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世纪同窗再聚首•岁月未改少年情——大吉山钨矿职工子弟中学七五届高中毕业五十周年纪念活动

全胖

<p class="ql-block">筹委会组成人员:</p><p class="ql-block">总负责人:王学良</p><p class="ql-block">负责人:陈东平、陈芳明、吴艳飞、谷维生</p><p class="ql-block">联络员:汤爱军(1班)、谷维生(2班)、黄华民(3班)、陈继新(4班)、罗长凤(5班)、吴学玉(6班)、陈光(7班)</p><p class="ql-block">美篇编辑:刘金云(2班)</p> <p class="ql-block">五十年前,我们怀揣青涩与憧憬,在同一个学校同一个年级共读;五十年后,我们带着风霜与从容,在故土重逢相拥。时光染白了双鬓,却冲不淡心底的那份惦念 。这多年,总有一些人,在心里来了又去,去了又来;总有一些情,在心中若有若无,时隐时现;总有一些回忆如陈年的老酒,越陈越香。一句“好久不见”,道尽半生牵挂与万千感慨。</p> <p class="ql-block">一、时光里的“老熟人”</p><p class="ql-block">这次是年级一百余人的大聚会。师生相见,同学聚首。見面会上,有好几次目光相撞时的尴尬,有陌生又熟悉的身影却喊不出名,还有许多记意里熟悉的名字又对不上号,还好有更多的是“还是当年那个少年”。</p> <p class="ql-block">二、畅谈:半世纪的“心里话”</p><p class="ql-block"> 围坐桌前,酒杯轻碰,话匣子缓缓打开。我们聊起了当年同窗时的趣事,聊起他和她,聊起了一起学工学农,聊起了毕业后各奔东西的不易与牵挂。有人说“这一辈子,最难忘的还是同窗时的纯粹”,有人叹“没想到一晃五十年,还能再和大家坐在一起”。那些藏在心底的遗憾、下乡工作的艰辛、生活的喜悦,此刻都成了最珍贵的分享。没有身份的距离,只有老同学间的坦诚。</p> <p class="ql-block">三、故地重游</p><p class="ql-block">大吉山我们每个同学的第一故乡,刻印了我们太多的记忆,我们驾车前往四坑囗、选厂、尾沙坝、中学、斜溪。来到学校经过操场、教室、办楼……太多的痕迹,那是属于我们的青春。</p> <p class="ql-block">四、聚首欢歌:晚会里的岁月情与故乡念。</p><p class="ql-block"> 舞台上,琴声悠扬、歌声婉转、舞姿翩跹,各式节目各展风采,将相聚的喜悦与心底的情愫尽数抒发。</p><p class="ql-block">手风琴、二胡、萨克斯的指尖流淌旋律,独唱、二重唱的真情,广场舞、民族舞的舞步,满是相聚的喜悦与热闹。而我们二班带来的节目,更是将汇演气氛推向高潮。《我们是共产主义接班人》激昂旋律响起,瞬间唤醒了属于那个年代的青春记忆,熟悉的歌词里,藏着我们共同的年少时光;《同桌的你》则满是温情,轻柔的舞步,仿佛又回到了“借块橡皮”的同窗岁月;《家乡的月亮》、《故乡情》更是舞出的唱出的都是对家乡 牵挂与思念。</p> <p class="ql-block">五、不说再见的“约定”</p><p class="ql-block"> 相聚的时光总是短暂,临别时反复叮嘱“多联系”“多保重”“别太累”。我们知道,岁月不会停下脚步,但这份跨越半世纪的同窗情,会像陈酒一样愈发醇厚。今日的相聚不是终点,而是下一次重逢的起点——愿我们都好好的,待他日再聚。</p> <p class="ql-block">时光会老,情谊不散;岁月流转,初心不变。谨以此篇,纪念我们五十年的同窗之约,也致敬那段永不退色的青春岁月。</p><p class="ql-block"> 刘金云</p><p class="ql-block"> 2025、8、28日</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