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三最后一缕炊烟

徐——

<p class="ql-block">  北三,它是哈尔滨老道外区的一条商业街的俗称,地处北三道街,小街很短。它更是哈尔滨商业史上重彩的一页。近百年来它滋养了这里一代又一代人。</p> <p class="ql-block">  她曾经与老南十六道街、延爽街一样,是道外区的主要食品街,同时也杂糅其它小工商业,过去一般是前店后厂的经营形式。三个市场为骨干支撑着老道外人的日常生活。曾几何时,这里好不繁华,人来人往,是行行色色的的人们大饱口福的好地方,真正的雅俗共赏。后来她的环境变差;而这里的小酒店、小吃、零食并不能让人们怯步,往往吃完了,也只不过说、想——这里有点脏!尔后还会相约——哪一天再来。小酒馆里我经常看到一些有身份地位样貌的人悄悄的一个人无言的吃完就走。</p> <p class="ql-block">  北三更象是一个地区的名字、商业的群名,哈尔滨人很多爱美食的人知道这里,近年随着旅游业的发展,对老字号文化含义的发掘,各地游客纷纷慕名而来,通过网络北三的名字也远播中外。由于城市改造这里的民生气息可能暂时消散、变淡。街道两侧的巴洛克等等风格的建筑历经百年沧桑,颜面剥蚀、筋骨已涣散再难支撑.包容它,爱它的人们,对她的留恋已成为一种文化.建筑本身的颜色已神化,它不是哪块调色板能够调出的,神笔亦不能将其还原,它是用近百年的百姓生活染就,呈现的是岁月的色彩,“已用”百多年的时光将其涂上赋有哲学的颜色.</p> <p class="ql-block">  有人说建筑是一本书,北三的建筑有着高度的内涵。它经过洪水的浸泡,也饱尝过穷人泪水的沐浴。曾经有豪宅里传出的笑声,也有人无声的倒毙在街角。声色犬马最终淹没在百姓的生活中。真是每一幢楼里都有五味的故事,每一寸面积都承托过生机。寸土寸金之地,百姓的生活赋予它神奇。</p><p class="ql-block"> 这里最早的房主一定是富人,这也是商业发达的必然。富丽堂皇的楼房,精美的内部设施虽然蒙尘、破落,独特的窗开关,纯铜的门把手依然有往日奢华的印记,就象一个个猥琐的老绅士依然脖子很硬,嘴里时常说的是——咱什么没见过!</p> <p class="ql-block">  老哈尔滨过去的普通工人家庭因为孩子多几乎家家有“吊铺”。</p> <p class="ql-block">  解放后停了妓院、砸了烟馆、关了当铺。后来其它工商业合营了,再后来,连菜市场、小饭馆烧饼舖子都成了国营。资本家的房子也成了公产,居者有其屋,房租低廉。常常是十米八米的房子住着四世同堂的末代闯关东者。床边就是做饭兼取暖的炉灶,床兼职案板做饭。</p> <p class="ql-block">  松光电影院是道外几大影院之一,原名大国光电影院,建于1942年。</p><p class="ql-block">前门洞在北三道街,后门洞在北四道街。</p> <p class="ql-block">  过去,道外的年轻人只要一提“去松光“,约会也就只剩下是什么时间的问题了,不知多少鸳鸯从此飞起!这里曾是老道外人的文化娱乐中心之一。</p> <p class="ql-block">原大陆烟馆——这幢小楼可谓北三标志性建筑。</p> <p class="ql-block">  女儿墙上精致的浮雕留下了,楼里面曾有过的毒品罪恶消灭了。据说,楼顶女儿墙上浮雕里的两个动物形象,大的叫逍,小个的叫遥。看那逍的眼神,仿佛在紧盯着走近烟馆的人。鼻翼在动,嗅着你身上是否有烟土的特殊气味和口袋里是否有铜臭的气息。它在为主子审验着你的身份。</p> <p class="ql-block">  就建筑艺术而言,浮雕里的逍和遥依然活灵活现,近百年的风霜雪雨似乎与它们无关,只是岁月给它们镀上了凝重的颜色,它们从工艺的美过度到沧桑的美,它依然在哪里。所有符饰它们从未得到过养护,这可使当代手里拿着高科技的工匠们为之汗颜!</p><p class="ql-block"> 偶然间发现,逍的头上似乎有一个枪眼与其它弹洞资料对比,其小洞边缘的放射痕迹与子弹冲击高度吻合,从几近横贯头上部的裂纹看,枪手是从不远处接近直射,如果女儿墙上的雕像与弹道的夹角再小一些,那么逍的半个头盖将被掀去。</p> <p class="ql-block">  弹道分析,这个有所谓的枪手,象是在这幢楼里射击的。(上右图)枪法之准,正中逍的额心,而且仅发一弹,因为浮雕上只找到一个弹洞,看来动乱年代这枪弹也不是随便发射的,也许枪手恐怕跳弹伤及无辜,也许他怕被人发现。</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 父亲回忆日本占领山东时期过年办婚事哪有敢放鞭炮的,鬼子驻扎在八里外的临村,听到鞭炮响,马上就过来抓人了,离得远他们分不清以为是有人放枪吧。</span></p> <p class="ql-block">  逍头上的有洞的成因为杜撰之,君没以为然!烟馆本来已有故事,那一枪实在是打在了大陆烟馆老板陆振民的头上,政府后来枪决了他。</p> <p class="ql-block">烟馆北临8号楼据说也是陆振民的。</p> <p class="ql-block">临街的店面是当铺,后院就是主人的豪宅。</p> <p class="ql-block">  里外原来的窗子保持完好。只是局部有塌陷。凉台、阳台只是叫法不同吧,但露台是不封闭的。而上世纪初页富人家就有了封闭阳台和阳光大厅,而普通百姓在上世纪七八十年代才有钢窗封闭的阳台。</p> <p class="ql-block">  建筑里发生的故事纷纭多有记叙,管窥一斑吧!</p><p class="ql-block"> 有文章说妓院-桃园里在北三。据北三的老人儿讲,44号院过去是妓院,那是不是叫桃园里呢?</p> <p class="ql-block">  外墙上的浮雕简约、精美保留完整。它是纹章、它是图腾、标识?仅仅是楼饰?它有着什么样的内涵、启示?其设计精美工艺到家百年无损!</p> <p class="ql-block">  与这幢建筑相隔很近的另一幢四合小楼,传说原是日本妓院,专门接待日本人,怀疑它兼具情报机关职能。现门牌是升平街80号。</p> <p class="ql-block">门上的雕花应该是旧迹。</p> <p class="ql-block">升平街80号院内。</p> <p class="ql-block">这是80号院二楼过道,每次我来到这些楼里爬上去总是战战兢兢小心翼翼。</p> <p class="ql-block">  鱼市胡同与北三道街垂直相连。飞机从胡同上空飞过,百年来谁又知道有多少才子佳人从这条小巷子里走出呢!</p> <p class="ql-block">北三道街其实早近人去楼空,上一批原住民多是普通工人家庭,因这里的房间狭小破败,待孩子长大,经济改善,很多或买或租搬去新式楼房里,只有极其少数的恋旧的或无经济能力的老人和临时打工者 在这里做小生意的外地人住在这里,一楼店面里人来人往,楼上楼下对比强烈。</p> <p class="ql-block">原省评剧院的楼顶在2015年塌落,这条街仅这幢楼的一楼没做店铺,真是上天警示人们,比邻商家的头上是不是也悬着一个个灭顶之灾!这幢建筑,外立面无保留价值,没有什么风格特点,胡同里的入口细节也不多。</p> <p class="ql-block">  今年北三已开始搬迁了。而这个春夏连绵大雨或许也在摧枯拉朽。为北三送别或许告诉人们——避危正当时。</p><p class="ql-block">告别了,北三!告别了这里的忙碌的人们、火热的生活。今晚伴着月圆,回家了!拉杆箱被拖出这坎坷的街道,告别了这养家糊口的北三,生活将继续,无人能说出有多少人从这里走过。给人们留下多少的回忆。拍这张照片相机在三脚架上平拍,现在看到图片这个人我是仰视的,他是主体!我父亲说他1949年来哈尔滨的时候是背着一个“狗脖子”行李卷来的,而画面中的打工者拖的是拉杆箱,时代进步了。</p><p class="ql-block">大家同时在拍摄,我有幸拍到了这幅月下背着行李卷、拉着箱子走的人,不管拍的水平怎样,我也给它冠名《回家!》。</p><p class="ql-block">北三,但愿爱你的人们,一个清晨醒来再看见你如沐新雨。</p> <p class="ql-block">道外北三道街还会有,可老北三将不再了。飞机的那条冷凝尾与那条电线在为老北三画上终结吗?</p> <p class="ql-block">  搬迁了,多少人流连于此,怀旧是人之常情,亦是无可非议的美好情感;然而城市街路的历史沿革,民居变迁,建筑之美的研究,承续,都有未来学者可参之处。梁思成因北京城墙被拆而哭泣,他不是一个恋旧的书痴,他是一个有良知的学者,等等原因吧,文化遗产、精神财富概念认识不同。</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哈尔滨没有真正的古建筑,它的建筑历史只有百余年,但它独特的建筑艺术,规模庞大,琼尽世界各国建筑艺术流派,溶合本土建筑风格。</p> <p class="ql-block">如今北三的建筑就象一个个高寿的老人,她们在呢喃絮语,——我们累了!再经不起风雨、 再经不起赞誉。</p><p class="ql-block">从已改造完的南头道街等来看,败笔很多,历史文化真是轻飘飘了。细节损失很多。窗子是建筑之眼,原来的窗有睿智与深沉的目光。而今的窗目光迟滞。</p> <p class="ql-block">  北三成活的化石吧!无论是它的建筑还是它的商业。她不输于国内外那些著名的老街、老弄堂、老商业街区,这里说的并不是复古;也不是抱残守缺,她是中国工商业史上的一页,活的历史!愿这次改造真正认真负起责任,做文化的传承者。</p><p class="ql-block"> 北三实在是只须要强筋健骨。神作断臂的维纳斯——残缺之美!残缺之美!</p><p class="ql-block"> 对标志性建筑、浮雕是否只是内部加固,外表不做任何修饰,另加玻璃体——玻璃幕墙以屏蔽风雨加以保护。北三是否成为露天博物馆了!</p><p class="ql-block"> 重见(建)北三可能是神话,翻建后,一则此乃黄金地段,商用租房价必然奇高,一条民生街只靠大户是繁荣不起来的,小商小贩租买不起,昔日景象重现,只有靠改造者的勇气与魄力。北三只有重设百姓的自由市场,才能重聚人气,与成为旅游景点并不矛盾,间接的为这座城市创造更大的价值。</p> <p class="ql-block">老建筑修缮的典范建筑是索菲亚教堂、松花江街上的前捷克领事馆。</p><p class="ql-block">新砖嵌入留痕不失其美</p><p class="ql-block">原杰克领事馆修整前</p><p class="ql-block">原杰克领事馆休整后</p><p class="ql-block">这条街也将“修旧如旧“,但愿如是。但愿它仍能凝聚那么多人,吸引那么多的目光。</p> <p class="ql-block">我的其它北三专辑 </p><p class="ql-block">《走过北三》</p><p class="ql-block">《老街图》</p><p class="ql-block">《走过北三的孩子》</p><p class="ql-block">《北三人》</p><p class="ql-block">《北三之春》</p><p class="ql-block">《北三的花》</p><p class="ql-block">《北三之夏》</p><p class="ql-block">《北三地表温度45度》</p><p class="ql-block">《北三之秋》《北三的秋天真的来了》</p><p class="ql-block">《北三初冬的一个早晨》</p><p class="ql-block">《北三的一个寒夜》</p><p class="ql-block">《北三的雪》</p><p class="ql-block">《也许是北三最后的一场雪》</p><p class="ql-block">《北三的门》</p><p class="ql-block">《北三的窗》</p><p class="ql-block">《北三的锅》</p><p class="ql-block">《北三1锅》</p><p class="ql-block">《北三的小酒店》</p><p class="ql-block">《拍北三的人们》</p><p class="ql-block">《北三倒计时》</p> <p class="ql-block"> 1705</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