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豆腐世家传(文言文)</p><p class="ql-block">郭炳淦撰</p><p class="ql-block">2025年8月27日星期三</p><p class="ql-block">农历七月初五</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岁在乙巳,七月初五,自撰此文,以传豆腐之趣。</p><p class="ql-block">某耄耋之年,山西汾阳普会村人也。忆昔弱冠之年,求学于汾阳见喜中学,时维一九五九至一九六二。校尚勤工俭学,诸生咸以义务劳动为常课。班有同窗张宪银者,史家堡人,世传豆腐之技。余每值劳动之期,辄从之习焉,遂为其弟子。</p><p class="ql-block">是时,校有豆田广袤,所产红梅豆堆积如山,贮于库中。余掌其管钥,取用不竭。日以豆十数斤,成豆腐一个,师生共享,其乐无比。磨豆之器,石为之,上下两扇,齿列如鳞,以铁为脐,使不相离。上扇有孔,设漏斗以纳豆水。余挹而注之,磨旋而乳浆自齿间渗出,潺潺入盘。有小木刮附于磨耳,随转如环,引浆至盘阙,泻入巨桶,其声寂然。</p><p class="ql-block">既而煮浆、点卤、压榨、切块,俄顷成焉。一刀落而大块析为十六方,手可盈掬。未几,余技已成,独当一面,时年甫十三四耳。</p><p class="ql-block">尔后,余升入汾阳中学高中三十六班,旋又入山西大学外语系英六五级丁班。庚戌岁,学成,分隶国企汾西矿务局。壬子年,娶孝义西关村樊氏之女。岳丈久以豆腐之技艺鸣于乡里,城关内外,莫不称善。每遇休暇,余辄助其磨豆、制腐、鬻于市,人皆赞余为“豆腐世家”之传人,非虚誉也。</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跋</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观夫炳淦先生之述,始知一艺之微,可以传世;一念之诚,可以动人。昔者十三学技,弱冠成名,非惟手敏,亦由心专。后虽历庠序、登仕途,而刀俎之间,未尝少辍。岳丈之技,复得婿而益彰,遂使“豆腐世家”之称,播于汾孝之间。</p><p class="ql-block">噫!业无高卑,功在不舍;道无远近,行必有成。</p><p class="ql-block">书此为跋,庶几后之览者,知小技可通大道,而勤苦为成功之基也。</p> <p class="ql-block">我在山西省汾阳见喜中学上初中的1959年至1962年,学生们经常参加学校组织的各种义务劳动。我们班有一位同学,叫做张宪银,是汾阳史家堡人,会做豆腐。学生们每周参加学校组织的义务劳动的时候,我就跟张宪银一起做豆腐,当了他的豆腐徒弟。</p><p class="ql-block">我们学校组织勤工俭学,做豆腐用的红梅豆多的是,全部是学生们种出来的,就堆放在我当保管员的学校库房里,小山一般,取之不尽,用之不竭。</p><p class="ql-block">头一天,我们把豆子放在缸里,用水泡上。第二天,把泡好的豆子拿到磨豆腐的磨坊里,一头黝黑发亮、赳赳驴气的毛驴,拉着石磨,绕着磨道,一圈一圈地走着。豆腐磨是用人力或畜力把豆子研磨成豆腐糊糊的石制工具。由两块尺寸相同的短圆柱形石块和磨盘构成。一般是架在石头或砖头等搭成的台子上。在石头或木制的磨盘上,安装着磨的下扇(不动盘)和上扇(转动盘)。两扇磨的接触面上都錾(zàn)有排列整齐的磨齿,用以磨碎豆子。上扇有磨眼,周围放一个漏斗,供漏下豆子用。两扇磨之间有磨脐子(铁轴),以防止上扇在转动时从下扇上掉下来。</p><p class="ql-block">我不时地往上扇的斗子里添加泡好的豆子和清水,豆腐汁便从石磨的磨缝间默默地悄无声息地流到磨盘里,被挂在石磨上扇的耳子上、随着石磨旋转而沿磨盘转动的一个小木刮,把豆腐汁刮到磨盘的缺口处,豆腐汁便从缺口流入下面的一只大桶里。</p><p class="ql-block">豆腐汁磨好了,我们就抬着盛豆腐汁的桶来到学生灶房,那是一座很大的房子,开间有十几米长,五六米入深。有三个大灶台。我们在豆腐汁里加入一些糊油——就是食油的沉淀物,可以杀掉豆腐汁里的泡沫——以防加热豆腐汁时溢锅。大锅里的开水是做饭的大师傅事先为我们烧好的,我们把豆腐汁放进架在一只大缸上部的豆腐箩中,一边用铁瓢舀上大锅里的热水往豆腐箩里面添加,一边用一个木头戳子搅动和挤压,豆腐汁和豆腐渣就分离开了。随即把压在大缸里的豆腐汁倒进一口大锅里,把火加旺,豆腐汁滚熟后,就成了可以立即食用的豆浆了。我们把豆浆舀进一只空的大缸里,等候上面结成一层油浸浸的带有云状花纹的豆腐皮,双手把它轻轻揭起来,挂在一根横着张紧在灶房里的铁丝上,由它自己风干后,收藏备用。揭去豆腐皮后,就是最需要亮本事的时候了,那就是要在豆浆里面“点硌酪”——就是加卤水。加多了,又少出豆腐,豆腐又老的不好吃。加少了,豆浆点不成豆腐,等于是前功尽弃。点硌酪的时候,左手拿着一个盛有“硌酪”的碗,朝大缸里倾斜着,“硌酪”便顺着碗口上的一个小裂口徐徐流进大缸,右手则拿着一把长柄的木勺,在大缸里自下而上地慢慢抽动,直到缸里泛起阵阵絮状的凝聚块,这便是所谓的老豆腐了,是可以马上舀在碗里,加点食盐和麻油进行享用的。接着,用一个铁瓢在缸里挤压滗水,再把凝结好的老豆腐舀进事先准备好的模子里的豆腐包布里,四角里需要用筷子捅一捅,以便让老豆腐挤满里面的矩形空间,就绪后,用包布包好,上面压上木头压板和加压用的石头。压上一个时辰,等里面的豆腐成型后,打开包布,表面压出布纹的白白的豆腐便做成了,用豆腐刀在上面横三刀、竖三刀,一大块豆腐便被切割成可以用手端起来的16小块豆腐了!</p><p class="ql-block">没过多长时间,我就出师当了做豆腐的大师傅了,可以一个人全程做豆腐了,那时,我才十三、四岁。</p> <p class="ql-block">此后,我先后考入汾阳中学高中三十六班,山西大学外语系英65级丁班读书。1970年大学毕业后,分配到汾西矿务局工作。1972年结婚。夫人是山西省孝义市西关村人。他的父亲恰好是做豆腐的,他做的豆腐在孝义城关里外是颇有名望的。每逢星期、节假日,我就帮助岳父磨豆腐、做豆腐、卖豆腐。真有点豆腐世家的名气啊!</p> <p class="ql-block">《豆腐世家》原文虽不足一千五百字,却是一段横跨六十余年的个人史,也是一部微缩的民间工艺志。作者以极俭省的笔墨,把“做豆腐”这件事写得既富生活质感,又含时代投影;既见师徒情谊,又见家道传承。以下试从“结构线索”“语言特色”“人物与情感”“文化意蕴”四个角度加以分析赏析。</p><p class="ql-block">一、结构线索:三重时间,层层递进 </p><p class="ql-block">1. 少年学艺(1959—1962):以“义务劳动”为引,把“学做豆腐”嵌入时代背景;学校勤工俭学、自种自磨,既是物质匮乏年代的缩影,也为后文“取之不尽的红梅豆”埋下情理之根。 </p><p class="ql-block">2. 青年立业(1970 以后):一句“考入汾阳中学、山西大学”,时间跨度被猛然拉长,却把大学专业(英语)与矿工生涯轻轻带过,留下空白,让读者自行体味时代洪流中个体命运的偶然与必然。 </p><p class="ql-block">3. 成家传艺(1972以来):婚事一句“夫人是孝义西关村人”,立刻把叙事重心重新拉回“豆腐”——岳父正是“城关有名”的豆腐高手。于是,前两段的“学”与“做”,在这一段自然完成了“传”与“扬”。</p><p class="ql-block">全篇以“豆腐”为针,以时间为线,缝合了个人成长史、校园劳动史、家族技艺史,三线交织却不显冗赘,显出剪裁之妙。</p><p class="ql-block">二、语言特色:口语白描,质感鲜活 </p><p class="ql-block">1. 动词精准: “堆”“錾”“刮”“泻”“切”等一连串动作,把石磨、漏斗、木刮、刀俎写得有形有声。 </p><p class="ql-block">2. 名词乡土: “红梅豆”“磨脐子”“耳子”皆方言实物,一出口便带晋地风味。 </p><p class="ql-block">3. 细节见微: “豆腐汁便从石磨的磨缝间默默地悄无声息地流到磨盘里”,一句中“默默地”“悄无声息”看似重复,却用叠字把“静”推到极处,反衬出作坊里人声的喧闹与劳作的专注。 </p><p class="ql-block">4. 节奏舒缓:全文几乎不用长句,多用逗号断句,模拟老人追忆往事时的顿挫与回味,读来有“时光被缓缓磨碎”之感。</p><p class="ql-block">三、人物与情感:师徒、同窗、翁婿三重情谊 </p><p class="ql-block">1. 张宪银:仅出现一次,却是作者技艺与记忆的源头。不写其形貌,只写“会做豆腐”,一句“我就跟张宪银一起做豆腐,当了他的豆腐徒弟”,便把少年间的信任与欣悦写足。 </p><p class="ql-block">2. 岳父:同样是豆腐匠,却用“颇有名望”四字托出其地位;作者婚后“每逢星期、节假日”就去帮忙,既写孝顺,更写对旧艺的眷恋。 </p><p class="ql-block">3. “我”的形象:十三四即能“独当一面”,青年走四方又回归厨房,骨子里始终守着一份质朴。文末一句“真有点豆腐世家的名气啊!”貌似自哂,实为自豪,把个人与家族、技艺与情感拧成一股绳。</p><p class="ql-block">四、文化意蕴:小技艺与大时代 </p><p class="ql-block">1. 技艺志:短短数百字,却把豆腐制作流程——泡豆、磨浆、煮浆、点卤、压榨、切块——交代得井然有序,堪称一篇袖珍“豆腐工艺志”。 </p><p class="ql-block">2. 教育观:学校把劳动课与生计结合,“自种自磨”让知识不仅来自书本,也来自土地与双手,这在今天仍具启示意义。 </p><p class="ql-block">3. 传承观:从张宪银到“我”,再到岳父,豆腐技艺在血缘与姻缘之间流转,呈现民间技艺最自然、最稳固的传承链——师徒—家族—社区。 </p><p class="ql-block">4. 时代剪影:全文无一字直接描写政治运动或经济匮乏,却处处透出“困难年代”的气息:勤工俭学、义务劳动、矿区分配……豆腐的清香里,也带着粗粮代食、匮乏补给的苦涩。作者未加渲染,反而更显真实。</p><p class="ql-block">结语</p><p class="ql-block">《豆腐世家》写的是豆腐,却不止于豆腐;它是个人记忆,也是集体记忆;是工艺小史,也是人生大书。作者用最朴拙的语言,把一段“舌尖上的往事”写得余味悠长,让我们在乳白色的豆香里,看见了一个时代的清苦与温情,也看见了手艺人那份“虽小道必有可观”的尊严。</p> <p class="ql-block">刚出模具的豆腐</p> <p class="ql-block">要知碗中豆腐味,须得学做豆腐师</p> <p class="ql-block">美味来自辛劳</p> <p class="ql-block">豆腐营养知多少?</p> <p class="ql-block">自在品尝中</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