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与那江 那桥

老李MH

<p class="ql-block">  组稿:李明辉</p><p class="ql-block"> 美篇号:139852792</p><p class="ql-block"> 背景音乐:战士第二故乡</p> <p class="ql-block">  2025年8月下旬的一个周末,我和家人一起回到了我的“第二故乡”丽江市永胜县,汽车驶过涛源金沙江大桥,我不由自主的想起了四十多年前在“金江大桥”执勤的一幕幕,思绪把我带回到了遥远的八十年代。</p><p class="ql-block"> 八十年代的金沙江风,总带着点铁锈和江水的腥气味。我是1981年入伍到武警丽江支队服役,到部队后不久,我被派往永胜县涛源“金江大桥”执行值守任务,那会这里有座斜拉铁索桥,由于过桥的车辆较多,当时的科技又不发达,货车过桥只能一辆一辆的通过,客车过桥必须让旅客在桥的这头下车,步行到那头再上车,我们的任务就是看护桥梁,辑查毒品及一切走私物品,维持过桥车辆的秩序以保证安全,并协助桥工队查看桥梁的安全状况,发现问题及时报告桥工队,桥粱需要24小时轮留值守,钢铁的骨架在风里会轻轻摇晃,站岗的时候总能听到索链碰撞的叮当声,混夹着江桥下江水轰隆隆的响声,心里总有一种莫名的担心。</p><p class="ql-block"> 守桥的三个月,总觉得时间过得特别的慢,值得欣慰的是,此生能有机会在此为过往的行人车辆保驾护航。每次值守都要顺着桥粱来回走上一趟,生怕哪个环节出了差错,端着钢枪往那一站,心里就只有桥了,南来北往的车辆从桥上驶过,扬起一阵阵尘土;偶尔有背着背篓走过的老乡,他(她)们总会笑着朝我们点头招呼,那时候总觉得这桥就这样一直被铁索拉着,一直让我们守着。</p><p class="ql-block"> 四十多年后,我跟家人一起去“金沙丽水”景区,我把车开得很慢,总想从路边发现一丁点当年的模样,可惜当年熟悉的景观,一直没有出现。江还是这条金沙江,水却比记忆中缓了好多,我凭着模糊的记忆一直在寻找,可眼前只有崭新的大桥,宽敞的路面,翠绿的行道树。就是找不到当年的那座桥。经过打听才知道,因为鲁地拉水电站的建成,使这里成了库区,原来的模样根本找不到了。现在的涛源金沙江大桥与鲁地拉水电站库区的完美结合,简直就是天设地造的自然景观。高峡之险峻,平湖之秀美,吸引了众多的游客前来观光打卡,令人叹为观止。</p><p class="ql-block"> 我站在江边静立了许久,风还是那样的吹,可没了当年的铁锈味,取而代之的却是草木的清香味。心里说不上来是失落还是什么?感觉这四十多年,像江水一样哗啦就流过去了。当年值守的岗亭,摸过的铁索,听过的流水,嗅过的江风,都成了心里永恒的记忆。</p><p class="ql-block"> 总算和这江,这桥再遇了,它换了模样,我添了白发。可终究还是在同一地方,踩着同一片土地,望着同一片蓝天,。感觉这样也挺好的,旧的记着,新的看着,就像这江水一样,总得往前流。</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这是一座横跨金沙江的斜拉铁索桥,座落在丽江永胜县涛源和片角间的金沙江上,是1962年建成的,1972将横梁改成钢梁,1980又将纵梁改成工字钢梁,至1998年第二代金沙江大桥建成通车后,原“金江大桥”终于退役了。它是六十年代至九十年代永胜方向通往祥云、大理、昆明的唯一通道。1982年3到6月份,我有幸在此执勤三月有余。</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这是曾经的新桥与旧桥,位于永胜县涛源境内,旧桥于1962年建成,新桥建于1998年。</p><p class="ql-block"> 涛源金沙江大桥,因重要的交通区位优势,一直以来都承载着永胜通往大理和昆明的南大门的使命。从茶马古道到现在的大永高速,在涛源和片角交界的金沙江上,已经更换了四代桥梁。每一座新桥梁崛起,都是交通的刚需和科技的进步,也是国富民强的真实体现。</p><p class="ql-block"> </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