伶仃洋桥下伶仃洋

荷塘秋色

<p class="ql-block"> 乙巳春节期间,咱们老夫老妻随同女儿女婿一家中山行,过深中通时路经伶仃洋大桥。眼下一望无际的南海,与宽阔无边的珠江航道中心处,虽然汪洋一片难分彼此。但是伶仃洋大桥给人提示,此处正是珠江口处的伶仃洋。伶仃洋上的大小伶仃洋岛屿,应该就在此处不远的海洋之中,无奈伶仃洋上的晨雾太浓,晨曦下的光线又是那样的朦朦胧胧,加上女儿在桥上的车速也不能随意怠慢。因此,上百码的车速行驶在伶仃洋大桥上的高速行驰,因为茫茫大海的缘故,也可能是没有参照物的原因,坐在小车里面的感觉,不过是同行车辆在你追我赶般的追逐而已,即没有颠簸的异样,也没有速度的参照物比较。于是,只有“伶仃洋大挢”的字样,时不时在咱家脑海中浮视出来。频率高了,真还撩发出来咱家一首《八言·过伶仃洋》的好心情∶</p><p class="ql-block"> 伶仃洋桥下伶仃洋,</p><p class="ql-block"> 伶仃洋海上伶仃岛。</p><p class="ql-block"> 伶仃岛双双守江门,</p><p class="ql-block"> 大南山吹来伶仃风。</p><p class="ql-block"> 咱家心想,倘若能遇上蓝天白云的好天气,行车在伶仃洋桥上,碧海蓝天下的伶仃洋海面,可能又是一番特别的景致。因为大、小伶仃岛可能会依稀可见,港珠澳大桥也会屹立在一望无际的伶仃洋中,想像中也有可能还会出现些许朦朦胧胧的艦船来往,深圳湾蛇口处的大南山,更有可能会出现一番美丽的景色。</p><p class="ql-block"> 惬意的臆想间,咱家也想到了南宋爱国大臣兼诗人,文天祥的那首律诗《过零丁洋》∶</p><p class="ql-block"> 辛苦遭逢起一经,</p><p class="ql-block"> 干戈寥落四周星。</p><p class="ql-block"> 山河破碎风飘絮,</p><p class="ql-block"> 身世浮沉雨打萍。</p><p class="ql-block"> 惶恐滩头说惶恐,</p><p class="ql-block"> 零丁洋里叹零丁。</p><p class="ql-block"> 人生自古谁无死?</p><p class="ql-block"> 留取丹心照汗青。</p><p class="ql-block"> 文天祥(1236——1283年),南宋文学家、大臣。初名云松,字履善,又字宋瑞,号文山,吉州庐陵人,即今江西吉安人。他还是宋理宗宝佑年间的进士,官至丞相,册封信国公。南宋都城临安(今杭州)危急时,他在家乡召集义军抵抗过入侵元兵。后来,在广东海丰北五坡岭因兵败被俘。1279年(宋祥兴二年),文天祥被押乘船只途经伶仃洋时,他有感而作此诗。后来押解至崖山,张弘范逼他写信招降固守崖山的张世杰、陆秀夫等人时。文天祥坚贞不屈,特别出示他的《七律·过零丁洋》交差,并用此诗表明自己的意向。</p><p class="ql-block"> 这首诗,也是文天祥生平的缩写。首句用联说∶“辛苦遭逢起一经,干戈寥落四周星。”读者读来,宛如一把钥匙,开启了诗人回顾生平的大门。其中,“取一经”,巧妙的回顾了诗人二十岁那年,高中进士踏入仕途,虽然历经了千辛万苦。但是,诗人却迎来了人生的又一个起点。想当年,文天祥起兵抗元的战事虽然残酷,却也雄风不减,杀敌无数,表现出了一位抗元志士的英雄气概。并且还在四年抗元的鯹风血雨中,平安的度了过来。</p><p class="ql-block"> 然而,“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国家仍然却是危在旦夕之中,就像那暴风雨中的柳絮,只能随风飘落,随雨成泥。自己一生的坷坎,也似乎是那水中无根的浮萍,任由风吹雨打,永远也找不到固定的安身之处。</p><p class="ql-block"> 可是当下,想当年雄才大略的文天祥,也只能是在“惶恐滩头说惶恐,零丁洋里叹零丁。”一个“说”字和一个“叹”字里面,竟然会隐含着,想当年赣江中那凶险的“惶恐滩之战”,虽然没有取得石破天惊的战绩,但也让靠战马挥戈,犯我中原的蒙古侵略者尝尽了江水的滋味。如今想起来虽然也有惭愧。但是,比起这次在广东海丰的“五坡岭之战”兵败被俘。不但失去了自己再战的机会,而且还让同生死共患难的同胞战友失去了生命,甚至连累了自己的父母和妻小。实在也是无话可说,叹也只叹从此国将不国,家将不家,仕也无能为力了。此时此刻,再看看自己这般的被元人当俘虏押解着过伶仃洋,还是孤独无助的模样儿,咱也只能身在“伶仃洋里叹零丁”了。</p><p class="ql-block"> 也罢,“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也算是不错的。诗人在寂寞和孤独中,陡然间笔锋一转,文风瞬间升华。他立刻从现实的苦难中挣脱出来,将目光投向了未来。展现出了超凡脱俗的生死境界与豁达,用人生中的崇高理想来面对“人生自古谁无死”的反问,用质朴有力回答了人生中的自然归宿。“留取丹心照汗青”虽然是说文天祥作好了以死来殉国的准备。但是,诗人对待死亡的意识,不但没有凄凉哀伤和后悔,而且还掷地有声。并且铿锵有力的道出了气壮山河般的千古名言,“留取丹心照汗青”的经典名句。也彰显出了诗人舍生取义的伟大气节,和高尚情操。</p><p class="ql-block"> 文天祥写律诗《过零丁洋》的背景大致原因是∶宋靖康二年(1127年),当年大宋驻守东北边疆的外族金氏,派十三驾铁骑前来宋都东京(今河北开封,金人改称汴京),讨还所欠守疆军粮。</p><p class="ql-block"> 当时大宋受大文豪王安石入相后,因为朝庭几十年来的遗老遗少,所遗留下来的朝庭臃肿,官员患滥。严重影响到了当时朝庭官员的理政效率,使得朝庭官银入不敷出。所以,王安石两度上任变法,都是因为他变法失败而被贬。导致出来的恶果就是遗老遗少虽然离职靠边。但是,供养他们的银两不但一两银子没少,反而新上任官员的银两也不能少给一钱。并且实权在配置不当的情况下,还酿成了严重的后果,使得文不理政,武不练兵,民不聊生,市场进一步凋零。然而,文武官员中在个个争雄的前提下人人还深感理屈。因此,在外族十三铁骑来讨要边防军费时的朝堂辨论,各持各的言词,即有说暂缓推迟发放的,也有说分期补给的,还有说适当减免的,更有说愿守继续,不愿守朝庭可以另外派员的。这样一来,保守派、求和派,和鹰派一来二去的结果,便是难以得出统一的答付。如此一来的后果,却是激发了外族十三驾铁骑讨还军费的莫大怨气。他们开始时只是扰民揽市,闹得都城一派乌烟瘴气之下,还见不到一个官员前来处置乱象。然后,十三驾铁骑索性闯入皇宫。这时的三千御林军士,却又是官不领兵,兵不应战。躲的躲,藏的藏,十三驾铁骑如入无人之境。他们便大胆的见人就抓,见财便抢。最后,掳走徽宗、钦宗两帝、两宫皇后皇室、嫔妃宫女,以及当朝的全体文武官员,达三千余众北上哈尔滨抵债。其后是限期赎回,过期明码标价不候。事隔不久愿卖者便卖了,不愿卖的便自寻死路,甚至两帝两后以及嫔妃,死后都扔进了死人坑化成了尸水,熬成了灯油,专供金军将士夜晚点灯之用。这就是史称“靖康之难”,或者称之为“靖康之耻”,导致北宋一百五十余年江山,灭亡的真像过程。</p><p class="ql-block"> 靖康之难前,徽宗赵佶的第九子赵构,先受命去金营为人质,后又在1125年时,赵佶传位长子赵桓,史称钦宗,自己做了太上皇。1126年(靖康一年)时,皇九子赵构又受命与金兵斡旋,同年晚些时候他又再转赴节相州,担任河北兵马大元帅。1127年也就是靖康二年,靖康之难发生时他立刻转战南京大明府(今河南商丘),重振大宋皇朝,史称南宋。在金兵步步紧逼的情况下,南宋朝庭先后南徙扬州、建康、临安、越州等地,最后在绍兴八年,即1138年正式定都临安(今杭州),称行在。在后的一百多年间,虽然有过诸多像岳家军,杨家将等等的后世英雄抗金不断。但是,基本达不到恢复大宋皇朝的气候,最多只是奠定了南宋在淮河、秦岭以南的偏安局面而已。</p><p class="ql-block"> 德佑二年,即1276年这一次的元军南侵,攻克了临安,破城后宋恭帝赵显(大宋第十六位皇帝,南宋第七位皇帝)被俘降元后,南宋皇朝基本上完结。虽然他之后,还有两位幼小的皇帝赵昰,和赵昺。但是,他俩的身份都是有名无实的流浪“皇帝”。也就是大宋皇朝已经灭亡,大元皇朝也即将启始的时候,所剩的残余硝烟还未落尽而已。真的是∶</p><p class="ql-block"> 兵不刃血天下先,</p><p class="ql-block"> 杯酒可以失兵权。</p><p class="ql-block"> 传世清明河上图,</p><p class="ql-block"> 王相变法遭双贬。</p><p class="ql-block"> 文不悟政武不练,</p><p class="ql-block"> 十三铁骑灭三千。</p><p class="ql-block"> 抗元抗金南北宋,</p><p class="ql-block"> 两宋江山三百年。</p><p class="ql-block"> </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