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染的风采(红色故事)

鲁海

<p class="ql-block">本文由徐树之先生供稿</p><p class="ql-block">民国初年,在通往乡村集市的土路上,常常传来“吱呀吱呀”的响声,那是徐爷爷和徐奶奶,一对老夫妻推着独轮车卖豆油的声音。那时候,胡屯徐家河口徐家一族,人丁兴旺,家境殷实,在博平一带算得上大户人家。读过私塾的徐奶奶,坚定地教导八个孩子要读书识字,崇礼明德,为国效力。</p><p class="ql-block">徐家名门望族,本来可以舒舒服服过自己的日子。可是,战争来了。1937年7月,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徐家长子徐宝珊亲眼目睹了日本侵略者的罪恶行径。国家兴亡,匹夫有责。他自发地组织起抗日队伍,毅然决然地投身到抗日救亡的枪林弹雨中。为了让战士有力气打鬼子,徐奶奶毫不犹豫地将多年积存的粮油全部捐献给队伍。硝烟中的战士们受到极大地鼓舞,他们杀鬼子、捉汉奸、端炮楼、炸据点,神出鬼没,越战越勇,敌人胆战心惊,闻风丧胆,极大地震慑了敌人,鼓舞了士气,唤起了人民群众的抗日决心。受到重创的鬼子伪军对徐宝珊恨之入骨,大队人马涌入徐家,烧杀抢掠,无恶不作。徐奶奶眼睁睁地看着自己的房屋、油坊被焚烧,那是她的全部家业,是老人家一辈子的心血啊。54岁的徐奶奶擦干眼泪,带着一家老小走上了颠沛流离的逃亡之路。那些日子,徐奶奶总是望着家乡方向怔怔地出神。五子徐宝珍依偎在她的身旁:娘,咱的家没了。老人家坚定地说“孩子,你要记住,有国才有家!”</p><p class="ql-block">在家人们的影响下,年仅14岁的徐宝珍也加入了抗战队伍。1944年10月,徐宝珍所在的县大队遭遇日军偷袭。为了掩护群众转移,徐宝珍主动带领一支小队与敌人正面交战。血肉模糊的徐宝珍打完最后一颗子弹,端起刺刀呼啸着向敌人冲去。刺刀扎向鬼子军官的那一刻,徐宝珍也暴露在枪林弹雨之中。冰冷的刺刀扎入他的胸膛,殷红的献血浸透脚下的这片黄土地。杀红了眼的徐宝珍死死搂住敌人,耳边回响起母亲那句话,“孩子,有国才有家!”他和战士们英勇杀敌,给群众转移赢得了宝贵时间,英雄徐宝珍倒在血泊中壮烈牺牲了。1947年春博平解放了!徐奶奶回到她朝思暮想的家乡。在这场惨烈的战争中,徐家有五个儿子、三个孙子孙女先后奔赴战场,徐宝珊、徐宝璧、徐宝珍三位英雄为国捐躯。</p><p class="ql-block">解放后,曾经有人问徐奶奶:您怎么舍得让几个儿子上战场打鬼子?徐奶奶望着徐家坟茔深情地说:“你不打鬼子,他不打鬼子,谁来保卫咱的国,谁来保卫咱的家啊!”</p><p class="ql-block">1947年春,博平县委、县政府为徐门三英烈召开追悼会,县长李健民致悼词。李健民致悼词中说:“徐宝珊、徐宝璧、徐宝珍三位烈士在抗日战争中,为了中华民族的利益,为了中国人民的解放事业,英勇战斗,无私的奉献出自己的一切,他们死的光荣!全县人民都要向他们学习!”中共地下党员于树三先生写了挽联,借以抒发人民群众对徐门三英烈的缅:“一门三烈士,兄前仆,弟后继,抗战救国,堪同杨门媲美;七子尽英豪,屋俱焚,财充饷,毁家纾难,可与子文齐芳!”</p><p class="ql-block">2015年6月徐河口三英烈士墓作为抗战遗址,纪念设施被山东省人民政府列入第五批“省级文物保护单位”。</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