奥运塔里有展览

云之

不经意间,发现奥林匹克塔一、二层免费开放了,当场预约当即可进,不过要登塔还是收费的,目前的优惠票价是128元,可以到达1号塔观景台观景,身高1.2米以下的儿童免费,老年人没有优惠。<div>2016年4月奥林匹克主塔上安装360度旋转可发光的巨型五环标识期间,奥运塔的门票有了调整,由原来的200元降低为100元。闻听此讯,我们一行四人,两个成人,两个由成人带领免票的儿童,花了200元钱就“混”进了塔里。这个“混”字是特指那位身高已经超过免费限高1.2米的儿童,她自己浑然不知,坦坦荡荡晃了进去。当时塔内开放区域仅是一层大厅和246.8米高的露天观景平台及2号塔,其他都没开放,高层的旋转餐厅也还没建好,观景平台上的高倍望远镜也没有启用。那时鸟瞰四野并不甚好看,和今天不可比较。</div><div>入口已经从原来的西侧的2号门改为西南方向的1号门。</div><div>进门要安检,我的环保袋里装药的小包包里有个12公分的小叉子,还是很多年前带孙宝时出门吃水果蛋糕用的,孙宝们都大了,我早已忘记,而后每年出门不知经过多少城市多少车站形形色色的安检,竟然在这一次被小姑娘火眼金睛识出,姑娘笑着说先暂存在她那里,我真心地夸奖了小姑娘的眼力。</div><div>奥林匹克塔二层展厅陈列了自1936年柏林奥运会至2020年东京奥运会的火炬实物,由于陈列厅里灯光强烈,拍片效果不好,还请朋友们包涵。</div> 左 1936 柏林(夏) <br>现代奥运史上第一把官方火炬,支架28厘米,全长70厘米,钢材抛光,手柄刻传递路线,顶部有德国鹰徽与五环,燃料为镁管+易燃膏,燃烧 10 分钟。<div>中 1948 伦敦(夏)</div>二战后首届奥运,共 3 种火炬:标准型、海上专用、最后一名火炬手特制不锈钢火炬,40.5厘米,燃料改用镁,阳光下也清晰可见。<div>右 1952 赫尔辛基(夏)</div><div>圆锥形铝制火炬头,月桂叶装饰,59厘米,手柄木质上漆,首次出现芬兰语城市名。 </div> 左 1952 奥斯陆(冬)22厘米。<div>有 1956 墨尔本(夏)</div>杯状火炬头,五环+“Melbourne 1956”,47厘米,合金、铝。火种灯空运至澳大利亚,开启当时最长公路传递。 <br> 左 1956 科迪纳丹佩佐(冬)47厘米, 合金。<br>右 1960 罗马(夏)<br>古典“石柱”造型,铜铝合金,39.6厘米。 左 1964 东京,圆柱不锈钢外壳+铝制托盘,极度轻量化;首次出现“TOKYO 1964”激光刻字,72厘米。。<div>右 1968 墨西哥城(夏)</div>顶部“Mexico 68”与会徽同字体,开槽圆锥体加强火焰可见度;首位女性主火炬手。1.45——4.53厘米。 <br> <div>左 1968 格勒诺布尔(冬)70厘米,铜合金。</div><div>右 1972 慕尼黑(夏)</div>不锈钢燃烧管,手柄“四射光芒”会徽;传递中首次出现轮椅火炬手。72厘米,合金钢。 <div>左 1972 札幌(冬)55厘米,不锈钢、合金钢。</div>右 1976 蒙特利尔(夏)<div>黑色铝制头部,减重且拍照醒目;圣火通过卫星信号+激光在渥太华“隔空点燃”,史上首次高科技点火。67.5厘米。 </div> 左 1976 因斯布鲁克(冬)74.6厘米,铝合金、铜。<div>右 1980 莫斯科(夏)</div>深红色手柄配金色刻字“Moscow 80”,下方托架置会徽。56.5厘米,铝。 左 1980 普莱西德湖(冬)72.5厘米,皮革、合金。<div>右 1984 洛杉矶(夏)</div>皮革包裹手柄,上刻纪念塔图案和“Faster Higher Stronger”;首次大规模商业赞助接力。58.5厘米,铝、钢、皮革。 左 1984 萨拉热窝(冬)<div>右 1988 首尔/汉城(夏)</div>火炬头绘韩画云纹,皮革手柄;传递方式含骑马、划船等 4168 km 路线。51厘米,合金钢、皮革、塑料。 左 1988 卡尔加里(冬)60厘米,铝、木材。<div>右 1992 巴塞罗那(夏)</div>金属手柄+锥形头,上部浮雕巴塞罗那会徽;残奥射箭选手用箭点燃主火炬塔,成为永恒经典。66厘米。 <div>左 1992 阿尔贝维尔(冬)41厘米,合金钢。</div>右 1994 利勒哈默尔(冬) <br>挪威桦木手柄+金属燃烧体,极寒防滑;开幕式出现滑雪跳跃火炬手。152厘米,木材、铁、铜。<br> 左 1996 亚特兰大(夏)<br>22 根铝管组成“螺旋上升”造型,象征火炬接力历程;百年奥运纪念版火炬同时发行,刻有 1896-1996 所有主办城市。82厘米,铝、黄铜、胡桃木。<div>右 1998 长野(冬)55厘米,棉花、铝。 </div> 左 2000 悉尼(夏)<br>三层涂层铝材,内层钛合金抗高温;水下传递段使用特制“气泡火炬”,土著运动员弗里曼点燃主火炬。77.5厘米。<br>右 2002 盐湖城(冬)<br>玻璃叶片+铝芯,象征冰与火的结合;顶部五环可旋转。83.5厘米。 左 2004 雅典(夏) <br>橄榄木手柄+镁金属火焰管,传递路线特意经过 24 处古迹;现代奥运“回家”。65.5厘米。<br>右 2006 都灵(冬) <br>钢+铜+铝混合材质,外形像滑雪板尖端;火焰呈蓝色涡轮状。77厘米。 左 2008 北京(夏) <br>“祥云”纸卷轴造型,铝合金+橡胶漆,重 985 g;内部双火焰结构抗 65 km/h 大风,传递遍及五大洲。72厘米。<br>右 2010 温哥华(冬) <br>不锈钢主体+白色冰川涂装;火炬顶部镂空枫叶,火焰从中“绽放”。94.5厘米。 <br> 左 2012 伦敦(夏) <br>金色三角铝合金,镂空 8000 个圆孔对应 8000 名火炬手;最年轻南极点滑雪者登上伦敦眼持火炬。80厘米。<br>中 2014 索契(冬) <br>镂空“羽毛”不锈钢,红色渐变;史上最长距(>4 万 km)与最长天数(123 天)接力,火炬曾进入太空。95厘米。。 <br>右 2016 里约(夏) <br>再生铝+树脂,分段可展开露出内部彩色巴西元素;传递途中经亚马逊雨林划船段。63.5厘米。 <br> 左 2018 平昌(冬) <br>白金属主体,五棱柱象征“常平”韩文字母;火焰出口 700 μm 微孔,抗 10 m/s 寒风。70厘米。<br>右 2020 东京(夏,2021 举办) <br>樱花花瓣铝合金挤压成型,重 1.2 kg;使用氢燃料测试段,真正“零碳火焰”。71厘米。 <br> <div>火炬展厅的火炬目前没有展出的</div>2022 北京(冬) <br>内外双层“飞扬”丝带,碳纤维+复合材料,火焰在中心凹槽内燃烧;氢能燃料实现无烟、零下 40 ℃ 稳定燃烧。 <br>2024 巴黎(夏) <br>香槟色对称弧线,以塞纳河水波纹为灵感;将首次采用 100 % 可再生丙烷,实现碳中和传递。 <br>2026 米兰-科尔蒂纳(冬) <br>2025 年 4 月刚公布:铝+透明硼硅玻璃,三维立体城市剪影;可拆分为两个独立小火炬,象征两届城市合办。 <br>通过这份“火炬家谱”,可以清晰看到: <br>材料演变——钢→铝→钛→碳纤维→可再生材料; <br>燃料升级——固体镁→液体燃气→氢能; <br>造型主题——从国家图腾到城市符号再到环保理念; <br>传递创新——卫星点火、水下、太空、零碳……<br> 顺着楼梯下到一楼大厅,在奥林匹克塔展出的是”奥运之光“<div>朝阳国际摄影艺术季暨“奥塔杯”朝阳国际艺术摄影大赛的获奖作品。<br>展出“奥塔杯”朝阳国际艺术摄影大赛的124幅获奖作品,涵盖来自3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600多位摄影师的3000余幅作品。作品深度融合奥林匹克精神与多元文化,通过镜头讲述奥运故事,展现“双奥朝阳”的魅力。</div> 在不到一个月的大赛征集时间里,收到来自法国、英国、意大利、比利时、美国、荷兰等30多个国家和地区600多位摄影师拍摄的共3000余幅内容丰富的优秀摄影艺术作品。<br> 最终经评选委员会评审,共遴选出了124幅入选作品,含金奖8幅、银奖12幅、铜奖24幅。从精彩的奥运瞬间到各种体育赛事,从各种健身运动到百姓日常锻炼,这些作品使公众全面深刻地理解了奥运精神对人类的巨大影响。活动中还推选出了“奥运之光”影像大使。 这些摄影作品内容深度融合奥林匹克运动所倡导的“相互了解、友谊、团结和公平竞争”精神,充分体现“世界影像聚焦中国”的重要意义。<br> 银奖 《冰舞》埃尔马·乔尼茨(德国) 《同心协力》佛雷迪·拉海耶(意大利) 铜奖 《竟逐》科斯·埃里克(西班牙) 《从天而降》拉米·卢梭·比埃尔(法国) 《惊心一刻》保尔·雷诺(英国) 铜奖 银奖 《乘风破浪》海考克斯(英国) 金奖 《水中蛟龙》任卓·马佐拉(意大利) 铜奖 《第一名》布莱恩·斯蒂芬森(英国) 影像大使《水上探戈》盖伊·B·萨莫约勒特(法国) 金奖 《惊心一刻》莎拉·米德尔顿(英国) 金奖 金奖 《飞跃》鲁道夫·皮斯代尔尼克(德国) 金奖 《水上芭蕾》比尔·霍尔(英国) 金奖 《致命一击》瑞庆泰(泰国) 金奖 《金鸡独立》亨娜尔·克劳德(法国) 铜奖 《重拳出击》勒内斯(比利时) 铜奖 《我们的赛场》奈乌莱(缅甸) 金奖 《奥运之光》景卫东(中国) 铜奖 《全民太极》何景开(中国·香港) 铜奖 《终点冲线》玄奘之子(中国) 银奖 《未来冠军》王娟(中国) 铜奖《雪场留影》宋清中(中国) 铜奖 《奥运·生活》武军(中国) 铜奖 《塔下掠影》张旭(中国) 铜奖 《顶峰摄手》阎炳如(中国) 铜奖 《空中捞月》科斯·埃里克(西班牙) 铜奖 《华丽转身》简·布莱恩特(英国) 银奖 《奋力向前》加贝尔特·埃尔·瓦尔特(瑞士) 银奖 《赛场风云》马尔赛罗·马特拉西(意大利) 银奖 《紧跟不舍》维朗斯·路易斯(比利时) 铜奖 《瞬间》菲利普(英国) 铜奖 《射门》马蒂亚斯·库恩(德国) 金奖 《老当益壮》格特·贝尔(德国) 金奖 《马到成功》路德·维希胡(德国) 来自三十多个国家和地区的摄影师们的124幅精美作品,根本看不过来的一场视觉艺术的荟萃,一次心灵与奥林匹克精神的深度对话,同时是也是与多元文化的直接触碰。还没有看过的朋友们一定不要错过,快来感受照片背后的故事,收获体育世界的感动吧。<br> 奥运塔一二层大厅免费开封时间不长,知之者不多,来京旅游的团队导游尚未关注到这点,所以参观者不多,塔内环境很好,方便座位也有摆放,卫生间内设施条件上乘,如同十几年前的科技馆,从一层到顶层随处设有果绿色的座凳,馆内除了现有的收费项目外,还有免费的幼儿游艺场所、少年益智活动场所、大型的投影绘画等现在都被其他形式取代了,少了很多趣味性。 一层大厅的外圈还有展览。 一层大厅的外圈还有展览。 文创商品,奥林匹克塔248*70毫米 五百多元。 出口。展览时间截止到10月19日。 出口外面。 入口外景。<div> </div> 2016年4月塔上阳光强烈。 考古研究院、鸟巢、水立方、国家体育馆、国家会议中心,再往南可以看到没有拆除违建的盘古大观原型。 国家会议中心的二期工程尚在建设中。 党史馆、工艺美术馆也在建设中。 <p class="ql-block">我拍的奥运塔夜景。</p><ul><li> 2025.9.7</li></u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