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不磨灭的奋斗丰碑--红旗渠精神

竹影清风

在华夏大地的历史长河中,总有一些奇迹般的壮举,如璀璨星辰,照亮着民族前行的道路。<div> 红旗渠,这条蜿蜒于太行山间的 “人工天河”,便是这样一座不朽的丰碑,它承载着一段可歌可泣的奋斗历程,孕育出伟大的红旗渠精神,跨越时空,激励着一代又一代中华儿女奋勇向前。</div> 林县,这片位于太行山东麓的土地,曾饱受缺水之苦。“水缺贵如油,十年九不收”,恶劣的自然条件如同沉重的枷锁,禁锢着当地百姓的生活。<div> 林县自古就有 “七山二岭一分田” 之说,地形和气候复杂,干旱缺水问题严重,从明朝开始旱年达 400 年,当地群众为解决饮水及农田灌溉困难,常常穿山挑水,生活困苦。1959 年,三年大旱开始,林县遭遇严重旱灾,挖修的水利工程干渠断水,为改变这一现状,林州干部提出 “引漳入林” 的决策,红旗渠工程由此启动。</div> 但林县人民没有被命运的洪流所淹没,在县委的带领下,他们以 “重新安排林县河山” 的豪迈气魄,发出了 “劈开太行山,漳河穿山来” 的呐喊,毅然踏上引漳入林的艰辛征程。 在那个物资极度匮乏的年代,没有先进的机械设备,没有充足的资金支持,林县人民凭借着自己的双手,用最简陋的工具 —— 钢钎、铁锤,向巍峨的太行山发起挑战。 他们在悬崖峭壁上凌空作业,一锤一钎地开凿,一寸一尺地推进。没有炸药,就自己研制;没有水泥,就自己烧制。在艰难险阻面前,他们没有丝毫退缩,靠着自力更生的坚定信念,硬生生地在悬崖绝壁间开辟出一条生命之渠。 这种在困境中不屈不挠、依靠自身力量创造奇迹的精神,正是红旗渠精神的基石,它向世人昭示:只要坚定信念,依靠自己,就没有克服不了的困难。 青年洞:是红旗渠总干渠的咽喉工程之一,位于林州市任村镇卢家拐村,洞长 616 米,高 5 米,宽 6.2 米。1960 年 2 月动工,300 名青年组成突击队苦战一年零五个月凿通,为纪念青年们的艰苦奋斗业绩而命名。 红旗渠纪念馆:始建于 1973 年,馆名由赵朴初题写,是全面反映红旗渠建设历史的专题纪念馆。展览内容分为千年旱魔,世代抗争;红旗引领,创造奇迹等五个部分,全方位展示了林州人民苦战 10 年改造山河的壮举。 红旗渠纪念馆中,一面墙壁上镌刻着 81 位为修渠牺牲者的名字,他们中年龄最大的 60 岁,最小的只有 17 岁。这些年轻的生命,将热血洒在了太行山上,用无私奉献的高尚情怀,铸就了红旗渠的不朽功勋。他们的事迹,激励着一代又一代林州儿女,也让红旗渠精神在传承中熠熠生辉。无私奉献,成为红旗渠精神的灵魂所在。 时光荏苒,如今的红旗渠,依然奔腾不息,润泽着林州大地。而红旗渠精神,也早已超越了地域和时空的限制,成为中华民族精神宝库中的一颗璀璨明珠。在新时代的征程中,我们面临着新的机遇和挑战,但红旗渠精神所蕴含的自力更生、艰苦创业、团结协作、无私奉献的品质,依然是我们攻坚克难、砥砺前行的强大精神动力。<div><br></div><h1 style="text-align: center;"><b>感 谢 欣 赏</b></h1><div><b>摄影制作:竹影清风</b></div><div><b>拍摄时间:2025年8月22日</b></div>