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秘“东隅屏藩”刘公岛

姜衡舒

<p class="ql-block">  刘公岛,位于山东半岛最东端的威海湾湾口,为威海市海上天然屏障,在国防上有着极其重要的地位,素有“东隅屏藩”和“不沉的战舰”之称,是清政府苦心经营的北洋水师海防基地。明、清至解放前诸多海上战事发生于此,特别是甲午战争留下了深刻的历史印迹。1985年由封闭的军事禁区对外开放后,己成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昭示历史、警醒国人的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国家级风景名胜区,国家级5A景区。</p> <p class="ql-block">  刘公岛地处黄海北端,与辽东半岛的旅顺口共扼渤海咽喉,“疏峰拱秀,砥柱中流”。全岛面积约3.15平方公里,海岸线长约14.95公里,至高点旗顶山海拔153.5米。清光绪十年(1884年),北洋水师进驻刘公岛,建设海军基地,组建北洋舰队,修建北洋海军的指挥机关提督署及海岸炮台、铁码头、船坞、弹药库等军事设施。光绪二十年(1894年)九月,中日甲午战争爆发,北洋水师在刘公岛外海面与日军激战数日,损失惨重,退守港湾。陆战清军再败,刘公岛遂成孤岛。日军水陆两路配合,先后向刘公岛和港湾内北洋舰队发动八次进攻,均被击退。提督丁汝昌率北洋水师拼死抗争25个昼夜,最后在舰队洋员和主降将领胁迫下拒降自杀,刘公岛落入敌手。经过日军占领时期(1895~1898),英国租借时期(1898~1930),日军第二次占领时期(1937~1945)及国人自管时期(1945至今),北洋水师的设施虽有部分改变,但多数保存了下来。岛上人文景观丰富独特,上溯千年的战国遗址、下至清朝北洋水师提督署、水师学堂、古炮台等北洋水师和甲午战争遗址,还有众多英租时期遗留下来的欧式建筑。同时刘公岛还建有中国甲午战争博物馆陈列馆、刘公岛博览园及刘公岛国家森林公园等景点,成为中国近代史上甲午海战的重要纪念地。</p> <p class="ql-block">  我们在东三省避暑游玩后,8月初从辽东半岛最南端的国际海滨旅游城市大连乘船来到山东半岛最东端的海滨旅游城市、北洋海军的发源地、甲午海战的发生地威海。在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之际,在我阳历七十周岁生日当天,早早从住宿酒店来到威海湾刘公岛旅游码头,乘上第一艘驶往刘公岛的渡轮,踏上探秘刘公岛之旅。</p> <p class="ql-block">  刘公岛上峰峦起伏,郁郁葱葱,漫步其中,清新的空气沁人心脾。但岛上的一草一木,仿佛都在诉说着往昔的故事。我无心细细观赏这美不胜收的风景,登岛后,我们逆时针沿着小环岛人文体验观光线路,首先来到中国甲午战争博物馆陈列馆。甲午战争陈列馆位于刘公岛旅游码头东约300米处,是一处以建筑、雕塑、绘画等综合艺术展示甲午战争悲壮历史的展馆。建筑融合北洋海军舰船造型与将领塑像,馆内主体展览《国殇•1894-1895》甲午战争史实展,分为序厅、战争背景、过程、抗争史及尾厅等展区,通过历史图片、武器复制品及场景还原展示甲午战争全貌,再现了北洋水师成军到覆没的历史过程。作为国家级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系统呈现北洋海军历史与甲午战争影响。走进甲午战争陈列馆,眼前一件件实物,一幅幅图片,无不无声地述说着那场海战的惨烈与悲壮。甲午战争以积贫积弱的中国战败、北洋水师全军覆没,清政府与日本签订了丧权辱国的《马关条约》而告终,让人痛心疾首。甲午战败,是中国近代史上一道深深的伤痕和民族的奇耻大辱,给中华民族造成了无比深重的灾难,使中国从“天朝大国”沦为“东亚病夫”,继之又遭到列强疯狂的瓜分,使中国陷入亡国的空前危机。甲午战争也是一个重大的转折,战败的强烈刺痛,惊醒了沉睡千年的中国人,无数仁人志士为追求民族复兴和国家富强,在屈辱中奋起抗争,在苦难中不懈探索,走上了救亡图存之路。</p> <p class="ql-block">  从甲午战争博物馆陈列馆出来,来到对面的刘公岛博览园。刘公岛博览园是一处融刘公岛悠久历史与丰厚文化于一身,集高新技术与精湛艺术于一体的综合性景点。该馆采用高新科技与传统工艺相结合的展示手法,全方位、立体化地讲述了刘公岛的三大主题文化:刘公文化、甲午战争和英租历史。巨幅彩玉壁雕、大型东阳木雕,集中讲述刘公岛的根源文化——刘公文化。甲午海战演示馆采用声光电、多媒体、全息影视成像等高科技手段,精彩演绎北洋水师从成军到覆灭的历史过程,逼真再现壮烈的战争场面。英租威海卫历史展览馆,全面展现威海作为七子之一被英国强租32年的耻辱历史。刘公岛博览园被誉为解读刘公岛的百科全书。</p> <p class="ql-block">  从甲午战争博物馆陈列馆往东200米的海边,是按1:1比例复制的当时被誉为“亚洲第一巨舰”的定远舰。定远舰诞生于19世纪后期的中国洋务自强时代,是清政府花费150万两白银从德国造船厂建造的,属于当时世界海军中威力最大的战舰。但日本明治维新后实行对外扩张的侵略性国策,从19世纪80年代起开始了旨在超越“定远”和北洋海军的扩军备战,进入19世纪90年代,日本海军从兵器技术上全面超过北洋海军。在甲午战争中,定远舰发挥了中流砥柱般的作用,但1895年刘公岛保卫战中,遭到日军鱼雷艇队偷袭,不幸被鱼雷击中,中雷重创的定远舰因进水过多,被迫搁浅在刘公岛东南近海。为避免陷入敌手,由北洋海军自行炸毁,一代名舰成为历史。当我登上复制的当时被誉为“亚洲第一巨舰”的定远舰时,那种历史的沧桑感扑面而来,我仿佛看到了定远舰当年在波涛汹涌的大海上奋勇作战抵抗日寇的场景。</p> <p class="ql-block">  从复制的定远舰往东,来到刘公岛最东端的东泓炮台。东泓炮台建于清光绪十五年(1889年),设有大小口径的平射炮、行营炮、速射炮多门,地道为砖石结构,兵舍依山而建,隐蔽坚固,甲午战争中炮台毁于战火,现地道、兵舍保存完好。刘公岛上北洋海军时期有海防炮台6座,除东泓炮台外,其余分别称为黄岛炮台、公所后炮台、旗顶山炮台、迎门洞炮台、南嘴炮台,与威海湾南北两岸炮台遥相呼应,控扼威海湾南北两个海口。与炮台配套建有地下通道、兵舍、弹药库等,并相互贯通。一座座炮台残垒,曾浸染过守卫者的鲜血,它们是一座座无字的纪念碑,永远镌刻着为捍卫中华海疆而牺牲的先烈们的忠魂。炮台上那一门门古老的大炮静静地趟在那里,虽已锈迹斑斑,但依然能让人感受到当年的威严。站在炮台之上,眺望远方的大海,我的思绪仿佛穿越历史回到了那个战火纷飞的年代,看到了北洋舰队和刘公岛各炮台并肩作战,浴血奋斗,前仆后继,击退了日本侵略军八次海陆攻击的战斗场景,让人永远无法忘却。</p> <p class="ql-block">  离开东泓炮台,沿小环岛人文体验观光线路来到北洋海军忠魂碑。北洋海军忠魂碑位于刘公岛北洋水师提督署北山冈,靠近旗顶山,1988年10月为纪念北洋海军成军100周年而建。该碑通高28.5米,呈六棱形构造,上部镌刻"北洋海军忠魂碑"金色大字,下部碑文两侧雕刻北洋海军将士浴血奋战的群体浮雕,整体造型被喻为"万绿丛中刺向蓝天的一把宝剑"。站在碑前,眼前浮现北洋水师将士怀着满腔热血,驾驶战舰,与强大的日本侵略者展开殊死搏斗,宁死不屈的情景。英雄们身上迸发的民族气节和铮铮铁骨,将士们同仇敌忾、不屈外辱的英雄气魄,值得我们永远铭记。</p> <p class="ql-block">  从北洋海军忠魂碑顺台阶而下往西南不远,是丁汝昌寓所。丁汝昌,安徽庐江人,北洋海军统帅,北洋水师提督,晚清著名爱国将领、民族英雄,近代中国首位海军司令。在任期间对北洋海军和北洋海防的建设竭尽心力。1895年在威海卫之战中,指挥北洋舰队坚持抵抗日军的围攻,并严词拒绝了日本联合舰队司令长官伊东祐亨的劝降和北洋海军洋员美国人马格禄等的逼降,后见援兵无望,服毒自尽,在时代背景的无奈下黯然落幕,为抵御日本入侵而血洒疆场,为坚守军人气节而舍生取义。丁汝昌寓所建于1888年,东距北洋水师提督署约200米,坐北朝南,属砖木举架结构。布局分三组,左、中、右三跨院落,西院为内寓,东院为侍从住房,中院为丁汝昌办公、住宿和会客的场所,大门两侧为门房和书房。丁汝昌携眷在此居住6年。现辟为丁汝昌纪念馆。一代海军名将,献身海防,尽忠报国,誓死不降,大义凛然,最终化作不朽的海魂。丁汝昌跌宕起伏的海军生涯,书就了一篇爱国将士捍疆卫国,英勇捐躯的悲壮史诗。丁汝昌的坎坷命运,诠释了发展强大海军,建设海洋强国对中国的重大意义。</p> <p class="ql-block">  丁汝昌寓所的西边,刘公岛的西端是水师学堂。刘公岛水师学堂建于光绪十六年(1890年),是继福州船政学堂、天津水师学堂、广东水陆学堂之后,北洋海军兴办的第四所水师学堂,由北洋海军提督丁汝昌奏请设立,旨在解决北洋海军专业人才短缺问题,依托威海基地的舰船资源实现“课堂与实战结合”的教学模式。‌‌学堂原建有大小房屋63间,甲午战争期间部分毁于战火,现存东西辕门、马厅、照壁、戏楼等遗迹。1988年被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01年起逐步复原核心建筑群,2004年对外开放,现为中国唯一保存较完整的近代水师学堂遗址。</p> <p class="ql-block">  在现刘公岛候船大厅的西边的山坡上,刘公岛中部偏西的街市正中,是原北洋水师提督暑,亦称北洋水师衙门,建于1887年,依山临海,坐北朝南。建筑为清式单层举架,砖木结构。沿中轴线建厅堂三进,周筑围墙。厅堂均以正厅为中心,两侧为配房和厢房。正厅自南向北分别为礼仪厅、提督厅和祭祀厅。配房和厢房分别为总兵、副将、洋员教习办公室及提调室、文武值班室等。大门居中,额题“海军公所”,为李鸿章1894年手书。门前构筑左右角楼和东西辕门。该署1888年北洋水师成军后启用,为北洋海军指挥中心。1895年甲午战争中,提督丁汝昌在此指挥威海卫战役,弹尽援绝后在此殉国。在日、英占据时,建筑物遭破坏,部分被改建。新中国建立后,提督署由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使用,1985年移交地方文物部门后对外开放,主体建筑为国内保存最完整的清代军事衙门。1985年刘公岛设立以北洋海军和甲午战争为主题的纪念遗址性博物馆-中国甲午战争博物馆,馆址即设在北洋水师提督暑内。现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p> <p class="ql-block">  沿着刘公岛小环岛人文体验观光线路逆时针走了一圈,用一整天时间观看了甲午战争陈列馆和岛上主要的北洋海军和甲午战争纪念遗址,加深了对甲午战争及对中国近代影响的了解和认识,又一次接受了震撼心灵的爱国主义教育。游览刘公岛,参观甲午战争陈列馆与遗址,绝非一次简单的风景观光,而是一场深刻的历史对话、一次沉痛的精神洗礼和一份民族记忆的唤醒。甲午战争是近代中国历史命运的转折点,它的惨败及随后签订的《马关条约》,将中国推向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深渊。参观此地,就是直面这段最为屈辱和沉痛的历史,真切地感受“落后就要挨打”这一血淋淋的教训。陈列馆不仅展示战争过程,更引导人们超越武器装备的层面,去反思失败的根本原因——封建制度的腐朽、思想的封闭、战略的失误以及近代化转型的艰难。这种反思对于个人和民族都具有永恒的警醒价值。尽管战争失败,但邓世昌、丁汝昌、刘步蟾等广大爱国将士在绝境中展现出的视死如归、与舰同沉的英雄气概,是中华民族宝贵的精神财富。站在他们殉国的地方,是对这些民族英魂最直接的哀悼和最高的敬仰。英烈们“吾辈从军卫国,早置生死于度外”的誓言,是爱国主义最悲壮、最生动的诠释。这种精神能够穿越时空,深深震撼每一位参观者,激发深厚的家国情怀。</p><p class="ql-block"> 刘公岛是一座巨大的露天历史博物馆,曾是亚洲第一的北洋海军基地及其覆灭的见证者。置身于古炮台等遗址之间,能最直观地感受到海防对于国家存亡的极端重要性。甲午战争是一场决定东亚海权归属的战争。参观活动能深刻提醒人们,必须高度重视海洋权益,建设强大的现代海军,才能牢牢守护好祖国的蓝色国土,绝不让历史悲剧重演。甲午之败是国耻,但也如同一剂猛药,惊醒了沉睡的国人,继而催生了戊戌变法、辛亥革命等一系列救亡图存的运动。它告诉我们,一个民族在苦难中学习、在挫折中奋起的力量是何等强大。甲午战争这段共同的历史记忆是凝聚民族情感、增强国家认同的强大纽带。它让所有中华儿女深刻认识到,国家的命运与每个人息息相关,只有团结奋斗、实现民族复兴,才能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