噎食应急救护:黄金4分钟,这样做能救命

唐山市第五医院一病区

<h3>  噎食,即食物或异物堵塞气道,是日常生活中常见的意外,尤其高发于儿童、老人及吞咽功能较弱人群。气道堵塞后,人体会因缺氧迅速陷入危险,黄金抢救时间仅4分钟,超过6分钟可能导致不可逆的脑损伤,因此掌握正确应急方法至关重要。</h3> <h3>一、先判断:是否为“完全性噎食”<br>  <br>首先需快速区分“完全性噎食”和“不完全性噎食”,两者处理方式不同:<br>  <br>- 完全性噎食(需立即急救):患者无法说话、无法咳嗽、面色发紫/苍白,双手常不自觉掐住喉咙(“窒息手势”),甚至很快失去意识。<br>​<br>- 不完全性噎食(可辅助自救):患者能咳嗽、说话或呼吸,仅伴随轻微呛咳或胸闷,此时无需强行干预,鼓励其通过自主咳嗽排出异物(咳嗽是最有效的自然排异方式)。</h3> <h3>二、分人群急救:成人/儿童/婴儿方法不同<br> <br>1. 成人及1岁以上儿童:海姆立克急救法(腹部冲击法)<br> <br>这是国际通用的噎食急救核心方法,步骤如下:<br> <br>1. 施救者姿势:站在患者背后,双腿分开与肩同宽,让患者弯腰,上半身前倾(便于异物脱出)。<br>​<br>2. 定位双手:一手握拳,将拇指顶住患者肚脐与剑突(胸部下方尖形骨头)之间的腹部;另一手包裹在握拳手外侧,双手快速用力向患者上腹部挤压。<br>​<br>3. 力度与频率:挤压时动作要迅猛、向上向内,类似“提举”动作,每秒1次,直到异物排出(患者能咳嗽、说话或吐出异物)。<br> <br>若患者体型较大或施救者力量不足,可借助椅背、桌边等硬物,让患者腹部顶住硬物边缘,施救者从背后按压患者背部,辅助完成冲击。<br> <br>2. 1岁以下婴儿:拍背压胸法(禁用腹部冲击)<br> <br>婴儿腹部脆弱,需用更温和的“拍背+压胸”组合急救:<br> <br>1. 固定婴儿:施救者坐姿,将婴儿俯卧在手臂上,手臂贴着婴儿前胸,手托住婴儿下颌(避免头部下垂),让婴儿头部低于躯干。<br>​<br>2. 拍背排异:用另一只手的掌根,在婴儿两肩胛骨之间快速拍打5次(力度适中,能震动气道即可)。<br>​<br>3. 压胸辅助:若异物未排出,将婴儿翻转成仰卧位,保持头部低于躯干,用两指(食指、中指)在婴儿两乳头连线中点下方,快速按压5次(深度约1.5-2.5厘米)。<br>​<br>4. 循环操作:重复“拍背5次+压胸5次”,直到异物排出或婴儿失去意识。<br> <br>3. 特殊情况:患者已失去意识<br> <br>若噎食者倒地、失去意识,需立即结合“心肺复苏(CPR)”急救,步骤如下:<br> <br>1. 呼叫与判断:呼喊患者并拍打双肩,确认是否失去意识;同时让身边人拨打120,并寻找附近的AED(自动体外除颤仪)。<br>​<br>2. 开放气道:跪在患者身边,一手抬患者下巴,一手按额头,让头部后仰,查看口腔内是否有异物(若能看到异物,用手指小心勾出,避免盲目伸手导致异物更深)。<br>​<br>3. 尝试通气:捏住患者鼻子,用嘴完全包住患者嘴巴,缓慢吹气2次(每次1秒),观察胸部是否起伏。若胸部不起伏,说明气道仍堵塞,需重新调整头部姿势后再试1次;若仍无效,立即进行胸外按压。<br>​<br>4. 胸外按压:双手掌心交叠,放在患者两乳头连线中点,垂直向下按压,深度5-6厘米,频率100-120次/分钟,按压30次后,再次尝试开放气道、吹气2次,循环操作,直到异物排出或专业医护人员到达。</h3> <h3>三、预防大于急救:这些场景要警惕<br>  <br>噎食的核心在于预防,尤其针对高危人群,需注意以下细节:<br>  <br>- 儿童:避免给3岁以下儿童吃坚果、果冻、整颗葡萄、硬糖等易堵塞气道的食物;儿童进食时不要跑跳、哭闹或看电视,家长需全程看护。<br>​<br>- 老人:老人咀嚼、吞咽功能下降,食物需煮软、切碎(如将肉类剁成肉末,蔬菜煮烂);进食时细嚼慢咽,避免边吃饭边说话或饮酒(酒精会松弛食道肌肉,增加噎食风险)。<br>​<br>- 特殊人群:脑梗、帕金森、 dementia(痴呆)患者等吞咽功能障碍人群,需在医生指导下选择糊状食物,进食时采取坐位或半坐位(避免平躺进食)。</h3> <h3>噎食急救的关键是“快速判断、正确操作”,每一秒都关乎生命。建议家庭、学校、养老院等场所定期学习急救知识,必要时参加专业急救培训,关键时刻既能保护自己,也能帮助他人。</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