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峪古城,位于山西省晋城市阳城县北留镇郭峪村,在5A级旅游景区皇城相府南300米(皇城相府实为郭峪古城的北翼城,侍郎寨为郭峪古城的东翼城),是“中国历史文化名村”,是太行山麓一座城堡式村落。城内是独具特色的明清建筑群,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被古建筑学泰斗罗哲文誉为“中华民居之瑰宝”。又有“中国乡村第一城”之称。 郭峪村历史久远,为郭氏家族所建,以姓氏命村名。郭峪始建村当在唐初。到了明末崇祯年间,山西地区匪患极为严重,肆虐横行。原本富庶的郭峪村不断遭受土匪的劫掠,村民们为了抵御匪患,在原有的基础上加筑城墙。就这样,一个小小的村庄逐步被改造成为一座城防坚固、戒备森严的军事堡垒。 郭峪村规模宏大,形制完备。村落古建面积达18万平米,有城垣城楼、官宦府邸、宅第民居、庙宇祠堂、店铺作坊、苑囿园林、门楼影壁、水井、遗址等,不仅是沁河流域一处极具地方特色的古代建筑群,更是全国独一无二的蜂窝古堡群。被古建专家誉为中国古建筑的集聚地。现存传统院落在建筑格局、形式、材料以及工艺等方面保持原状,整体设计和营造均出自当地工匠之手,是地方建筑文化传统的真实体现。 郭峪古城中的城窑极具特色,城内总计有六百多眼窑洞。这些窑洞分布得极为密集,远远望去就像一个个蜂窝,也正因如此,郭峪城被赋予了“蜂窝城”这一独特的称谓。 古城堡中的民居在结构方面十分严谨,并且非常注重防御功能。其城墙高高耸立,城墙上精心开凿了三层藏兵洞,城头之上,雉堞密布,布局精巧。 古城内还有一座皇城圣旨科举博物馆,展示了部份实物和相关史籍资料。明清俩代文风鼎盛,人才辈出,连相府的主人陈廷敬,也是在这里长大的。该村共中举人18人、进士16人。其中张姓6位、陈姓9位(包括陈廷敬)、王姓1位。进士中虽然郭姓未占1席,但却将这里建成了进士的摇篮,也是一件功德无量的事。 “金谷十里长,才子出郭峪。” 郭峪古城内元代兴建的的汤帝庙整体坐北朝南,其建筑依山势而建,错落有致。从庙门前地道起始,一路延伸至最后的大殿,其间共划分为两个建筑平台,如此便自然而然地形成了上下两个院落。 商汤是尧、舜、禹之后的又一个圣君。汤灭夏桀而建商朝,登基不久,即遇连续五年的大旱。汤帝亲自到桑林之社祈雨,表示愿意代民受过,甚至不惜以己身为牺牲,感动了上天,征服了民心。 汤帝庙又称社庙。《礼乐》有:"国中之神,莫贵于社。"古指土地神,后为村社之神,是村落的重要之神,为地方的保护神。 顶真:指用前一句结尾之字作为后一句开头之字,使相邻分句蝉联。回文诗:是一种按一定法则将字词排列成文,回环往复都能诵读的诗。<br>一河两岸三四堡,堡里人家多英豪。<br>豪情激荡酿千诗,诗意充盈腾九霄。<br>霄碧云白映丽日,日红山绿迎美娇。<br><div>娇女俊男人如潮,潮涌金谷歌今朝。</div><div>全诗通过顶真手法,将“堡—豪—诗—霄—日—娇—潮”等字串联,描述郭峪古城的地理风貌(河、堡)、人文精神(英豪、诗情)及繁荣景象(人潮、今朝)。</div><div>该诗虽未明确说明全文可逆读,但部分句子符合回文特征。例如:“诗意充盈腾九霄” → 逆读为“霄九腾盈充意诗”,虽语义变化,但仍保持音韵节奏。“日红山绿迎美娇” → 逆读为“娇美迎绿山红日”,描绘景色依旧通顺。回文特性需结合上下文灵活理解,并非每句严格对称。</div> 一幢房屋窗上加有一小段突出的房檐,就变房为亭,被称为申明亭。此亭专为调解邻里纠纷而设,反映了古时农村长者治村的历史现象。申明亭的“明”字,偏旁为“目”而不为“日”,应该是这里特有的生造字,据说意为强调用眼去看,心中自明。 清康熙三年曾作扩建的进士第,在古城遗留的古建筑中较为典型。建筑为四合院结构,但四院相连,院中有院,院院相通,布局十分巧妙。遇有危险,可进退自如。 古城中心有一座塔楼,名豫楼。此楼建于明崇祯十三年(公元1640年),和郭峪城同为“防御”陕西农民军的军事建筑。“豫”为御的通假字,意为防御之意。豫楼楼长15米,宽7.5米,高33米,7层构成。站在楼顶,整座古城尽收眼底。楼下建有280米长的地道,直通城门。第一层为暗层,内置有石碾、石磨、水井、暗洞,暗洞通过石门,进入暗道,暗道由砖拱成,分两条,都可径通城外;楼顶四角,挂有四个钟铃,经年累月在风中叮咚作响。从古城墙、地道、塔楼布局看,古城更象是一座军事要塞,也许与建城时的军事形势有关吧。 古城的城墙建于明代,石条为基、青砖为墙。与常见的古城墙相似,门楼、墙跺、射击孔、炮台俱具。但有所不同的是,墙体不是实心,而是建有数百眼窑洞,不仅作村民住所,也是贮存物资的仓库和藏兵的掩体,实用性极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