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幽与静谧:现代人的精神驿站

南天一剑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color:rgb(237, 35, 8);">深幽与静谧:现代人的精神驿站</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18px; color:rgb(237, 35, 8);">——评林建南《武荣公园的深幽与静谧》</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18px; color:rgb(237, 35, 8);">点评人:傅建卿</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林建南的《武荣公园的深幽与静谧》是一篇充满诗性智慧的散文佳作,作者以细腻的笔触和深沉的哲思,将一座普通的市民公园升华为现代人精神栖居的象征空间。文章不仅描绘了武荣公园的自然之美,更通过“深幽”与“静谧”这对核心意象,构建了一个与现实喧嚣相抗衡的精神家园,体现了作者对现代人生存状态的深刻思考。</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文章的结构艺术值得称道。作者采用古典散文“启-承-转-合”的章法,却赋予其现代性的内涵。开篇以时令节气切入,“处暑后的闽南”立即建立起具体的时间坐标,而“闷热”与“凉爽”的对比,暗示了从喧嚣到宁静的心理过渡过程。随后以“水天一色”“曲径通幽”等四字短语构成排比,形成强烈的视觉与听觉冲击,最终以“分不清这是公园还是天堂”的感叹完成第一次情感升华。这种由实入虚、由外而内的叙述策略,为后文对公园深层意义的挖掘奠定了坚实基础。</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深幽”作为公园的内涵,被作者赋予了丰富的象征意义。那些“高耸入云、笔直挺拔的棕榈树”与“枝繁叶茂、浓荫蔽日的大榕树”构成了一组巧妙的隐喻系统。棕榈树下的彩色小道象征着“通往幸福美好的人生旅途”,而榕树下的休憩处则成为“温馨浪漫的驿站”。这种设置暗合了现代人的生存困境——在永无止境的追求途中,需要暂时的停泊与休整。作者引用“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巧妙地将古典诗意转化为现代启示,暗示人们在生活旅途中往往因过于投入而迷失自我,需要借助这样的幽深空间来获得反思与超越的可能。</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静谧”作为公园的表相,则展现了作者对声音艺术的精妙把握。文中构建了一个多层次的声音图谱:鸟雀的“叽叽喳喳”、小虫的“呢喃”、甚至“心跳的声音”,这些微弱声响非但没有破坏宁静,反而通过“蝉噪林逾静,鸟鸣山更幽”的诗学原理,强化了静谧的质感。这种以声衬寂的手法,创造出一种近乎禅宗的空灵境界,让公园成为都市中难得的“声音避难所”。在这个被各种噪音污染的时代,这种刻意经营的静谧显得尤为珍贵。</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文章最深刻处在于对现代人生存状态的关怀。作者敏锐地察觉到,武荣公园的真正价值不仅在于其自然景观,更在于它为市民提供了“身心得以彻底放松、情感得以尽情放纵”的空间。那些“三五成群的人们”在园中的各种状态——低吟浅唱、窃窃私语、安然静坐、手舞足蹈——构成了一幅现代都市人的精神群像。在这个被“纷纷扰扰的现实生活”所困扰的时代,公园成为了人们暂时逃离压力、找回自我的场所,实现了“诗与远方”的现实转化。</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从文学传统看,这篇文章延续了中国古典园林美学的精神脉络。将自然景观人格化、意境化,让人联想到《红楼梦》中大观园的书写传统,以及明清小品文中对园林的审美观照。但作者又赋予其鲜明的现代性——这不是士大夫的私人园林,而是向所有市民开放的公共空间,体现了现代社会的民主理念与人文关怀。</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值得一提的是文章的语言艺术。作者娴熟运用双声叠韵(“曲折蜿蜒”)、色彩词汇(“青翠欲滴”“五彩斑斓”)、通感手法(“芬芳的果树香”与“绕耳的轻音乐”交融)等修辞技巧,创造出丰富的感官体验。这种语言上的精致与内容上的哲思相得益彰,使文章既具有诗意的美感,又包含思想的深度。</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武荣公园的深幽与静谧》最终超越了简单的景物描写,成为一首对现代生活的沉思诗篇。它告诉我们,在高速发展的城市化进程中,人们不仅需要物质生活的便利,更需要精神栖居的空间。这样的公园不仅是城市的肺,更是现代人的精神驿站,让人们在奔波劳碌之余,能够在这里重新发现生命的“灵动与安宁”,体会生活的“快意与美好”,守望未来的“向往与期盼”。这或许就是林建南这篇散文带给我们的最大启示——在现代化进程中,我们更需要守护那些能够安放灵魂的深幽与静谧之地。</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