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今年是抗战胜利80周年,我格外想念我的父亲和母亲。他们不只是我的父母,更是两位从那段烽火岁月里走过来的抗战老兵。</p><p class="ql-block"> 一.走进延安,探寻父母青春的足迹。</p><p class="ql-block"> 小时候,我时常听到母亲哼唱起当年延安抗大的歌曲,虽然我并不十分清楚抗大究竟是怎么样的一所学校,但“黄河之滨集合着一群中华民族优秀的子孙”这句歌词却深深地印在我童年的脑海里。延安宝塔山下的岁月也成为父母一生中难以忘怀并引以为豪的记忆。</p><p class="ql-block"> 走过坎坷的人生岁月,如今父母早已离开人世,我也步入老年,当回忆父母的往事时,我很想知道,当年的父母为什么会选择去延安?</p><p class="ql-block"> 为了探寻父辈们青春的足迹,两年前我独自一人乘坐“复兴号”来到了中国革命的圣地——延安。</p><p class="ql-block"> 我想深入了解抗日战争时期父辈及大批热血青年怀揣抗日救国的决心,为追求理想信念,不畏艰难险阻,奔赴延安参加革命的故事,真正地去了解学习延安精神。</p><p class="ql-block"> 我专门选择了一间躺在床上就能透过窗户看到宝塔山的民宿,望着夜晚红色的宝塔灯光,走在父辈们曾经挥洒青春汗水战斗过的延河岸边,幸福的暖流流淌在心间….。</p><p class="ql-block"> 我走进延安革命纪念馆——仔细地观看每一张老照片,阅读每一段文字,让我真正理解了:“老一辈革命家和老一代共产党人在延安时期留下的优良传统和作风,培育形成的:以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创业精神为主要内容的延安精神,是我们党的宝贵精神财富。”</p><p class="ql-block"> 当我来到抗大旧址,得知抗大校址刚刚修复一新重新开馆,我真是感到很幸运。</p><p class="ql-block"> 1931年,“九一八”事变爆发。中国共产党率先高举武装抗日旗帜。1935年10月中共中央率领中央红军长征到达陕北,之后创办了红大,1937年1月红大随中共中央移驻延安城,并更名为“中国人民抗日军事政治大学”(简称抗大)。抗大总校在近十年的办学中,数易校址,共办学8期,为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和社会主义革命与建设培养了大批栋梁之材。</p><p class="ql-block"> 我坐在当年延安抗大窑洞教室都石凳上,望着墙上小黑板,感受着当年父辈们在这里艰苦学习的情景…..久久不愿离去。</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 革命的熔炉,光辉的旗帜——这就是当年的抗大。</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 </span>当年的延安,没有繁华都市,只有黄土高坡;没有充裕的物资,只有艰苦的生活。父辈们为什么会选择来到这里?当我看到了当年抗大的一份招生广告,我渐渐清晰了….父母当年的选择去的不是一个地方,去的是一个方向,选择的是一种信仰, 因为 他們相信:只有中国共产党才能拯救中国。</p><p class="ql-block"> 在那个国家破碎、山河沦陷的年代,正是这种最朴素的信念,像一盏明灯,照亮了他们年轻的心。去延安,就是为了找到这支坚持抗战、代表希望的力量,就是为了能把自己的一腔热血,洒在救国救民的最前线。 </p><p class="ql-block"> 当年的这个选择,背后是常人难以想象的艰辛和危险,但他们义无反顾。因为他们相信,跟着共产党走,中国就有希望。</p><p class="ql-block"> 抗战胜利后,他们和千千万万的战友一样,为了新中国的建立继续跟着党走,跟随着南下部队转战来到了大西南。</p><p class="ql-block"> 新中国建国以后,他们服从党和国家的安排,在党需要的每一项工作中兢兢业业,无论经历什么样的风雨,他们始终相信党相信群众,不谋私利,对党忠诚,一身正气两袖清风,用自己无怨无悔的选择和对党的事业的无限忠诚走完了自己的一生,也为我们树立了真正共产党人的光辉榜样。</p><p class="ql-block"> 二. 胜利日,抗战老兵手印警世。</p><p class="ql-block"> 2006年9月3日,是中国人民抗战胜利61周年纪念日,建川博物馆发起了“胜利日,为抗战老兵留手印”的活动,准备建立一个抗战老兵手印碑林,留下这些“曾经握住民族命运”的手印,让这段历史永远被铭记。</p><p class="ql-block"> 当时已是93周岁的老母亲正在四川省人民医院住院,身体很虚弱。得知消息的商报记者和建川博物馆的工作人员专程来到省医住院大楼15楼20号病床前,听老母亲讲述了她1938年即跟随八路军到了延安,先后进入抗大女生队及中国女子大学学习的故事。当时才20岁的母亲毕业后即进入了负责保卫延安的八路军留守部队“教导旅”和驻守南泥湾的部队分护两头…..老人谈起当年,既兴奋又感慨。</p><p class="ql-block"> 当在洁白的纸上留下自己鲜红的手印后,老母亲长叹一口气:“现在我老了,但我希望我们这代人能留下些东西给后人,让他们知道自己的爷爷奶奶当年是怎么拼过来的。”</p><p class="ql-block"> 能帮助老母亲在建川博物馆的“中国老兵手印墙”上,庄重地留下了自己的手印,实现一名抗战老兵不多的心愿,也是我的心愿。</p><p class="ql-block"> 那一刻,按下的是手印,铭刻的却是一段历史,一种精神。她的手印,和无数战友的手印在一起,成为了国家永恒的记忆,也无声地告诉后人:历史不容忘却,先辈永被铭记。</p><p class="ql-block"> 如今,我也进入晚年,但父母的故事不能忘记。他们那一代人,用青春和信仰,用鲜血和生命,换来了今天的和平。作为他们的后代,我最大的责任就是把他们的故事和这份红色的信仰,一代一代传下去。</p><p class="ql-block"> 敬爱的爸爸妈妈,你们放心吧。你们的手印留在了博物馆的墙上,更印在了我的心里。你们的选择是对的,你们坚信的党,如今带领中国走上了富强之路。你们和无数的抗战先辈都是国家的英雄,更是我们永远的骄傲。</p><p class="ql-block"> 在纪念抗战胜利80周年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的日子里,谨以此文,致敬我的父母,致敬所有为国奉献的抗战老兵。</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烽火印记——致敬父母与一个时代》</p><p class="ql-block">延河之水淬刀枪,抗大歌声破晓光。</p><p class="ql-block">曾以铁躯支破碎,终教碧血化苍茫。</p><p class="ql-block">千山烽烙刻青史,一方印痕留建川。</p><p class="ql-block">八十春秋不曾忘,故事永续后人传。</p> <p class="ql-block">延安精神永放光芒!</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