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天水市西行三十里许,有一山突兀而起,形如巨龙之头,突兀挺拔,西接渭河,东望三阳川,四周群山环列,若抱若揖。此山名曰卦台,虽不高耸入云,却自有一种不可逼近的气势与威严的气象,仿佛天地间一块未凿的璞玉,静静地矗立在天地之间,等着有缘人来叩问膜拜。这里不仅是人文始祖伏羲演八卦的圣地,更是秦人观测气象、日月星辰运行的天文台,承载着华夏文明早期天文观测与农耕文明交融的深厚底蕴。</p><p class="ql-block"> 卦台山地处三阳川的川原。这片川原之所以名为三阳川,据说是因为一日之内,太阳照射的光景呈现出不同的景色。明朝胡缵宗《卦台记》中曾记录:"朝阳启明,其台光荧;太阳中天,其台宣朗;夕阳返照,其台腾射。"一日之内,三阳殊不同景,颇为灵异,三阳川之名由此而来,又被称为"三阳开泰"之地。而记载中太阳照射的"台",便是指三阳川西北端的卦台山。这里是伏羲氏"仰观天文,俯视地理,观鸟兽之纹与地之宜,近取诸身,远取诸物,始画八卦的地方"。</p><p class="ql-block"> 从这些记载我们可以推测,卦台山就是秦人的天文台,在这里观察气象和天文的地方。其理由有以下几个方面:</p><p class="ql-block"> 一、秦人天文观测是指导农牧业和祭祀的现实需要</p><p class="ql-block"> 秦人从西周初年西迁,到秦文公东迁汧渭之间的宝鸡,在陇东南地区繁衍生息三百多年。 一方面秦人观察天文气象是指导农耕畜牧的实际需求,作为善于畜牧又善于农耕的部落,季节轮换,天文气象是生产需要,对于指导农牧业生产的意义。</p><p class="ql-block"> 秦人利用卦台山观测天文,有制定制定历法的日常生活需要,更是为了指导农牧业生产。在古代,农牧业生产高度依赖于自然条件,特别是气候的变化。通过观测日月星辰的运行,秦人能够准确判断季节的更替、雨水的丰沛与否,从而合理安排农事活动,确保农作物的丰收。同时,对于牧马业而言,观测天象同样至关重要。通过观测星辰的位置和亮度,秦人能够判断天气的变化趋势,及时调整放牧路线和时间,确保马匹的安全与健康。</p><p class="ql-block"> 秦字的原始本义,也与天文观测有着不解之缘。据学者研究,"秦"字在甲骨文中的形象,与农具和谷物有关,但更深层次上,它也隐含着对天文规律的把握与运用,体现了秦人既善于牧马也善于农耕的双重智慧。</p><p class="ql-block"> “秦”字的甲骨文主要有以下几种形态: 舂禾之形:上部为“午”(杵具),下部为“禾”,像双手持杵舂禾之形,生动记录了秦人先祖春种秋收的农耕智慧。也有说法认为上部中间是“绞糸”状的符号(丝或麻的象形),两边是两只手,表示双手捧著丝或麻,下部是两个禾,整个字形表示丝或麻和谷物皆获得了丰收。甲骨文的秦字,就是双手收取谷穗之形:是上下结构的字形,上部的中间是一株“谷穗”,左右是两只手,下部是两个“禾”,象征庄稼成熟了,整个字形表示农人在收取谷穗,因此,有农作物丰收之义。</p><p class="ql-block"> 另一方面,在“国之大事,唯祀与戎”的古代社会,祭祀和军事被视为国家最重要的两件事。而秦人祭祀五方上帝,祭祀日月星辰,祭祀祖先是必须定期举行的大型祭祀活动。天文气象的观察是为祭祀活动提供依据的基础工作。因此,秦人在陇东南地区建立的天文气象观测台,应该是多处,而卦台山就是其中的一处。</p><p class="ql-block">二、秦人属于东夷的羲和部落,日母日御的羲和,鸟图腾,都表现出秦人仰望星空的能力</p><p class="ql-block"> 秦人,源于东夷,作为华夏族的重要一支,其历史可追溯至远古时期,秦人之祖是善于天文气象观测的部落。东夷部落的首领少昊,又名少皞,姬姓,名挚,字玄嚣,出生并降居于江水(古代山东西部的一条大河)边,传说少昊母亲女节在扶桑树下睡觉,梦见金星入怀,而孕育了少昊。又传说少昊是黄帝长子,母亲为嫘祖。在少昊诞生的时候,天空有五只凤凰,颜色各异,是按五方的颜色红、黄、青、白、玄而生成的,飞落在少昊氏的院里,因此他又称为凤鸟氏。少昊开始以玄鸟,即燕子作为本部的图腾,后在穷桑即大联盟首领位时,有凤鸟飞来,大喜,于是改以凤鸟为族神,崇拜凤鸟图腾。不久迁都曲阜,并以所辖部族以鸟为名,有鸿鸟氏、风鸟氏、玄鸟氏、青鸟氏,共二十四个氏族,形成一个庞大的以凤鸟为图腾的完整的氏族部落社会。少昊被后人尊为五帝之一,也是华夏共祖之一,在神话中被尊为西方上帝。</p><p class="ql-block"> 《山海经·大荒南经》:“东南海之外,甘水之间,有羲和之国。有女子名曰羲和,方日浴于甘渊。”郭璞注:“羲和盖天地始生,主日月者。也故《(归藏)启筮》曰:‘空桑之苍苍,八极之既张,乃有夫羲和,是主日月,职出入,以为晦明。’又曰:‘瞻彼上天,一明一晦,有夫羲和之官,以主四时,其后世遂为此国。作日月之象而掌之,沐浴运转之于甘水中,以效其出入旸谷虞渊也,所谓世不失职耳。”《山海经》所载,羲和为日母并帝俊之妻,她生有十个太阳挂在扶桑树上,由母亲“职出入”,安排轮流巡游天空。据郭璞引《归藏·启筮》,日母羲和主职太阳们从东到西,形成早晚晦明,先民的时间观或许正由太阳东升西落的运转而来。但“十日并出,焦禾稼,杀草木”,遂又有后羿射日的神话。郭璞注所言尧立羲和之官,当典出《尚书》,此详后论。据此可推知:日母羲和神话在前;《尚书》尧立羲和之官在后;此后,借用《尚书》历史羲和,用以名羲和之后世为羲和国。</p><p class="ql-block"> 李学勤用清华简《系年》的一条材料证明秦人来自东边的商奄,秦先人是周成王时期谪戍西戎的东奄嬴姓中的一支。而祝中熹和赵逵夫是把天文观测的羲和部落和秦人联系的两位学者。祝中熹把夸父逐日神话与秦人西迁联系起来,认为早期西迁的是崇奉阳鸟的羲和部族。赵逵夫认为夸父逐日反映了秦人模糊的记忆,将西迁中的艰难困苦和嬴秦先民坚韧不拔的精神表现在一个神话故事中,提出神话中“日所入”的崦嵫山应为朱圉山。(参见董芬芬文章《朱圉山”“崦嵫山”得名与秦人西迁考论》《江西地名研究》2024年12月28日 )。</p><p class="ql-block"> 秦人属于东夷的羲和部落,这位传说中的人物不仅是太阳女神,更是掌管时间和历法的女神。羲和的形象与职能,深刻反映了秦人对天文历法的重视。秦人的图腾是鸟,这种选择并非偶然。鸟儿能够翱翔于天空,自由穿梭于云层之间,对天气变化有着敏锐的感知。因此,鸟成为了秦人观测天象、预测天气的自然象征。</p><p class="ql-block">三、卦台山之所以成为秦人观测天文的重要场所,与其独特的地理位置密不可分。</p><p class="ql-block"> 山虽不高,却四面环山,中间平坦,视野开阔,无遮无挡,是观测日月星辰运行的绝佳地点。站在卦台山上,可以清晰地看到渭河的流向,以及三阳川内日出日落、星辰运行的轨迹。这种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使得卦台山成为了秦人观测天象、制定历法、指导农牧业生产的理想之地。</p><p class="ql-block"> 在卦台山上,秦人可能设立了专门的天文观测设施,如观测台、刻石等,用于记录日月星辰的运行轨迹和变化规律。这些设施不仅体现了秦人高超的天文观测技术,也彰显了他们对天文历法的重视和敬畏。通过长期的观测和记录,秦人逐渐掌握了天文历法的奥秘,为后世的天文历法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p><p class="ql-block"> 除了观测天文,卦台山还承载着秦人丰富的文化内涵和精神追求。作为伏羲画八卦的地方,卦台山不仅是天文的圣地,也是文化的摇篮。秦人在这里不仅观测天象,还传承和发扬了伏羲文化,将天文观测与人文思想相结合,形成了独特的文化体系。这种文化体系不仅影响了秦人的生活方式和思维方式,也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p><p class="ql-block"> 如今,当我们站在卦台山上,仰望星空,俯瞰三阳川的壮丽景色时,不禁会想起那些曾经在这里观测天象、制定历法的秦人先祖。他们用自己的智慧和勇气,探索着宇宙的奥秘,指导着农牧业的生产,为华夏文明的发展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卦台山作为秦人观测天文的天文台,不仅见证了秦人的辉煌历史,也承载着我们对先祖的敬仰和怀念。</p><p class="ql-block"> 总之,卦台山不仅是伏羲画八卦的圣地,更是秦人观测气象、日月星辰运行的天文台。它见证了秦人从游牧到农耕的转变过程,也承载了秦人对天文历法的深刻理解和运用。通过观测天文,秦人不仅指导了农牧业的生产,还形成了独特的文化体系,为华夏文明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