亚历山大・诺瓦谢洛夫</p> <p class="ql-block">展出现场。</p> <p class="ql-block">《战争路上》</p> <p class="ql-block">《秋梦 》,画面中,左边的军人蜷缩在角落,破旧的军装、颓丧的姿态,这是战争带来的创伤印记;右边的女孩则侧卧于温暖的金秋,舒展的秀发、散落的唱片与书信描绘着和平时代的生活碎片。</p><p class="ql-block"> 没有直接刻画战火硝烟,而是以“秋梦”为纽带,将战争阴影与和平日常放在一起,形成鲜明对比,凸显了在无情战争中的和平愿景。</p><p class="ql-block">作者:亚历山大・诺瓦谢洛夫</p> <p class="ql-block">《不要为我哭泣,妈妈》作者:弗洛尔・伊万诺夫</p><p class="ql-block"> 一群纳粹官兵正欲枪决一名青年,青年正默默祈祷着。作者用灰冷的色彩刻画出纳粹官兵的冷血、暴戾,反衬出白衣士兵的勇毅、悲悯。另一方面,眼睛被称作是“心灵的窗户”,画面中纳粹官兵的眼睛被遮挡,白衣士兵的眼睛中则充满情感,二者形成强烈反差。</p><p class="ql-block"> 此外,旁边纳粹军官在处决现场悠然地削苹果——这种“杀戮与日常”的戏谑对比,更显露法西斯侵略者的疯狂。</p> <p class="ql-block">《怜子图 》作者:谢尔盖・丹切夫</p><p class="ql-block">作者将战争带来的创伤具象化,把画面定格在了一对母子上。母亲用头巾遮面,难掩悲痛,跪倒在儿子冻僵的尸体前。她那颤抖的双臂、龟裂的手掌,让观者直观感受丧子的锥心之痛。裹身的军装、滚落的钢盔、坚硬的铁丝等战争符号揭示了故事背景。这张作品是千万家庭苦难的缩影,可见宏大战争中的个体悲剧感。</p> <p class="ql-block">俄方工作人员在画展现场。</p> <p class="ql-block">《请不要救我了 》</p> <p class="ql-block">《一个姑娘》</p> <p class="ql-block">《指挥官》</p> <p class="ql-block">《过去的回忆》画面中央是一位身着海军军官服,服装的胸前挂满勋章的白发长者,他深情沉重地站立着,看着前方。他的左右前后,是站立的身着水兵服的5位海军士兵。4位士兵手上,都握着鲜红的花束。1位士兵面对长者。 </p><p class="ql-block"> 画面的颜色特别简约,白色上身服装,黑色下身裤装,红色花束。画面白,黑,红三色,鲜明又协调。</p> <p class="ql-block">《被封锁的列宁格勒》</p><p class="ql-block">尤利娅・卡斯挫娃 </p><p class="ql-block">讲述的是前苏联卫国战争中最惨烈的“列宁格勒封锁战”。该战役也叫列宁格勒围城战(1941-1944),时间长达872天的围困,超100万平民死亡(主要因饥荒),苏联军死守不降。</p><p class="ql-block">画面中城市已被冰雪覆盖,寒冬里只余一个孤单的身影在艰难地拖着物资。当时被困在城内的平民,日常食物仅是125克掺杂了锯末、草根的“灰面包”。法西斯妄图以“饥饿战”摧垮意志,却让列宁格勒成为“不屈的图腾”。</p> <p class="ql-block">《战争安魂曲》</p> <p class="ql-block">耶夫金·朱波夫 《胜利的春天》</p> <p class="ql-block">胜利了</p> <p class="ql-block">《难民》</p> <p class="ql-block">《胜利的血矿》</p> <p class="ql-block">画展的新闻报道。</p> <p class="ql-block">10年前,卡片相机拍摄。很珍贵的记录。</p><p class="ql-block">未完成,还在在整理照片。</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