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章荡气,千行铭心 ——《开封颂》奏响开封千年的磅礴史诗

品茗听雨

<p class="ql-block">九章荡气,千行铭心</p><p class="ql-block"> ——《开封颂》奏响开封千年的磅礴史诗</p><p class="ql-block">史忠和</p><p class="ql-block">有幸拜读了读屈金星、李俊鑫、孔令伟、王立敬、李秋生等五位诗家的抒情史诗《开封颂》,每读一章,便有一个不同的感觉。总感觉不是在翻一本诗集,倒像是跟着个老开封人,踩着青石板路,一步步逛遍了这座城的千年。九章诗,九段不一样的光景,每一段都牵着开封的一段记忆,或是黄河边的风,或是铁塔上的锈,读着读着,整个人就沉进了这座城的故事里。作者以九章史诗为卷,以黄河涛声为墨,将开封的千年岁月、文化肌理与精神风骨,一一镌刻在诗行之间。每一章都是一把钥匙,解锁着这座古城不同维度的灵魂密码,读来既有历史的厚重感,更有生命的鲜活气。</p> <p class="ql-block">你看,首章《大河》那几句,开篇便锚定了开封的“根”,一上来就钩住了人的心魄——“黄河在这里转向”“黄沙是掩埋你的废墟,更是孕育你的产床”。很普通的话,好自然的叙述,多实在的很,老开封人谁没听过黄河的故事?黄河给了这地方水,也给过灾,可哪怕水漫了城、沙埋了街。而“中轴线依然纵穿心房”“铁塔依然挺直脊梁”的吟唱,更让开封“于劫难中守初心”的底色跃然纸上,这是黄河赋予古城的坚韧基因,也是它跨越千年的精神根基。中轴线还在,铁塔还站着。就像家里老人常说的:“咱开封人,骨头硬。”这一章里的开封,是被黄河养着、也被黄河炼着的,一股子不服输的劲儿,从字里行间冒出来。</p> <p class="ql-block">读罢《鸿沟》,忽然就懂了开封为啥能装下那么多故事——这方土地的包容,从来不是空泛的言说,而是刻在地理基因里的生命底色。诗里说“一万种思想在交融”,一句话便精准地戳中了开封的灵魂密码。可不是嘛,且看这“鸿沟”二字,本就带着历史的厚重:它曾是楚汉相争的界河,一边是楚歌缠绵,一边是汉鼓铿锵,两种力量在此碰撞共生,后来成为王朝都城。更成了天下的“十字路口”——南来的商船载着江南的丝绸与文采,北往的马队携着塞北的豪情与风霜,文人的诗词、工匠的技艺、市井的智慧,甚至异域的文化,都在这里卸下防备,彼此浸润。就像汴河的水,不管是来自黄河的浊浪,还是来自淮河的清流,终归要在这城里汇成一汪滋养文明的活水。即便历经劫难——黄沙曾漫过朱门,炮火曾烧过画栋,可那些融在血脉里的包容基因,从未被摧毁。就像老院子里的石榴树,就算遭了灾,来年春天照样冒新芽,这是开封骨子里的包容劲儿。恰如老院子里那棵石榴树,就算枝干被狂风折断、根系被洪水浸泡,只要春阳一照,照样能抽出新枝、开出艳艳的花来。《鸿沟》里藏着的,正是开封这种“毁而不灭、乱而不散”的韧性:它不排斥异己,不固守陈旧,总能在破碎中捡拾文明的碎片,重新拼凑出更有生命力的模样。这份胸襟,让开封不仅是一座城,更成了一座文明的“熔炉”,让每一种来到这里的文化,都能找到生根发芽的土壤,也让这座古城,永远能接住不同时代的馈赠,始终鲜活。</p> <p class="ql-block">到了《汴河》篇章,宋时开封的热闹便顺着文字漫了出来。“清明上河图”、“东京梦华录”,光念这俩名儿,汴河边的鲜活就撞进眼里:漕船劈开碧波,船伙计的号子裹着水汽飘远,惊飞了岸柳上的雀儿;勾栏瓦舍的红绸随风晃,戏子甩开水袖的瞬间,台下喝彩声能盖过汴水的流响;街角卖糖人的老匠手指翻飞,琥珀色的糖丝绕成小鲤鱼,引得孩童攥着铜钱围得里三层外三层。诗中写“三千处勾栏瓦舍”,没说一瓦一舍里的嬉笑怒骂,却藏着市井的鲜活;提“三万首宋词雅韵”,未提一词一句里的悲欢,却裹着文人的风雅。它从不说“繁华”二字,可你分明能嗅到:清晨汴河码头的漕粮香、正午酒楼里的酒香、傍晚街边小吃摊的糖香,连穿城而过的风,都裹着这股子热闹劲儿,往人心里钻。这才是开封最动人的好——它不摆帝王都城的排场,不用厚重史书的说教,就凭着这满街的烟火气:是挑着担子叫卖的“糖蒸酥酪”,是巷口裁缝铺的针线声,是汴河边洗衣妇人的笑语,把千年前的东京盛景,一点点揉进每个走近它的人心里。</p> <p class="ql-block">再往后看,《繁塔》和《城墙》就沉了些。《繁塔》中“兴衰沉浮的含泪悲怆”,写尽这座古塔见证的王朝更迭——它曾俯瞰过繁华,也承载过落寞,砖石上的斑驳纹路,都是历史的泪痕。读着鼻子发酸。那塔立了多少年?看过多少回王朝换姓、城门开关?砖缝里怕是都嵌着老故事,有热闹,也有委屈。而《城墙》“开开封封的正道沧桑”一句,多形象啊!它是点睛之笔:开封的城墙曾一次次被攻破、被掩埋,却又一次次被重建、被守护,“城摞城”的奇观,正是它“在废墟上重生”的最好证明,每一层城墙都是一段不屈的岁月。它不是墙,分明是是一层层摞起来的时光——底下压着宋朝的砖,中间垫着明朝的土,上面又砌了新的石。走在城墙根下,脚踩着的都是几辈子的日子,这是开封最沉的念想。</p> <p class="ql-block">而每次读到《铁塔》这章,我总忍不住多读两遍。“任凭战火摧残,铁塔依然挺直脊梁”,这话不是口号,是实实在在的真实的存在。铁塔是开封的象征,更是古城精神的具象化——它历经千年风雨、炮火洗礼,却始终屹立不倒,铁锈斑驳中藏着的,是“文化镕铸的精神脊梁”。读到这我觉得,开封,不再是单纯的地理概念,而是一种“于逆境中挺立”的精神符号。是“文化镕铸的精神脊梁”,对开封人来说,铁塔就是个念想:只要铁塔还站着,开封就还是那个开封。不是吗?</p> <p class="ql-block">读到《鼓楼》,诗的调子又活泛起来了。都说现在去开封,没到鼓楼夜市吃过灌汤包,就不算真正来过开封,诗里写“风生水起的大潮激荡”,是呀!鼓楼的钟早就不只是报时了,更不再只是历史的回响,它伴着城市快速发展的节拍,伴着夜市的叫卖声、游客的笑闹声,诉说着古城在新时代的活力,那是现在开封的劲儿——老底子没丢,新日子又过得红火。晚上站在鼓楼底下,看灯笼亮起来,就懂了诗里的意思:这城,没老,还年轻着呢。</p> <p class="ql-block">《星空》写得美,写得飘,美的让人心里舒服,飘得让人心里亮堂。“时光大河的恣肆畅想”,像是夜里站在龙亭公园的广场上,抬头看星星,星光正落在龙亭大殿的琉璃瓦上,也轻轻搭在远处铁塔的铁檐上,连空气里都飘着股“时光慢流”的温柔。你看那满天星子,多像撒在时光河里的碎钻:有的映着千年前东京汴河的漕船灯火,船伙计的号子似还在星光下飘着;有的照着明清时城墙根下的茶摊,老人们摇着蒲扇说古的声响,仿佛也融进了星光里;还有的亮得新鲜,像是在等明天鼓楼夜市新挂的灯笼,等游客举起手机拍下的星空与城景。原来开封的时光从不是断的——从东京的繁华到如今的从容,从铁塔历经风雨到城墙年年新绿,都顺着这“时光大河”淌着,被星光一一照着。忽然就想:开封从千年前的东京,到现在的古城,不就是顺着时光河慢慢走过来的吗?过去的故事在星河里闪着,未来的日子也在往前流。这城啊,从来没在时光里歇脚,连星空都在为它的过往与将来,铺着温柔又辽阔的底色。</p> <p class="ql-block">最后读到《黄花》,忽然就眼眶热了。“永不凋零的中国意象”,把黄花比开封,太贴切了。黄花不金贵,长在路边、田埂上,随处可见。但他却是坚韧的象征,也是开封的隐喻,它生于黄沙,却能在岁月中绽放不败,正如开封,历经千年沧桑,却始终保持着鲜活的生命力。这朵“黄花”,既是开封的魂,也是每个读者心中对“生生不息”的文化共鸣。至此,这一章为整首诗画上了“永恒的注脚”。“将开封的精神升华为一种民族共通的情感。黄花,是开封的魂,也是每个喜欢开封的人心里,那点说不出的牵挂。</p> <p class="ql-block">用了一周的时间,才真正把《开封颂》九章全部读完,细品,就像在细细的品味着开封那特有胡辣汤一样——热辣辣的,落进胃里,暖得很。这整首诗不就是那碗胡辣汤吗,没有花哨的调料,全是实在的滋味,喝(读)着喝着,就品出了开封的真性情:有黄河的粗粝,有汴河的温柔,有铁塔的硬气,也有鼓楼的热闹。说到底,《开封颂》哪里是在写诗?是在让我们记住:开封已不再是地图上一个古老的地名。它是黄河滋养的文明沃土,是宋词浸润的诗意都城,是在劫难中挺立的精神标杆,是一座还在呼吸、还在过日子的城,是你走进去,就不想轻易离开的地方。更重要的是在新时代焕发活力的古城典范。作者以诗为媒,让我们读懂了开封的“形”——黄河、汴河、铁塔、鼓楼;更读懂了开封的“魂”——坚韧、包容、鲜活、永恒。这,便是《开封颂》最珍贵的价值,也是开封这座古城最动人的魅力。</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