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任质检科副科长</span></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18px;">20世纪70年代末期,伴随着改革开放的春风,一个当时被世界热议的创造了日本经济奇迹的方法—全面质量管理被引进中国。</span></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18px;">1978年末,国家经委确定北京清河毛纺厂作为全面质量管理试点企业之一,标志着质量管理活动迈出全员参与的第一步。我国质量管理专家刘源张教授应北京清河毛纺厂之邀,前去指导全面质量管理试点。</span></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1981年8月,中纺部在北京清河毛纺厂举办全国毛纺织企业首届《全面质量管理培训班》,并由刘源张教授担任主讲老师。我厂分配到二个培训名额。</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1981年7月中旬,厂领导决定把我调任质检科副科长,与科长老魏太太再度搭伙。与车间工作相比,科室早八晚五,按部就班,体力上轻松多了,但精神上的负担并不轻松。质检科直接归厂长领导,它的职责具有双重性,既要对广大消费者负责,又要对工厂、国家利益负责。随着新原料、新工艺、新产品的不断出现,质量检验在实际工作中经常会处于矛盾冲突的焦点,工作是有难度的。</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在质检科,我分管业务,厂部召开的生产计划调度会、产品质量分析会等会议,均是我参加。一次厂部召开由生产副厂长主持的产品质量分析会,会议重点针对绒线质量下降问题进行讨论。从检验数据统计看,下降的主要原因是条干不匀和大肚子纱。技术科科长周兆和(天津人,毕业于天津纺织工学院毛纺专业,文革前的老大学生,与李若男是夫妻还是同班同学。)上来就表态,产品是老产品,工艺是老工艺,工艺上没有问题。他认为,问题出在两个方面,一是绒线车间工人操作有问题,产量压质量;二是最近有批绒线要出口到国外,而质检科和车间验线工的判定目光偏严,外国人有什么了不起,外国还有“野人”呢!……听完他的发言,我阐述了自己的观点:一、无论是科室还是车间,都应先从自身找问题,设备是基础,工艺是条件,操作是保证,那个环节出问题都会导致产品质量下降;二、验线工定期参加中纺部举办的目光检验培训班,我又组织制定了工厂产品质量等级判定样本,并经有关专家认定过。这个样本,你技术科也有。无论内销还是出口都是一个标准,所以说,不存在所谓的目光偏严偏松问题;三、工艺上没有问题,这个结论下得太早,老产品难道可以一成不变的用老工艺,这个工艺未免太简单了吧!</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讨论过程,我和周兆和科长难免爭论几句。</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会议最后,副厂长表态,各科室和车间回去后各自找原因。最终,还是从原料、设备、工艺、操作、温湿度控制等多方面找出差距,各自有针对性地采取措施后,一等品率很快恢复到正常水平。</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三年后,企业改革的浪潮将周兆和推到实行厂长负责制的一厂之长位置,他在组阁任命我为厂长办公室主任时与我谈话时说:“三年前的那场争论,我一直耿耿于怀,但我不得不承认你这小子身上有那么一股劲!”</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同年8月,我和绒线车间主任李若男赴北京清河毛纺厂参加中纺部举办的首届为期七天的《全面质量管理培训班》。质量专家刘源张教授主讲,他和其它老师讲课时,我记的笔记很完备,主要记录均是生动的实例。我知道,企业的干部尤其是一线员工,只有靠生动实例论证的一些基础理论,才容易入心入脑,才容易付诸实践。</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北京学习归来,厂里也举办为期七天的培训班。第一天,哈书记、柴厂长等主要领导全部参加,以后几天主要是厂部和科室、车间分管质量工作的负责人和专业人员参加。第一天的课程内容,上午是全面质量管理的核心四要素即:一、全过程控制;二、全员参与;三、顾客导向;四、数据驱动,这堂课由我讲。下午课由李若男主任讲PDCA循环等全面质量管理的核心方法。进厂后,我还是第一次上台讲课,而且厂主要领导都参加,所以我备课时全力以赴,尽量做到少理论多举例,讲课收到很好的效果。哈书记跟我说:“你讲得很好,很生动,但做起来肯定很难,再难也要去做!全面质量管理工作,你要多分担些,有困难可直接找我。”当时,企业还处于党委领导下的厂长负责制阶段,党委书记的话还是一言九鼎的。</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在质检科工作的两年多时间,自己身体得以恢复,业余时间参加厂职高的补习,考试取得较好成绩:语文79分,物理86分,数学92分,获职高毕业证书。1983年,得知弟弟考上上海财经大学财会本科班,这对自己也是一个鞭策。我也参加了平庄矿务局中学举办的高考补习夜校,为下一步考大学做些准备。</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张文君是厂里文革后招进的第一个大学生,他在大学学的是经贸专业。在几个车间轮转实习后安排在生产计划科搞计划,他经常到我办公室来请教问题,我也很赏识他的聪明、好学,也就知无不言言无不尽。</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 1984年,我与张文君的合影</span></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18px;">我调离平毛后,张文君从科员一步步提拔上来直至总经济师、经营副厂长,后来毅然辞职,下海闯荡,去年才从赤峰一家证券公司总经理岗位上退休。退休后爱好自驾游、摄影和写作,现在也是“网红达人”,网名:“重生牛牛”,一年多时间,他的阅读量已超过一千万,我加入《美篇》也是受他的影响。</span></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18px;">赵君,科研办黄主任的得力助手,我在动力车间当锅炉工段长时和他就是很好的朋友,他比我小两岁,爱读书,知识面广,他个性与我相似,桀骜不驯。调二毛后,李友厂长很欣赏他,没几年就提为总厂生产计划处处长。后调赤峰市五矿公司任老总。</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 2024年中秋节,我们三个老工友(左张文君、我和赵君)在倒闭多年的平庄毛纺厂大门前的合影。</span></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18px;">总之,科室工作比车间有规律,不紧不慢的,业余时间也充足,这期间,我带出一支厂桥牌队,也是赤峰市第一个桥牌队,偶尔还与上海老乡搓几圈带点小刺激的麻将。</span></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18px;">(图片:取之网络与自拍)</span></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