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饮酒是文化,今人喝酒多笑话

听泉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古人饮酒是极风雅的事。</p><p class="ql-block"> 每年三月三日的上巳节,春暖花开时,文人雅士们来到郊野,沿着弯弯曲曲的溪流而坐,用木制或陶制名为“觞”的酒杯,盛满酒放在溪流中,让觞顺水漂流,停在谁面前,谁便取觞而饮。永和九年的那一次,王羲之喝的快意,酒酣耳热之时,挥毫写下“群贤毕至,少长咸集……流觞曲水,列坐其次……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信可乐也”。遂留下“兰亭修禊”的千古佳话和“天下第一行书”的《兰亭序》,也从此成就了“书圣”的美名。</p><p class="ql-block"> 有“酒圣”雅号的陶渊明,嗜酒如命。辞官归隐后,在东篱下种满菊花,自创了以菊花为酒曲的酿酒秘技。一天见酒酿成,便迫不及待地取下头巾过滤品尝。一边开怀畅饮,一边作《饮酒》诗:“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饮至酣处,抱起他的“无弦琴”,边弹边唱。待喝的酩酊大醉后,遂枕菊而眠,任凭衣服上落满菊花。</p><p class="ql-block"> “诗仙”李白更是把酒喝上了历史的巅峰。“李白斗酒诗百篇,长安市上酒家眠。天子呼来不上船,自称臣是酒中仙。”可见,李白的酒不是白喝的,酒是诗的引子,是灵感的源泉。李白喝酒还要有氛围,“花间一壶酒,独酌无相亲。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两人对酌山花开,一杯一杯复一杯。我醉欲眠卿且去,明朝有意抱琴来。”李白为了喝好酒可以不惜代价,“五花马、千金裘,呼儿将出换美酒,与尔同销万古愁。”李白最后一次喝酒,是六十二岁时的一个晚上。在安徽当涂采石矶长江边的小船上,李白喝着喝着就迷糊了,看到江水里明晃晃的月亮,就跳进水里捉月亮,然后就升仙了。</p><p class="ql-block"> 苏轼喝酒的豪放不逊李白,但酒量差多了,属于不能喝还天天喝的那种。苏轼在黄州城外开垦一处荒地,名为“东坡”,又在东坡建个茅草屋,叫“雪堂”,干活累了就在“雪堂”喝上了,喝醉了就睡,睡醒了再喝。“夜饮东坡醒复醉,归来仿佛三更,家童鼻息已雷鸣,敲门都不应,倚杖听江声。”苏轼一喝多人就飘了,想上天:“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苏轼喝的正好的时候,胆气上来了,豪放之气也随之喷涌而出:“酒酣胸胆尚开张,鬓微霜,又何妨。……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p><p class="ql-block"> 古人喝酒喝出了文化,反观今人,喝出的大多是笑话。</p><p class="ql-block"> 你看,十多个人围坐一桌,刚开始还斯文,几杯酒下肚,脸红了,脖子粗了,话就多了。于是你一言我一语,争相扯起嗓子,生怕别人听不清,跟到了驴市一样。然后就围着酒桌转圈,你敬我,我敬你,扳脖子搂腰,酒杯一端,脖子一仰,灌驴似的,完成了一次又一次情感的倾泄。人转桌也转,但桌还没晕,人先晕了。聊的话题也没边没际,要么是商业利益,要么是官场秘密,要么是男男女女,好像聊了很多,又好像啥也没说。喝到后来,有象烂泥一样不能扶的,有象吃了巴豆连呕加吐的,也有走起路来象扭秧歌跳舞的。这样的酒场,大部分都是以酒为媒,达成一些交易或者其他一些不可告人的目的。一场酒喝完,结交了几个兄弟,谈成了几笔生意,解决了几个难题。总之,基本都是感情包装下的种种利益。也有纯粹一点的,但也不过是通过麻醉人的身体,暂时排解灵魂的空虚。至于吟诗作赋,那是古人的事,与今人并无半点瓜葛。</p><p class="ql-block"> 古人喝的酒,尤其是宋元以前,都是低度的米酒、黄酒,跟今天高纯度的烈性酒是没法比的,但古人依然把稀薄寡淡的酒喝出了醇厚悠长的韵味,倒是现代的人,把醇厚香浓的酒喝的浅薄无趣了。单从喝酒这件事来说,现代人的物质条件毫无疑问是比古代大大地进步了,但精神层面离古人的境界,恐怕还差的很远、很远!</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