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坪避暑记11做包子与打糍粑

晓晓

高坪避暑记11做包子与打糍粑 在高坪避暑,怎么打发多余的闲暇时间,有人提议,我们自己做肉馒头吃如何?大家纷纷响应,称这是个绝妙的主意。有人立马去市场割肉、买赤豆,用作包子的咸馅和甜馅。 老板娘也很支持我们,称她会发好面,你们下午3点来包就行。午休之后,我早早来到地下一层的餐厅,同伴们早就热火朝天地干起了活。分工明确,各施其能,各尽所长;我插不上手也不会包馒头,就用手机记录一下这幅生活场景了。 居同学负责将发酵好的面团反复揉搓 然后阿董把面团搓成长条,切成面剂子。 当过兵的阿董和老陈是做面食的高手(部队是个大学校,北方人常吃的饺子、包子都会做)。 听说之前陆书记也参与了,可水平不行,主动退出;吴同学的手艺也不错,包好的馒头有模有样的。 只见他们把面皮捏成中间厚、边缘薄的圆皮(避免包馅时底部破),中间放几勺肉馅,用右手拇指和食指捏住面皮边缘,一边折褶一边旋转,最后将收口捏紧,一只好看更好吃的肉馒头就做好了,真佩服他们,都是大厨级别的能手啊! 包好的肉馅馒头放入刷过油的蒸笼,盖上盖子静置一会,冷水上锅,大火烧开后转中火蒸20分钟左右,关火后又焖了5分钟,开盖,蒸制出锅的大肉包趁热吃,外皮松软、肉馅多汁。只可惜发面时水放多了些,包子的模样不够完美。 热包子装盆让所有人品尝,看着他们咬下时的满足表情,听一句“与外面卖的差不多”,简单的分享里,全是手作的温暖。在家包肉包子,从调馅到捏褶,每一步都藏着烟火气,咬开满是肉香的瞬间超满足。 再说说打糍粑。我们在木易民宿住了10天,因没事先讲明要延长几天,在外打工并负责租房老板的儿子,已在网上将房子租给其他人了。我们只好另辟蹊径,在同一个康养小区,又找了一家名叫俊芳的农家再住一周。木易的老板夫妻是个有情有义的善良之人,在我们搬家的那天,特意请了人来打糍粑给我们尝尝。 在遂昌高坪村,打糍粑是一项充满趣味和民俗风情的活动。见房中放着空石臼和木槌,一群老顽童纷纷装模作样,手持木槌摩仿打糍粑,惹得众人哈哈大笑。 我用手机记录了打糍粑的整个过程:首先,将优质的糯米洗净,浸泡4个小时,直到糯米充分吸水变软后,放入木甑中,架在沸水锅上用大火蒸熟,直至米粒膨胀软糯、香气四溢,关火后焖片刻。 第二步,入臼:把热糯米迅速倒入石臼中,动作要快,避免糯米冷却后变硬,影响后续捶打效果。大人小孩喜洋洋地围成一圈,欢声笑语洋溢在高坪村。 第三步,锤打:这时候就轮到大家上场了,人们逐一手持木槌,轮流用力捶打糯米;打糍粑需要一定的力气和技巧,所以要多人配合才能完成 一个人蹲在石臼旁,辅助主锤者翻动石臼中的米团,打一记,翻一下,防止粘黏。一位身穿建筑民工服的汉子是老板请来的亲戚,精通打糍粑这个活。 只见他每锤一下,另一人就用手在石臼转一下,节奏分明,配合默契。过了一会,换上另一位也是请来打糍粑的高手,木槌落下时扎实用力,反反复复将米粒彻底砸烂。 打糍粑是个力气活,在场观看者中有不少人跃跃欲试。我爱人自持自己身体棒,也上前锤了8下,累得气喘吁吁,毕竟75岁了,不服老不行呀! 就这样,换了好几个人,大家一起动手打糍粑,轮流锤打了有15分钟,糯米被捶打得又细又黏,成为细腻又很有韧性的糍粑团。 第四步,塑形:将捣烂均匀的热糍粑团从石臼中取出,放在撒有糯米粉的案板上,趁热将其分成均匀的小块,或揉搓压成圆饼状,拌上芝麻糖粉馅料,美味的糍粑制作就大功告成了。 第五步就不用说了,我们争先恐后地品尝新鲜出炉的糍粑,口感极佳,个个眉开眼笑;刚做好的糍粑软糯香甜,咬一口,先是粉的清香柔滑,接着是糍粑本身的绵软黏牙,不粘喉咙却带有韧劲,越嚼越有滋味,受到一致好评。 潘同学也参与其中,将糍粑团分成一小段一小段的糍粑,还喂给其他同学吃……偷拍的照片被曝光后,引起善意的哄笑。 老板娘还挨家挨户送糍粑给附近的邻居去品尝,欢声笑语洋溢在高坪村。体验这份传统民俗的乐趣,感受乡村的热闹氛围和邻里间的亲密情谊,好有趣的一次亲身体验经历!这场打糍粑、品美食的温馨一幕,将永远珍藏在我们的记忆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