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战胜利八十载:回望硝烟处,沉思和平路

不唱歌的刀郎 许一兵

<p class="ql-block">抗战胜利八十载:回望硝烟处,沉思和平路</p><p class="ql-block">当钟摆轻轻叩响抗战胜利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的门扉,那些沉睡在收藏盒里的旧物——泛黄的战报、磨损的军用水壶、带着弹痕的钢盔,忽然都有了温度。它们沉默地躺在那里,却比任何文字都更清晰地勾勒出80年前的山河破碎:北平的胡同里回荡着防空警报,上海的弄堂被炮火撕开裂口,太行山的沟壑里,战士们握着生锈的步枪,目光却比星辰更亮。</p><p class="ql-block">作为一名抗战收藏家,我常常在整理藏品时陷入长久的沉默。一枚1945年的“抗战胜利纪念章”,背面刻着模糊的姓名,不知它的主人是否能看到后来的万家灯火;一叠战时家书,纸页上的字迹被泪水晕开,“国若不存,家何以为家”的字句,至今仍像针一样扎在心上。这些物件不是冰冷的“古董”,是无数普通人用生命写就的史诗——是母亲缝进棉衣里的牵挂,是少年放下锄头扛起枪的决绝,是千万同胞在“一寸山河一寸血”的呐喊中,用血肉之躯筑起的长城。</p><p class="ql-block">我叫许一兵,常年生活在武汉,这座城市早已是我的第二故乡。它是世人皆知的英雄城,可英雄的荣光里,总藏着不为人知的痛。我曾想拍一部纪录片,名叫《英雄城之痛》,虽最终未能成型,但那些为搜集素材而走访的街巷、听闻的故事,早已刻进了记忆里。江汉关的钟声曾在炮火中颤抖,珞珈山的树林里藏过救死扶伤的医护,汉阳兵工厂的机器声与前线的枪声曾交织成同一曲壮歌——英雄城的“痛”,是山河沦陷时的不屈抗争,是同胞牺牲时的撕心裂肺,更是一个民族在绝境中绝不低头的倔强。而这份痛之所以值得被反复回望,正因为它在提醒我们:忘记就意味着背叛。无论来自哪个民族、属于哪个党派,只要在抗战的烽火中为家国挺身而出,他们都是当之无愧的民族英雄。这份不分彼此的敬意,是历史教给我们的重要一课,也是我们回望过去时,最该坚守的底线。</p><p class="ql-block">在我的收藏里,有几柄军刀格外沉重——它们是抗战胜利时的受降见证,刀身的寒光里,凝固着一个民族最解气的时刻,也藏着最不能忘却的记忆。比如那柄由廖耀湘将军缴获、后赠予刘建章先生的军刀,刀鞘上的樱花纹已在战火中磨损,却仍能想见1945年9月9日南京受降仪式上,侵略者放下武器时的狼狈;还有王叔铭先生赠予谢洛夫上校的那柄战场缴获军刀,刀刃上的缺口,是中日军队殊死搏杀的印记,也是反法西斯同盟并肩作战的见证。这些军刀从不是“战利品”的炫耀,而是历史的“印章”——盖在“正义终将战胜邪恶”的扉页上,也盖在“落后就要挨打”的警示里。每次擦拭它们,我都会想起那些倒在刀枪下的同胞,想起战士们用刺刀拼出的胜利,这提醒着我们:和平从不是敲锣打鼓就能等来的,它需要一代又一代人记得“为什么而战”,才能守住“不再为战”的安宁。</p><p class="ql-block">80年过去,硝烟早已散尽,可“纪念”二字从不是简单的回望。我们纪念杨靖宇将军胃里的棉絮与草根,是记得“中国人骨头有多硬”;我们纪念重庆大轰炸中护着孩子的母亲,是懂得“和平从来不是理所当然”;我们纪念那些没有留下姓名的战士,是明白“民族的脊梁,从来由普通人的勇气撑起”。这些收藏里的故事,藏着一个民族最痛的记忆,也藏着最坚韧的力量。</p><p class="ql-block">有人问,80年后的今天,我们该反思什么?我想,最深刻的反思,是对“和平”二字的敬畏。中国人民太懂战争的残酷——从南京城的血泪到华北平原的焦土,从流离失所的难民到为国捐躯的忠魂,每一段历史都在诉说:战争是悬在人类头顶的利剑,无论胜负,留下的都是无尽的创伤。所以我们珍爱和平,不是怯懦,是因为见过最深的黑暗,才更懂光明的可贵;不是遗忘,是因为记得同胞的牺牲,才更要守住他们用生命换来的安宁。</p><p class="ql-block">而守护和平的密码,早已写在抗战的历史里——是“四万万人齐蹈厉,同心同德一戎衣”的团结。当八路军与新四军在敌后呼应,当工人拆毁日军的铁路,当学生走上街头呐喊,当南洋华侨把血汗钱换成枪炮送回祖国,中国人用“团结”二字,诠释了“众志成城”的真正含义。80年后的今天,这两个字依然是民族的底气:是面对风雨时的守望相助,是发展路上的携手同行,是无论何时都坚信“我们同属一个家园”的信念。</p><p class="ql-block">此刻,我又拿起那枚“抗战胜利纪念章”,阳光透过勋章的纹路,在桌上投下细碎的光斑。那光斑里,有80年前的浴血奋战,有80年后的国泰民安,更有一个民族对未来的承诺:铭记历史,不是为了延续仇恨,而是为了守护和平;缅怀先烈,不是为了沉溺伤痛,而是为了凝聚力量——让团结成为刻在骨子里的基因,让和平成为代代相传的信仰。</p><p class="ql-block">这或许,就是80年回望中,历史留给我们最珍贵的答案。</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