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山海关,一个让人心生敬畏的名字,它不仅是万里长城的东端起点,更是中华民族抵御外敌入侵的重要关口。</p><p class="ql-block"> 2025年8月16日,我怀着对历史的敬仰和对自然的向往之心,踏上了前往山海关的旅程,登上了“天下第一关”箭楼,了却了我多年来游览山海关的梦想。</p><p class="ql-block"> 一题记</p> <p class="ql-block"> 2025年8月16日早上8时许,我随和也旅游团队踏上了山海关的探索之旅,一路下来有欣喜,也有遗憾。</p><p class="ql-block"> 那天,当我们一行来到山海关古城西门前,天空下起了小雨,细细的雨丝像少女柔顺的发丝,轻飘飘的落在我们的脸庞,让舟车劳顿的我们瞬间兴奋起来。</p> <p class="ql-block"> 蒙蒙细雨中,导游向我们介绍起山海关这座古城来。</p><p class="ql-block"> 她介绍说:山海关古称榆关,也作渝关,又名临闾关,因其北倚燕山,南连渤海,故得名山海关。与万里之外的嘉峪关遥相呼应,闻名天下。山海关城,周长约4公里,与长城相连,以城为关,城高14米,厚7米,有四座主要城门,东称“镇东门”,西称“迎恩门”,南称“望洋门”,北称“威远门”。</p> <p class="ql-block"> 听完导游的介绍,我便欣赏起眼前的这座名为迎恩门城楼来。</p><p class="ql-block"> 抬头望去,门洞的上方书有山海关三个红色大字,眼望三个大字让我有了敬畏之心。再往上看去,楼檐下有一长方形牌匾,蓝色底面上书有迎恩楼三个金色大字。</p><p class="ql-block"> 据资料介绍,迎恩楼是山海关的西城门,建于明洪武十四年(1381年),因连接入京御道且清代帝王多经此出入而得名,取迎接皇恩。哈,我们也享受到帝王般的待遇,一想到这儿心里美滋滋的。</p> <p class="ql-block"> 穿过迎恩楼幽深的门洞,青石板铺就的街道在脚下蜿蜒。</p><p class="ql-block"> 沿着青石板路往里走,古城老街的每一个角落都弥漫着历史的芬芳。明清风格的建筑与街景随处可见,出檐斗角的门楼、朱红的门楣门柱、精雕细琢的窗棂,都诉说着古城的故事。青石板路蜿蜒向前,两侧的院落依次展开,每一处都充满了历史的厚重。</p> <p class="ql-block"> 沿着青石板路继续东行,呈现在眼前的便是巍巍壮观的山海关古城标志性建筑钟鼓楼。</p><p class="ql-block"> 这是一座明清建筑风格的古代城楼,也是中国境内保存最完整的古代城楼之一,城台上左钟楼右鼓楼,钟楼、鼓楼、文昌殿三体合一。 钟鼓楼,既是山海关古城的中心,又是制高点。</p><p class="ql-block"> 望着城楼的左下方红色宣传板上书有的“来趟古城,心想事成”,让雨中的我心里一暖,对这座古城又增添了一份爱意。</p> <p class="ql-block"> 穿越钟鼓楼门洞继续前行,沿着山海关老街走到东大街1号,便是山海关景区的正门,映入眼前的是一座石牌坊,牌坊正中的“维藩首善”四个大字是由世界教科文卫组织专家成员、北京书画艺术院教育委员会主任闫锐敏题写。</p><p class="ql-block"> 牌坊两面各有一副对联,分别是“维藩保家国,雄兵铁马威塞湖;首善止干戈,明月骄阳壮汉关。”“屹龙头,屏燕尾,得一关雄踞;接辽蓟,卫京畿,系万里江山。”</p> <p class="ql-block"> 我穿越牌坊,在检票口购买了门票,来到了宽大的广场。抬头仰望镇东门城楼,“天下第一关”巨匾高悬正东楼檐下,笔力苍劲、浑厚、灵动,与城楼风格浑然一体。</p><p class="ql-block"> 这座箭楼坐东面西,采用传统的砖木结构,九脊歇山式重檐顶,显得既庄重又潇洒。楼高十三点七米,分上下两层,底层西面为对开的红漆木质大门,上层则为木制的隔扇门窗。北、东、南三面共开设六十八孔箭窗,战时可用于射箭防御。</p><p class="ql-block"> 站在箭楼之上,远眺长城蜿蜒如龙,近观海波荡漾,心中不禁涌起一股对历史的敬畏与对自然的赞叹。</p> <p class="ql-block"> 从镇东门“天下第一关”箭楼上下来,当我漫步在被磨亮的青石板上,看到街两旁王家老院、“一座田公馆,半城民国史”田公馆、山海关长城博物馆、甲申史鉴馆等景点时,无不露出遗憾的目光,因团队时间约束,我只能匆匆的从这些蕴含着丰富的历史与传说的景点门前走过。</p><p class="ql-block"> 或许留点遗憾,亦是旅途的韵味吧。</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