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读路遥中学时期的故事,我总忍不住为他捏把汗——养父不让上学,他偏要考,还考了全县第二;凑够报名费却过了报到时间,幸好有刘书记帮忙说情;在学校只能吃“非洲”级的高粱面馍,饿极了就去山里挖野菜、找野雀蛋,连母亲煮烂的扁食都吃得狼吞虎咽。可他从没被这些苦打垮,反而像棵扎在石缝里的草,拼着劲往上长。</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最让我佩服的是他对读书的执着。别人聊吃喝时,他往县文化馆钻,把《参考消息》翻遍,连苏联宇航员加加林的消息都能让他兴奋得彻夜难眠;上数理化课没兴趣,就光明正大地看文学书,作文还成了全校范文,甚至能改编《红岩》成话剧。他就像一块海绵,拼命吸收能找到的所有知识,用精神世界的富足,补上了物质上的贫瘠。</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更难得的是,他记着所有帮过他的人。后来成了作家,还专门写信帮刘书记办事,在小说里写满对乡亲、同学的感激。那些饿肚子的日子、被人歧视的眼光,没让他变得怨怼,反而让他更懂珍惜善意。</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原来《平凡的世界》里孙少平的韧劲,早就在中学时的王卫国身上扎了根。他吃过的苦、读过的书、记着的好,最后都变成了笔下最动人的文字。这让我明白,真正厉害的人,从不是天生幸运,而是在难走的路上,也能攥着希望,一步一步把苦日子,走成自己的光。</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