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当手机的信号最后消失在洛克之路海拔4000多米的弹坑路上时,我们终于摆脱了信息的裹挟,把这个消耗了几天的肉体交给了这片如画的高原。</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淅淅沥沥的秋雨,也赶来为我们送行。山路上几乎没有车,唯我们独行。发动机起伏的轰鸣声中,我们的身体随着车,在高原上疯狂的燃烧着卡路里。 28公里,应该约等于去一趟健身房。</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晨雾拥抱着青山,秋雨亲吻着大地。身后的扎尕那如同昨夜的梦一样,留在了我们的记忆深处。</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今天是入甘南的第五天,于我而言,三座宏伟瑰丽的寺庙,就是藏传佛学的宝典;一碧千里的若尔盖,就是甘南大地的抒情诗;鬼斧神工的莲宝叶则,是这片土地导演出来的大片;黄河九曲第一湾,是盘古留下的惊世书法;而扎尕那,就是一幅属于自然和生活和谐统一的画卷。</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一走进扎尕那,我就仿佛走进了三幅似曾相识的画面。</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我最初的感觉是走进了故乡,回到了童年。我的故乡同样背倚高山,门临碧溪,我的童年的所有的喜怒哀乐,就留在了那些青山碧溪间。春天上山采蘑菇,夏天下河摸鱼,秋天上山摘果子,冬天上山打猎。我的童年,连吹在耳畔的风都是自由的。困了累了,躺在山间的草地上或河边的石头上,一闭上眼睛,整个世界都是我的。摔伤了,割伤了,或者被虫子咬了,不能回家跟父母去说,更别说撒娇了,那是要挨打的。不像现在我的那些孩子们,听我讲童年往事的时候, 只能昂着头瞪大着他们的双眼,做惊恐万丈打死不信的样子。</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第二幅画是走进山里的时候,我们一边忍受着海拔3000多米的高反压迫,喘着出气,一边在灌木丛和树底下熟悉地摸索着,我们丝毫不用担心,当地居民口中苦口婆心的劝诫小心中毒,因为能够被我们搜寻到的劳动成果,我们从小就都尝过。三月三采清明菇,九月九采重阳菇。一大袋子拎回家,兴高采烈的先拿到河边洗净,再一脸得意地放到灶台上老母亲一眼就能看得到的地方。有时候是一勺菜籽油,再一勺辣子几根韭菜放到锅边一蒸,两碗土豆炖米饭,就山呼海啸地下肚。倘若有幸加上几块五花肉,猪油的稀有香气加上山珍的自然香气,先爆炒再蒸,那就是饕餮盛宴了。如今我看着我不少的孩子,面黄肌瘦的坐在我的教室里,一问,老母亲一脸担忧的跟我说孩子挑食,这也不吃,那也不吃,还有在家里做好送来并追着喂的,突然间就觉得恍如隔世。</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最后一幅,是在采蘑菇的时候,我眼前就突然出现了一个孩子的身影。那是一个叫信子的孩子,最初知道她的时候她还不是我的学生,我听其他老师说的,说一到放假的时候,她的妈妈就会带她走出门,不是去住五星级酒店,不是去吃山珍海味,而是去云南或贵州等地的大山里,用最低的价钱租一户农家的院子,然后自己去摘野菜挖蘑菇,拿到集市上去卖,换取生活费。再去农家帮忙干农活,体会最真实的,带烟火气的生活的味道。等到她做我的学生的时候,我在她的脸上看不到半点娇弱和无助,在她的文章里也看不到半点的模仿与空洞,一字一句都是生活中真实的痕迹,画面般的荡气回肠。我很感动,这个孩子,活成了一个成长中的孩子,该有的样子。</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洛克之路走完了,雨还在下。</span></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