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日前到上博东馆第二特展厅看了《华彩六盘:宁夏固原文物精品展》。</p><p class="ql-block">上博东馆刚刚部分开放时的2024年5月,我曾经去过一次,看的是开馆大展《星耀中国:三星堆·金沙古蜀文明展》。当时大概只开放了两个特展厅。时隔一年多,这次再去时,各种常设展厅和特展厅都已开放,参观无需预约。</p><p class="ql-block">我去的那天是个周末,高温天,但挡不住参观者的热情。出了地铁站,用不着手机导航,跟着人流走就是了,很快就走到了上博东馆参观的入口处。博物馆内的走道上观众熙熙攘攘的,人们都在寻找自己想去参观的展厅。我这天只计划看一个特展,所以在自动扶梯口向工作人员问清楚大致方向后,就沿着指示标记指的方向,走过几个常设展厅后很快找到了第二特展厅的入口处。第二特展厅是以中国东方航空公司挂名的。</p> <p class="ql-block">策展人希望:通过本次展览,广大观众不仅能领略古代固原作为丝路枢纽的壮阔图景,也能更深刻理解兼收并蓄、开放包容的丝路文化和中华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悠久历史,从而深化对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的认知,增强文化自信,凝聚起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构筑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的磅礴力量。</p> <p class="ql-block">据介绍,固原位于宁夏回族自治区南部,东南连接关中平原,西通河西走廊,北邻大漠草原,自古以来就是中原文化、草原文化与西域文化的交汇地带,多元文化在此交融,编织成一幅绚丽的文明织锦。固原历史上的西周到隋唐时期,是文化交融发展的鼎盛时期,这一阶段的各类文物将为观众打开一扇探寻中华文明发展进程的窗户,令观众一览多元文化交织的华彩篇章。</p> <p class="ql-block">据介绍,本次展览从宁夏固原博物馆等单位,甄选了300余件来自宁夏固原地区西周至隋唐时期的文物精品,汇集重要考古新发现和精美馆藏文物。其中一级文物61件。展览分为“铸礼大原”“胡汉共舞”“原州风华”三个部分。</p><p class="ql-block">下面就顺着三个部分,把我用手机随拍的照片贴在下面,作个记录,并请分享。对文物和展览的说明性文字,是从展板上的文字中摘引的。</p> <p class="ql-block"><b>第一部分:铸礼大原。</b></p><p class="ql-block"><b>西周时期</b>,固原是周王朝的战略要地,史称“大原”。作为周王朝势力范围所至的西北之地,<b>中原礼制在此落地生根,周王朝的礼乐制度在此地得到充分发展。</b> </p><p class="ql-block"><b>春秋至秦汉时期</b>,固原作为西北边防重镇,<b>中原文化在此地不断深化发展</b>,同时融合了以动物纹饰牌、青铜短剑、马具为代表的北方系青铜文化,使该区域呈现出多元文化蓬勃发展的面貌。</p> <p class="ql-block">固原地区出土的以铜簋、玉琮等为代表的早期礼器,以丰富的器物类型展现了礼乐文明在该地区的发展进程。</p> <p class="ql-block">铜簋,西周(约公元前11世纪一前771年)。</p><p class="ql-block">据介绍,簋是食器中最为常见的一种,多与鼎相配使用。周人通过饮食器具的规范化使用,构建起严密的等级标识系统。该铜簋的出土证明西周初年周人的统治势力已经抵达今天的宁夏固原地区。</p> <p class="ql-block">铜鼎,汉(公元前206年一公元220年)。</p> <p class="ql-block">玉琮,约公元前3600年一1600年。</p> <p class="ql-block">车马制度是礼制的重要组成部分。</p> <p class="ql-block">兵器。</p> <p class="ql-block">春秋战国时期,固原地区以中原文化为底色,融合北方草原艺术风格,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区域文化。这一时期, 北方草原地区的人们偏爱以动物纹样装饰日常生活中的器物。</p><p class="ql-block">固原出土的各类动物纹饰牌、 带钩、青铜短剑等器物,是对北方草原艺术风格的吸收, 也体现出多元文化交融创新的特质。</p> <p class="ql-block">动物噬咬纹金扣饰,春秋战国(公元前770年—前221年)。</p> <p class="ql-block">象牙梳,西周(约公元前11世纪—前771年)。</p> <p class="ql-block">西汉时期,中央置安定郡,郡治高平县,即今天的固原。自秦汉以来, 中原制度在此已成气候,这一时期当地的政治、经济制度乃至社会风俗都与中原地区同步发展。固原出土汉魏时期文物,生动印证了这一历史进程。</p><p class="ql-block"> 固原汉墓出土生活器物的形制、工艺与关中地区高度一致,展现出该地区与汉文化核心区的文化共性。</p> <p class="ql-block"><b>第二部分:胡汉共舞。</b></p><p class="ql-block"><b>南北朝时期,固原先后隶属于北朝的北魏、西魏和北周。这一时期,固原是丝绸之路东段北道的重要都市,在商贸往来和文化传播上发挥着重要作用。</b></p><p class="ql-block">固原地区以李贤夫妇合葬墓、田弘夫妇合葬墓为代表的北周墓葬出土了大量珍贵文物,展现了这一时期中西物质文化交流的繁荣景象。 </p><p class="ql-block">李贤夫妇合葬墓出土的墓志、壁画与彩绘陶俑群,是传统汉制葬俗的体现。与此同时,出土的鎏金银壶、凸钉玻璃碗、金戒指, 均是中亚、西亚传入我国的珍贵舶来品。传统汉制与异域器物的共现,见证了这一时期丝绸之路贸易往来的繁荣,也成为不同文明交流融汇的生动体现。</p> <p class="ql-block">彩绘陶俑群,北周天和四年(公元569年)。1983年宁夏固原县南郊乡深沟村李贤夫妇合葬墓出土。</p><p class="ql-block">西魏、北周时期的随葬陶俑群是构成该时期墓葬礼制的核心内容之一,体现着墓主的身份等级。这批陶俑在礼制上体现出对北魏的继承,在艺术造型上又表现出了时代特征。</p> <p class="ql-block">龙首铜鐎斗,北魏(公元386年—534年)。</p> <p class="ql-block">龟形铜灶,北魏(公元386年—534年)。</p> <p class="ql-block">鎏金银壶,1983年出土于宁夏固原县南郊乡深沟村李贤夫妇合葬墓中,是波斯萨珊系金银器在我国的重大发现,其工艺水准与图案内容在世界现存萨珊金银器中都极为罕见。</p> <p class="ql-block">凸钉玻璃碗,北周天和四年(公元569年)。1983年宁夏固原县南郊乡深沟村李贤夫妇合葬墓出土。</p><p class="ql-block">这件玻璃碗是典型的萨珊风格玻璃制品。我国境内发现的西方玻璃器皿主要为罗马风格、萨珊风格及伊斯兰风格玻璃制品。伴随着异国器物的传入,境外的文化、技术也传入中国,吹制玻璃技术于5世纪从中亚传入我国。</p> <p class="ql-block"><b>第三部分:原州风华。</b></p><p class="ql-block"><b>隋唐时期,固原史称“原州”</b>,原州城内居住着大量入华粟特人。 活跃在中亚一带的粟特人,以擅长经商闻名于世,史籍称之为“昭武九姓”。<b>入华粟特人积极参与中原王朝的政治、经济生活,逐渐融入中华民族大家庭。</b> </p><p class="ql-block">固原南郊隋唐时期史氏家族墓地,是我国首次发现的粟特人墓群,出土文物表明入华粟特人遵循中原传统丧葬制度,又在一定程度上保留了本民族习俗。史氏家族墓志均以汉文书写;史射勿墓葬壁画线条简洁流畅,人物着装具有典型的中原文化特点;史道德墓出土彩绘陶镇墓武士俑是唐俑造型艺术的体现。这些文物均表现出史氏家族对中华文化的主动认同。而出土金面饰与口含金币,则是对其中亚人传统葬俗的保留。 </p><p class="ql-block">入华粟特人的中国化进程,体现了中华文化的强大吸引力,也反映出中华民族开放包容的民族胸怀。</p> <p class="ql-block">金面饰,唐(公元618年—907年)。</p><p class="ql-block">墓葬中出土的金覆面是粟特人丧葬习俗的保留。这种金覆面风俗很可能与中亚人崇拜日月的风俗有关。该饰物的发现,明确了墓主人的种族和文化习俗与中亚和两河地区的联系,也进一步证实了宁夏固原地区在丝绸之路上的重要位置。</p> <p class="ql-block">史射勿墓壁画,隋大业五年(公元609年)。</p><p class="ql-block">史射勿墓壁画人物造型为典型的中原风格,自由流畅的线条来自中原强大的书法用笔传统。在描摹人物服饰时,以不同颜色摹绘物类,使得颜色符合事物的变化得其真实情状,这种施色方法便是南朝理论家谢赫所说的“随类赋彩”。</p> <p class="ql-block">展览用“结语”做了总结:</p><p class="ql-block">固原是中原农耕文化、草原游牧文化和西域文明的汇融之地,是古代丝绸之路的通衢之地。自公元前一千年开始,在约两千年的历史长河中,固原在黄河中上游地区的政治、 经济和文化交流中扮演着重要角色。 </p><p class="ql-block"><b>固原的精品文物实证了中华文明具有突出的包容性特征。</b>象征中原礼制的马车、凸显草原文化的动物纹饰件、中亚制作的鎏金银、西亚萨珊风格的玻璃碗、不同时期绘法各异的墓葬壁画、装饰着胡人乐舞画面的绿釉陶扁…<b>正是中华民族拥有海纳百川的胸襟,四方智慧才得以融汇,华夏大地呈现出“各美其美,美美与共”的文明气象。</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