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古城步新韵 老醋立新功</p><p class="ql-block">为了助力松原市争创国家级关东文化(松原)生态保护区,深入挖掘关东文化(松原)的文化属性和特征,按照市文联和区里相关工作的安排,8月26日上午,宁江区文联和区作家协会联合区文旅局文物保护管理所、区非遗保护传承中心,邀请作家协会的骨干作家到省文物保护单位伯都古城和宁江区非遗项目松江老醋厂用现场观摩、实地采访的形式开展理论和实践研究,并进行采风创作。</p><p class="ql-block">沿途风景</p><p class="ql-block">我们一行十几人,驱车前往伯都古城的路上,呼吸着喧嚣城市之外的负离子的空气,心情豁然开朗。郁郁葱葱的绿树与起伏的庄家层层环绕,将古老的伯都古城温柔地拥入怀中。城畔田野中,玉米吐樱,酝酿着丰收的希望。翠绿的杨柳与淡绿的稻苗深浅交错,为古城铺开了一幅生机盎然的背景。清风过处,树叶轻摇,稻浪起伏,与沉稳的古城动静相宜,绘就了一幅自然与人文交织的宁静画卷,仿佛在悠悠的岁月长河中,诉说着千年的故事。</p><p class="ql-block">历史寻根 历史沿革</p><p class="ql-block">到达伯都古城,在宁江区文旅局文物保护管理所和宁江区非遗保护传承中心的两位老师的介绍和讲解中,我们开启了伯都古城的历史寻根。伯都古城位于宁江区城北12.5公里处的伯都乡永清村所在地的东南50米处,该地势较为平坦,距离松花江四公里,是一处水草丰茂肥田沃野的好地方。该城是宁江区境内规模最大的古城,属于辽金时期。城内已辟为耕地。它的历史沿革经历了渤海时期、辽代、金代、元代,明代、清代以及近现代。清朝灭亡后,伯都讷地区经历了行政区划的多次调整,1995年,松原市扶余区更名为宁江区。伯都古城成为宁江区重要的历史文化遗迹。1987年10月24日被吉林省人民政府公布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p><p class="ql-block">中华老字号松江老醋厂</p><p class="ql-block">步入松江老醋厂,浓郁的醋香扑面而来,大片大片的瓷坛错落有致的摆在大院子里,仿佛推开了一扇通往时光深处的门。这里不仅是醋香四溢的酿造工坊,更是一座活着的记忆博物馆,每一缕酸香都承载着百年的匠心与传承。</p><p class="ql-block">在这里,我们聆听非遗保护传承中心老师娓娓道来讲述,和松江老醋厂新上任的领导倾心交谈松江老醋厂的昨天、今天与未来。</p><p class="ql-block">每一滴老醋 ,都是百年的匠心。</p><p class="ql-block">松江老醋的故事始于1937年(一说可追溯至清末)的“松江酱园”。创办者孙氏先生或许未曾想到,当初那个400多平方米的手工作坊,历经近百年风雨,会成为享誉东北的“中华老字号”,并流传下“南有镇江,北有松江”的美谈。</p><p class="ql-block">1941年,山西“复兴泉”制醋厂的赵守信技师带来了山西固态发酵的古法工艺——熏醋和热水淋。这巧妙地将山西老陈醋的魂与东北黑土地的骨相融合,形成了松江老醋“色如琥珀、酸味柔和、回味绵长”的独特风味,成就了“东北独此一家”的调味佳品。</p><p class="ql-block">传承中的变与不变</p><p class="ql-block">松江老醋厂近些年来,规模不断扩大,但核心理念未变:“用良心做醋、做良心醋、做纯粮醋、做放心醋”。</p><p class="ql-block">这里的荣誉记载着松江老醋的辉煌,1958年:东北三省食醋评比第二名。1980年-1993年:连续13年被评为“吉林省优质产品”。</p><p class="ql-block">1988年:荣获国家商业部“优质产品”奖。</p><p class="ql-block">2006年:被国家商务部首批认定为“中华老字号”。</p><p class="ql-block">2007年:“扶余老醋酿造工艺”被列入吉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获评“国家级地理标志商标”。</p><p class="ql-block">2009年:获国家工商行政管理局授予的“国家地理标志”。</p><p class="ql-block">在此,附上候毓田老师为松江老醋题写的诗词,以飨读者。</p><p class="ql-block">松江老醋令</p><p class="ql-block"> 候毓田</p><p class="ql-block">醋</p><p class="ql-block">松江名牌老陈醋</p><p class="ql-block">争品尝</p><p class="ql-block">心香人知足</p><p class="ql-block">醋</p><p class="ql-block">百年传承老字号</p><p class="ql-block">松江醋</p><p class="ql-block">美誉调味殊</p><p class="ql-block">结束语</p><p class="ql-block">通过这次关东文化情主题文学采风活动,我们所走到的每一处景观都深深融入我们的记忆当中。那份对古城的寻根和醋香的记忆,浸润在我们的笔端和心田,将会在温暖的秋阳里,悄然苏醒,发酵成章。</p><p class="ql-block">(报道 徐俪)</p> <p class="ql-block">古城步新韵 老醋立新功</p><p class="ql-block">为了助力松原市争创国家级关东文化(松原)生态保护区,深入挖掘关东文化(松原)的文化属性和特征,按照市文联和区里相关工作的安排,8月26日上午,宁江区文联和区作家协会联合区文旅局文物保护管理所、区非遗保护传承中心,邀请作家协会的骨干作家到省文物保护单位伯都古城和宁江区非遗项目松江老醋厂用现场观摩、实地采访的形式开展理论和实践研究,并进行采风创作。</p><p class="ql-block">沿途风景</p><p class="ql-block">我们一行十几人,驱车前往伯都古城的路上,呼吸着喧嚣城市之外的负离子的空气,心情豁然开朗。郁郁葱葱的绿树与起伏的庄家层层环绕,将古老的伯都古城温柔地拥入怀中。城畔田野中,玉米吐樱,酝酿着丰收的希望。翠绿的杨柳与淡绿的稻苗深浅交错,为古城铺开了一幅生机盎然的背景。清风过处,树叶轻摇,稻浪起伏,与沉稳的古城动静相宜,绘就了一幅自然与人文交织的宁静画卷,仿佛在悠悠的岁月长河中,诉说着千年的故事。</p><p class="ql-block">历史寻根 历史沿革</p><p class="ql-block">到达伯都古城,在宁江区文旅局文物保护管理所和宁江区非遗保护传承中心的两位老师的介绍和讲解中,我们开启了伯都古城的历史寻根。伯都古城位于宁江区城北12.5公里处的伯都乡永清村所在地的东南50米处,该地势较为平坦,距离松花江四公里,是一处水草丰茂肥田沃野的好地方。该城是宁江区境内规模最大的古城,属于辽金时期。城内已辟为耕地。它的历史沿革经历了渤海时期、辽代、金代、元代,明代、清代以及近现代。清朝灭亡后,伯都讷地区经历了行政区划的多次调整,1955年,松原市扶余区更名为宁江区。伯都古城成为宁江区重要的历史文化遗迹。1987年10月24日被吉林省人民政府公布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p><p class="ql-block">中华老字号松江老醋厂</p><p class="ql-block">步入松江老醋厂,浓郁的醋香扑面而来,大片大片的瓷坛错落有致的摆在大院子里,仿佛推开了一扇通往时光深处的门。这里不仅是醋香四溢的酿造工坊,更是一座活着的记忆博物馆,每一缕酸香都承载着百年的匠心与传承。</p><p class="ql-block">在这里,我们聆听非遗保护传承中心老师娓娓道来讲述,和松江老醋厂新上任的领导倾心交谈松江老醋厂的昨天、今天与未来。</p><p class="ql-block">每一滴老醋 ,都是百年的匠心。</p><p class="ql-block">松江老醋的故事始于1937年(一说可追溯至清末)的“松江酱园”。创办者孙氏先生或许未曾想到,当初那个400多平方米的手工作坊,历经近百年风雨,会成为享誉东北的“中华老字号”,并流传下“南有镇江,北有松江”的美谈。</p><p class="ql-block">1941年,山西“复兴泉”制醋厂的赵守信技师带来了山西固态发酵的古法工艺——熏醋和热水淋。这巧妙地将山西老陈醋的魂与东北黑土地的骨相融合,形成了松江老醋“色如琥珀、酸味柔和、回味绵长”的独特风味,成就了“东北独此一家”的调味佳品。</p><p class="ql-block">传承中的变与不变</p><p class="ql-block">松江老醋厂近些年来,规模不断扩大,但核心理念未变:“用良心做醋、做良心醋、做纯粮醋、做放心醋”。</p><p class="ql-block">这里的荣誉记载着松江老醋的辉煌,1958年:东北三省食醋评比第二名。1980年-1993年:连续13年被评为“吉林省优质产品”。</p><p class="ql-block">1988年:荣获国家商业部“优质产品”奖。</p><p class="ql-block">2006年:被国家商务部首批认定为“中华老字号”。</p><p class="ql-block">2007年:“扶余老醋酿造工艺”被列入吉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获评“国家级地理标志商标”。</p><p class="ql-block">2009年:获国家工商行政管理局授予的“国家地理标志”。</p><p class="ql-block">在此,附上候毓田老师为松江老醋题写的诗词,以飨读者。</p><p class="ql-block">松江老醋令</p><p class="ql-block"> 候毓田</p><p class="ql-block">醋</p><p class="ql-block">松江名牌老陈醋</p><p class="ql-block">争品尝</p><p class="ql-block">心香人知足</p><p class="ql-block">醋</p><p class="ql-block">百年传承老字号</p><p class="ql-block">松江醋</p><p class="ql-block">美誉调味殊</p><p class="ql-block">结束语</p><p class="ql-block">通过这次关东文化情主题文学采风活动,我们所走到的每一处景观都深深融入我们的记忆当中。那份对古城的寻根和醋香的记忆,浸润在我们的笔端和心田,将会在温暖的秋阳里,悄然苏醒,发酵成章。</p><p class="ql-block">(报道 徐俪)</p> <p class="ql-block">古城步新韵 老醋立新功</p><p class="ql-block">为了助力松原市争创国家级关东文化(松原)生态保护区,深入挖掘关东文化(松原)的文化属性和特征,按照市文联和区里相关工作的安排,8月26日上午,宁江区文联和区作家协会联合区文旅局文物保护管理所、区非遗保护传承中心,邀请作家协会的骨干作家到省文物保护单位伯都古城和宁江区非遗项目松江老醋厂用现场观摩、实地采访的形式开展理论和实践研究,并进行采风创作。</p><p class="ql-block">沿途风景</p><p class="ql-block">我们一行十几人,驱车前往伯都古城的路上,呼吸着喧嚣城市之外的负离子的空气,心情豁然开朗。郁郁葱葱的绿树与起伏的庄家层层环绕,将古老的伯都古城温柔地拥入怀中,仿佛在静静地诉说着千年岁月的故事。城畔田野中,玉米吐樱,酝酿着丰收的希望。翠绿的杨柳与淡绿的稻苗深浅交错,为古城铺开了一幅生机盎然的背景。清风过处,树叶轻摇,稻浪起伏,与沉稳的古城动静相宜,绘就了一幅自然与人文交织的宁静画卷。</p><p class="ql-block">历史寻根 历史沿革</p><p class="ql-block">到达伯都古城,在宁江区文旅局文物保护管理所和宁江区非遗保护传承中心的两位老师的介绍和讲解中,我们开启了伯都古城的历史寻根。伯都古城位于宁江区城北12.5公里处的伯都乡永清村所在地的东南50米处,该地势较为平坦,距离松花江四公里,是一处水草丰茂肥田沃野的好地方。该城是宁江区境内规模最大的古城,属于辽金时期。城内已辟为耕地。它的历史沿革经历了渤海时期、辽代、金代、元代,明代、清代以及近现代。清朝灭亡后,伯都讷地区经历了行政区划的多次调整,1955年,松原市扶余区更名为宁江区。伯都古城成为宁江区重要的历史文化遗迹。1987年10月24日被吉林省人民政府公布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p><p class="ql-block">中华老字号松江老醋厂</p><p class="ql-block">步入松江老醋厂,浓郁的醋香扑面而来,仿佛推开了一扇通往时光深处的门。这里不仅是醋香四溢的酿造工坊,更是一座活着的记忆博物馆,每一缕酸香都承载着近百年的匠心与传承。</p><p class="ql-block">在这里,我们聆听非遗保护传承中心老师娓娓道来讲述,和松江老醋厂新上任的领导倾心交谈。</p><p class="ql-block">每一滴老醋 ,都是百年的匠心。</p><p class="ql-block">松江老醋的故事始于1937年(一说可追溯至清末)的“松江酱园”。创办者孙氏先生或许未曾想到,当初那个400多平方米的手工作坊,历经近百年风雨,会成为享誉东北的“中华老字号”,并流传下“南有镇江,北有松江”的美谈。</p><p class="ql-block">1941年,山西“复兴泉”制醋厂的赵守信技师带来了山西固态发酵的古法工艺——熏醋和热水淋。这巧妙地将山西老陈醋的魂与东北黑土地的骨相融合,形成了松江老醋“色如琥珀、酸味柔和、回味绵长”的独特风味,成就了“东北独此一家”的调味佳品。</p><p class="ql-block">传承中的变与不变</p><p class="ql-block">松江老醋厂近些年来,规模不断扩大,但核心理念未变:“用良心做醋、做良心醋、做纯粮醋、做放心醋”。</p><p class="ql-block">这里的荣誉记载着松江老醋的辉煌,1958年:东北三省食醋评比第二名。1980年-1993年:连续13年被评为“吉林省优质产品”。</p><p class="ql-block">1988年:荣获国家商业部“优质产品”奖。</p><p class="ql-block">2006年:被国家商务部首批认定为“中华老字号”。</p><p class="ql-block">2007年:“扶余老醋酿造工艺”被列入吉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获评“国家级地理标志商标”。</p><p class="ql-block">2009年:获国家工商行政管理局授予的“国家地理标志”。</p><p class="ql-block">结束语</p><p class="ql-block">通过这次关东文化情主题文学采风活动,我们所走到的每一处景观都深深融入我们的记忆当中。那份对古城的寻根和醋香的记忆,浸润在我们的笔端和心田,将会在温暖的秋阳里,悄然苏醒,发酵成章。</p><p class="ql-block">(报道 徐俪)</p> <p class="ql-block">古城步新韵 老醋立新功</p><p class="ql-block">为了助力松原市争创国家级关东文化(松原)生态保护区,深入挖掘关东文化(松原)的文化属性和特征,按照市文联和区里相关工作的安排,8月26日上午,宁江区文联和区作家协会联合区文旅局文物保护管理所、区非遗保护传承中心,邀请作家协会的骨干作家到省文物保护单位伯都古城和宁江区非遗项目松江老醋厂用现场观摩、实地采访的形式开展理论和实践研究,并进行采风创作。</p><p class="ql-block">沿途风景</p><p class="ql-block">我们一行十几人,驱车前往伯都古城的路上,呼吸着喧嚣城市之外的负离子的空气,心情豁然开朗。郁郁葱葱的绿树与起伏的庄家层层环绕,将古老的伯都古城温柔地拥入怀中。城畔田野中,玉米吐樱,酝酿着丰收的希望。翠绿的杨柳与淡绿的稻苗深浅交错,为古城铺开了一幅生机盎然的背景。清风过处,树叶轻摇,稻浪起伏,与沉稳的古城动静相宜,绘就了一幅自然与人文交织的宁静画卷,仿佛在悠悠的岁月长河中,诉说着千年的故事。</p><p class="ql-block">历史寻根 历史沿革</p><p class="ql-block">到达伯都古城,在宁江区文旅局文物保护管理所和宁江区非遗保护传承中心的两位老师的介绍和讲解中,我们开启了伯都古城的历史寻根。伯都古城位于宁江区城北12.5公里处的伯都乡永清村所在地的东南50米处,该地势较为平坦,距离松花江四公里,是一处水草丰茂肥田沃野的好地方。该城是宁江区境内规模最大的古城,属于辽金时期。城内已辟为耕地。它的历史沿革经历了渤海时期、辽代、金代、元代,明代、清代以及近现代。清朝灭亡后,伯都讷地区经历了行政区划的多次调整,1955年,松原市扶余区更名为宁江区。伯都古城成为宁江区重要的历史文化遗迹。1987年10月24日被吉林省人民政府公布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p><p class="ql-block">中华老字号松江老醋厂</p><p class="ql-block">步入松江老醋厂,浓郁的醋香扑面而来,大片大片的瓷坛错落有致的摆在大院子里,仿佛推开了一扇通往时光深处的门。这里不仅是醋香四溢的酿造工坊,更是一座活着的记忆博物馆,每一缕酸香都承载着百年的匠心与传承。</p><p class="ql-block">在这里,我们聆听非遗保护传承中心老师娓娓道来讲述,和松江老醋厂新上任的领导倾心交谈松江老醋厂的昨天、今天与未来。</p><p class="ql-block">每一滴老醋 ,都是百年的匠心。</p><p class="ql-block">松江老醋的故事始于1937年(一说可追溯至清末)的“松江酱园”。创办者孙氏先生或许未曾想到,当初那个400多平方米的手工作坊,历经近百年风雨,会成为享誉东北的“中华老字号”,并流传下“南有镇江,北有松江”的美谈。</p><p class="ql-block">1941年,山西“复兴泉”制醋厂的赵守信技师带来了山西固态发酵的古法工艺——熏醋和热水淋。这巧妙地将山西老陈醋的魂与东北黑土地的骨相融合,形成了松江老醋“色如琥珀、酸味柔和、回味绵长”的独特风味,成就了“东北独此一家”的调味佳品。</p><p class="ql-block">传承中的变与不变</p><p class="ql-block">松江老醋厂近些年来,规模不断扩大,但核心理念未变:“用良心做醋、做良心醋、做纯粮醋、做放心醋”。</p><p class="ql-block">这里的荣誉记载着松江老醋的辉煌,1958年:东北三省食醋评比第二名。1980年-1993年:连续13年被评为“吉林省优质产品”。</p><p class="ql-block">1988年:荣获国家商业部“优质产品”奖。</p><p class="ql-block">2006年:被国家商务部首批认定为“中华老字号”。</p><p class="ql-block">2007年:“扶余老醋酿造工艺”被列入吉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获评“国家级地理标志商标”。</p><p class="ql-block">2009年:获国家工商行政管理局授予的“国家地理标志”。</p><p class="ql-block">结束语</p><p class="ql-block">通过这次关东文化情主题文学采风活动,我们所走到的每一处景观都深深融入我们的记忆当中。那份对古城的寻根和醋香的记忆,浸润在我们的笔端和心田,将会在温暖的秋阳里,悄然苏醒,发酵成章。</p><p class="ql-block">(报道 徐俪)</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