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55, 138, 0); font-size:20px;">一、诗人岂是医国手?</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55, 138, 0);"><span class="ql-cursor"></span></span></p><p class="ql-block">近读贾植芳教授编的《历 代名家尺牍新钞》及红学耆宿 周汝昌教授新著《曹雪芹新 传》 , 从中不难体味到历代文人求功名而不得所生发的悲情。 这些文人中不乏著名诗人、史学家、文学家、思想家如贾谊、司马迁、曹植、阮籍、稽康等。即使是那位贵为王侯 , 在文坛被 誉为 “ 建安七子 ”之首的陈思王 , 其诗文中建功立业、博取功名的意念至死都未泯灭过。及至其兄曹丕之后,魏明帝登位时,还在上表求“自试 ” 。那篇《求自试表》写得才情并茂 , 慷慨愤激 , 读之令人心慟, 表达了他不愿过那种仅仅是尸位素餐般的 “位窃东藩 , 爵在上列 , 身披轻 暖, 口厌百味 , 目极华靡 , 耳倦丝竹 ” 的无聊生活,极想“功勤济国 , 辅王惠民 ,烛照史册,竹帛留名 ”, 并愿以“尘雾之微 ,补益山海”,以 “荧烛未光 , 增辉日月。”作者以诗人的才华和气魄写 了一篇洋洋洒洒的政治表文。 而观其一生 , 曹植终究是一个诗 人 , 而不是一个政治家。尽管在他的诗文中常常显示了某种高昂的政治激情 , 而在一些关键性的政治场合却显示了某种书生式的散漫与任性。因此 , 如果让他治国 , 他的才干和权谋必 不如乃兄曹丕。《魏志》记载曹植 “任性而行 , 不自雕励 , 饮酒不 节 ”, 曾私自打开专为皇帝用的司马门自由出入 , 这从现象上 看是一种阴图篡位的僭越行为 , 是极其犯忌的胆大妄为 , 重者可致杀头。在征战紧要关头曹操想重用他 , 他却酒醉不起 , 有负重托。太子宝座也只有远他而去 , 从此他也失去了掌握国家政治权力的可能 , 及至曹丕登位 , 他连参政的机会也没有了。最后 , 郁郁寡欢而终 , 年仅 41 岁。然而 , 就在这种逆境中 , 他却留下了许多脍炙人口的诗文。如果他贵为帝王 , 沉缅在宫廷事 物的周旋之中 , 这些灿烂的诗章也许就不得问世了。历史的安排往往难有尽如人意之处 , 曹植终身追求参与政治而不得 , 却留下千古不朽的诗章 ;乾隆皇帝终身写诗成瘾 , 作品比陆游还多 , 却无一首好诗传世。令人奇怪的是 , 做了诗人的曹植认为文章只不过是雕虫小技 , 出将入相才是竹帛留名的大事 ; 做了皇帝的曹丕却认为 “ 盖文章 , 经国之大业 , 不朽之盛事 ” 。文人和官人对文章的看法如此大相径庭。</p><p class="ql-block"> 如此看来 , 在皇权社会里 , 学人往往多受儒家正统"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思想的影响 , 过高估计自己的政治才能 , 把做诗的才华等同于从政的能力 , 将诗样的激情滥施于对政治的狂热追求 , 那只能酿成一杯人生的苦酒。</p><p class="ql-block">李白的悲剧也在于此。他曾在 30 岁时写 的《与韩荆州书》中 , 表白了自己寻求 “一登龙门 , 身价十倍 ”的 衷肠 , 发了一通 “龙蟠凤逸 ”之士的牢骚。不知是荆州刺史韩朝宗空负伯乐之名 , 还是李白求官心切 , 总之他在空等十年之 后 , 才在不惑之年被唐玄宗召入长安成为文学侍从。于是 , 他想到要拍贵妃娘娘的马屁 , 写成《清平调》四章 , 本意是想以赵贵妃 ( 飞燕 ) 之美貌喻杨贵妃的 , 却被好事之徒解释到政治背景上,这样一来,杨贵妃岂不成了秽乱中宫的祸首 ,唐玄宗岂不成了昏聩荒淫的汉成帝 ? 后果可想而知 , 他被非常客气地 “ 赐金还山 ”。在专制帝王眼中,文人只能是帝国丹墀下的侍从或弄臣也即不是插科打诨的文学邦闲就是助纣为虐的帮凶,总之是没有独立人格的犬儒,用现代话语形容为"皮之不存毛将焉付"臣子即奴仆是依附于皇权体制的,不能有丝毫的独立性,尤其是思想和行为的特立独行。</p><p class="ql-block">罢官后的李白仍不接受教训 , 于是在 “安史之乱 ”中又出任永王李璘的幕僚 , 写了一系列赞美永王军阵威严的诗章。其实那时全国政局已定 , 太子李亨已在灵武登位 , 永王叛乱纯属轻举 妄动。及至永王乱平 , 他这种随性的文学发挥无疑是一种附逆行为,被流放夜郎也在所难免了。</p><p class="ql-block">看来 , 情 感丰富、才华横溢且溢于言表的诗人 , 丝毫不知藏锋露拙,未必是目光敏锐、胸有城府、心怀诡诈的政治家。因此 , 精于世故者总结出一联 :“世事洞明皆学问 , 人情练 达即文章 ”, 对学问和文章作了截然相反的解释 , 其实这乃是" 学而优则仕 " 在实践上的对应,也就是随机应变,攻于心计般钻营于权势,才能在体制中如鱼得水,在帝王的宠爱中去挥写自己的功名利禄书,再去营建黄金屋、寻觅车马簇、获取颜如玉般的幸福生活。</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color:rgb(255, 138, 0);">二、剑气箫心龚自珍</span></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龚自珍为清代大思想家,中国近代思想的启蒙者。出身书香门第,世代簪缨之家。其过继祖父龚敬身为乾隆乙丑进士,官至礼部司事,云南兵备道,有《桂隐山房遗稿》问世。祖父为军机处行走,俗称小军机,品佚不高,然入值中枢,权势极大,后外放徽州为知府,著有《吟臞山房诗》。其父龚丽正是嘉庆丙辰进士,官至江南苏松太兵备道,署江苏按察使,著有《国语补注》、《楚辞名物考》。因此,自珍也算是江苏省副省长兼上海警备区司令一类的高干子弟。其叔父曾任清廷礼部尚书。</p><p class="ql-block"> 自珍的外祖父段玉裁为清末著名的训诂学家。故希望他那才华横溢的外孙将来“为名宦,而勿为名士”,自珍最终未成为外祖父希望中的名宦,而成流芳百世的名士,也不枉其在官场命运多舛的一世。自珍一生官场蹉跎,仕途乖蹇,丧命于江苏丹阳云阳书院教席任上,这是他辞官归里后的第二年。也是由中央的闲官散吏弼马温一类的小破官而到地方成为名士教授一类的大学者讲学四方,写下著名的《已亥杂诗》后的突然暴死。</p><p class="ql-block"> 他的死谜团重重,始终与他和王府才貌双全的少奶奶女诗人顾太清的奇异恋情影影绰绰的联系在一起,史称“丁香花疑案”。故自珍暴死疑为王府派人追杀,清末曾朴的谴责小说《孽海花》即以此传言为原形,切入小说正题。</p><p class="ql-block"> 带着家人的殷切希望,自珍踌躇满志,十九岁中顺天府乡试副榜,二十七岁中举人进入官场。在以后的十年中屡试进士而不第。自珍虽学富五车,才高八斗,据说是应试时的馆阁体书法不好而被抑置,其实个中另有乾坤。科场难于入帷,江湖徘徊良久,固有“余不好学书,不得于今之宦海,蹉跎一生。回忆幼时晴窗弄墨一种光景,何不乞之塾师,早早学此?”的感叹。自此,命家中女眷尽习馆阁体。夫人何氏,写得一手隽秀清丽之小楷。直到道光九年的不惑之岁方得跻身仕途。才勉强考上三甲第十九名进士。先后出任内阁中书、宗人府主事、礼部主事等微官冷官。在那个“章京满街走,郎中多如狗”买官鬻爵盛行的没落之世,一个在京城官场上厮混的县处级干部,肯定是没有多少政治地位的,离其外祖父期待的名宦之途相距遥远。</p><p class="ql-block"> 他的持才傲物,自命狂狷,常常激扬文字式地评点江山,批评时弊,抨击官场陋习,不受官场欢迎是肯定的。再加上他的名士作派,衙内作风,率性而为,不自雕励,时不时地闹出些风流韵事来,使得历来讲究道貌岸然孔孟理学的官场,显得形象不佳也是肯定的。</p><p class="ql-block"> 龚自珍所处的时代,已是晚清王朝病入膏肓的年头。按龚自珍的说法是“日之将夕,悲风骤至,人思灯烛,惨惨目光”山雨欲来风满楼天崩地坼改朝换代的前夜。统治者的专制统制已处在风雨飘摇土崩瓦解的境地。越是面临朝不保夕的王朝命运,越是要苟延残喘,思想钳制是一个方面于是就有了“一夫为纲,万夫为柔”文字狱;暴力镇压又是一个方面,于是以后又有了戊戌六君子的喋血菜市口。当然对有思想的知识分子,统治者宁愿使其昏睡在生色犬马中寻欢作乐,而绝不愿其头脑清醒地去“处士横议,百家争鸣”没准鸣议到了统治者执政地位的合法性上面,王朝赖以生存的纲常理学基础訇然崩塌,王朝也就岌岌可危。因此,龚自珍一针见血地指出王朝愚民政策的实质是:“使之缠绵歌泣于床笫之间,耗其壮年之雄才伟略,则思乱之志息,而议论图度,上指天下画地之态也息矣。使之春晨秋夜为奁体词赋,游戏不急之言,以耗其才华,则议论军国臧否政事之文章可以毋作也。”使士人们“天下为公”之大丈夫气概,消磨在纸醉金迷的男女裤裆里;使仕人“以天下为己任”的远大情怀在性欲的宣泄中元气殆尽。其“能忧心、能愤心、能思虑心、能作为心、能廉耻心、能无渣滓心”则荡然无存。故清末官场之腐败由此可见一斑。朝廷盛行的是“多磕头,少说话”。而龚自珍以少有的官场狂者之态竟然在廷试的册论答卷中,当着道光皇帝对面大谈变法,对政弊提出改革建议。他在后来的《乙亥杂诗》描述当时的场面为“霜豪掷罢倚天寒,任作淋漓淡墨看。何敢自矜医国手,药方只贩古时丹。”记载的就是已丑1829年(道光九年)的那场他自我感觉良好的殿试场面。</p><p class="ql-block"> 龚自珍经过第六次会试,终于考中进士。他在殿试对策中仿效王安石“上仁宗皇帝言事书”,撰《御试安边抚远疏》,议论新疆平定准格尔叛乱后的善后治理,从施政、用人、治水、治边等方面提出改革主张。“胪举时事,洒洒千余言,直陈无隐,阅卷诸公皆大惊。主持殿试的大学士曹振镛是个有名的“多磕头、少说话”的三朝不倒翁,他以“楷法不中程”,不列优等,将龚自珍置于三甲第十九名,不得入翰林,仍为内阁中书。这个自命医国之病的高手,接着又牛皮烘烘再次写道“彤墀小立缀鹓鸾,金碧初阳当画看。一队佽飞争识我,健儿身手此文章”廷试出来的他踌躇满志地站在庄严的丹墀之上,初升的太阳照在金壁辉煌的宫殿上像画儿一样美,一队宫廷侍卫争着看他这个健儿一样的文官,他得意洋洋,自命不凡。晚年回忆起这段往事,他的得意之情,依然溢于言表。</p><p class="ql-block"> 结果这个健儿一样的狂士,却因为“直陈无隐”的狂放言论,被考官以字写得太差而冷冻了起来。“黄钟毁弃,瓦釜雷鸣”的昏暗现实,使得朝廷充斥着“文格渐卑庸福近”的昏官、庸官、贪官,朝纲只能日渐堕落。龚自珍死后半个世纪,清王朝在辛亥革命的炮火中彻底覆灭。自珍的思想彪炳史册。</p><p class="ql-block"> 狂狷之士一般很少掩饰自己的真性情,不愿以官场陋习扭曲自己的真实心态。故而极其鄙视巧言令色的虚伪人格,崇尚混沌未开的赤子之心,赞美未经世俗污染的纯真童心。因而对官场潜规则不仅鄙视,而且大加抨击,自然不见容整个官僚集团,他是官场的叛逆,却是有社会责任感的思想家、文学家、诗人启蒙者。龚自珍终身崇尚童心直到晚年仍不断追溯童心,赞美童心“黄金华发两飘萧,六九童心尚未消”,“少年哀乐过于人,歌泣无端字字真。既壮周旋杂痴黠,童心来复梦中身”又说“道焰十丈,不敌童心一车”面对官场日炽的伪道学,他只以自己的童心抵挡,面对昏昧的官场他也许是失败者,而在社会发展的漫漫征程中他却是勇往直前的开拓者,一个万马齐喑的黑暗现实的批判者、呼啸者。作为近代有影响的大诗人童心更是不可或缺的基本美好品质。故苏联作家康·巴乌斯托夫说,对生活,对我们周围的一切的诗意理解,是童年时代给我们的最大馈赠。如果一个人在悠长而严肃的岁月中,没有失去这个馈赠,那他就是诗人或作家。龚自珍就是未失去诗人气质的大思想家,思想的诗意使他的策论、散文充满着诗人似的美丽智慧和精辟比喻,文采的斐然使深邃的思想附丽于美好的形式,更加脍炙人口,得以广泛流传,而成范文传世。</p><p class="ql-block"> 最后笔者赋《百字令·童心如萍》一首以赞美这位近代思想的开拓者:</p><p class="ql-block">百字令:童心如萍</p><p class="ql-block">童心如萍,荡翠溪满池,倏忽清丽。</p><p class="ql-block">顺水飘来多风雨,往事逐波海际。</p><p class="ql-block">混沌未开,仗剑江湖,屠龙抒豪气。</p><p class="ql-block">浮沉起落,终究功名无计。</p><p class="ql-block">荷香千里悠远,磬声澄澈,一曲儿歌起。</p><p class="ql-block">稚气伴月云中觅,飘飘缈缈长寄。</p><p class="ql-block">赤子幽情,箫声淡去,菡馨斜阳寂。</p><p class="ql-block">渔舟唱晚,归棹少年梦里。</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color:rgb(255, 138, 0);">三、秦淮风月忆繁华</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color:rgb(255, 138, 0);"></span></p><p class="ql-block">周汝昌先生于古稀之年写成的《曹雪芹新传》 , 是他一辈 子研究 " 红学 " 之结晶。全书以流畅的语言、生动的叙述、周密的考证、独到的见解 , 使一代学人才子曹雪芹那生动传神的形象从扑朔迷离的历史迷雾中走到世人面前。曹雪芹的悲剧也 是一个读书人与做官人二律背反的人生悲剧。雪芹也许自认为有经天纬地之才, 形象地将自己比喻为女娲补天时遗留在人间的五彩之石,使人隐约地感觉到他原本是天上熠熠生辉的星辰 , 是有资格伴着九天日月去照耀大清帝国的皇天后土 的 ;但不幸陨落于人 间 ,明珠暗投 ,才陷入 " 贫穷难耐凄凉 "的境地 ,于是 ,他发出了"无才可去补苍天,枉落人间若许年"的感慨。悲金悼玉的《红楼梦》正是在已成灰烬的繁华旧梦里演示人生的。这是曹雪芹在命运多舛 , 政治抱负难展的情况下 , 唯以著书立说来自慰那颗 " 学优而不仕 " 的失落心情 , 骨子里仍然有着饱学之士却做不到官的遗憾。不幸的是曹家卷入了 一场王朝内部的政治斗争 , 使曹家随着主子的驾崩而崩塌。“昨嫌紫莽长 , 今怜破袄寒 ”的巨大落差 , 使曹雪芹对人生有了更深的领悟 , 对世事有着超于常人的洞悉。而身居官位的高萼哪里有这等经历和人生体验 , 所以才有后 40 回 “兰桂齐芳” 的狗尾续貂之作。据周汝昌先生考证 , 所谓程伟元的 120 回本 ,实乃大学士和坤之流腰斩《红楼梦》 , 以鱼目混珠的伎俩来抵 销《红楼梦》在民间秘密流传的巨大影响的。另据汝昌先生考证,雪芹在落魄期间也并非全无侧身仕途的可能。乾隆二十五年 ,官军西征新疆、四川,平叛胜利归来 , 乾隆帝拟重修紫光 阁 , 为百位文武功臣造像。功臣之首大学士、忠勇公傅恒派雪芹出山 , 被雪芹严辞拒绝 ,并赠诗一首曰 :“捐躯报国恩,未报身犹在,眼底物多情,君恩或可待。”明确表示自己不愿入宫摧眉折腰觅君恩的淡泊心情 ,可见他晚年已安贫乐道。这时,居于京郊黄叶村的他却交了不少穷朋友 , 甚至为了解决残疾人的生计 问题写了一部介绍织补、印染、扎风筝、雕刻、烹调等多种手艺的《废艺斋集稿》。如果不是家道中落 , 曹雪芹也可能是一个儒 雅风流的官僚 , 一个匍伏在丹犀下的高贵奴才,而不可能成 为一个才华横溢的大文学家,大思想家。</p><p class="ql-block"> 历史就是这样的奇巧,政治命运的沉浮,可能改变人的一生。对某些人来说,人生就像天平 , 在官场上失落 , 却在文坛上升起。 “学而优则仕”迷失的是人的本性 ,文学创作上的深刻 , 体现的却是见解独到的伟岸人格。如此看来“学而优则仕”并非古代知识分子的唯一选择,也有 “学而优则不仕”、“ 学而优则难仕" 的知识分子。此等人物,往往是有真知灼见 , 有独立人格的奇才。</p><p class="ql-block">忆曹雪芹</p><p class="ql-block">市井深處隐龍湫,</p><p class="ql-block">亭台碧水白雲悠。</p><p class="ql-block">懷情齊物写秦淮,</p><p class="ql-block">寄興青埂忆红楼。</p><p class="ql-block">白鹤孤僧世外走,</p><p class="ql-block">青衫滿襟脱塵遊。</p><p class="ql-block">庙堂黯黑少是非,</p><p class="ql-block">世事险恶多泪流。</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