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江南古镇自驾游之:浙江省湖州南浔古镇

黎叔

&nbsp; &nbsp; &nbsp; &nbsp; 2025年4月(农历三月),受同学相约,我拟订了个江南古镇游的行程。虽然这六大古镇我以前都去过,但因当时条件有限没留下影像。时隔几十年,闲来无事,不妨来个故地重游。于是,一车4人于4月18—24日开启了“烟雨三月下江南”的自驾游旅行。 &nbsp; &nbsp; &nbsp; &nbsp;4月21日中午,离开同里古镇,行车约56.1公里,57分钟,前往南浔古镇。 <p class="ql-block">  到达南浔时整个下午都在下雨,我们在景区对面的小区里找了一家洋楼式的民宿,偌大的楼房里,就我们几个,休息一下午,喝茶聊天。傍晚时分,出去吃饭,顺便到景区门口拍了一张照片。</p> &nbsp; &nbsp; &nbsp; &nbsp;4月22日上午吃完早饭,7:10我们进古镇。 &nbsp; &nbsp; &nbsp; &nbsp;南浔古镇位于浙江省湖州市南浔区,地处江浙两省交界处。明清时期为江南蚕丝名镇,是一个人文资源充足、中西建筑合璧的江南古镇。<div>&nbsp; &nbsp; &nbsp; &nbsp;古镇以南市河、东市河、西市河、宝善河构成的十字河为骨架,其间又有许多河流纵横交错,街和民居沿河分布,随河而走,以南东街、南西街为串联,构成了十字形格局,街巷肌理完整,河道水系基本保存。十字河两岸形成商业街道,既有傍水筑宇、沿河成街的江南水乡小镇风貌,又有众多高品质的私家大宅第和江南园林,形成了小桥流水人家与大宅园林交相辉映的街区特色。<br><div>&nbsp; &nbsp; &nbsp; &nbsp;南浔镇建于南宋淳佑季年(1252年),历史悠久,人文荟萃,文化昌盛,教育发达,名人辈出。据宋,明,清三朝统计,南浔籍进士41人,南浔镇京官56人,明清两代任全国各地州县官57人。南宋至民国,在全国有影响的浔籍学者有80多人,故南浔有“诗书之邦”、“镇志之邦”之美称。出现过许多著名人物,如民国奇人张静江,“西泠印社”发起人之一张石铭,著名诗人、散文家徐迟等。</div></div> &nbsp; &nbsp; &nbsp; &nbsp;南浔张氏旧宅建筑群,名“懿德堂”,位于浙江省湖州市南浔镇南西街。是南浔巨富张颂贤长孙张钧衡(字石铭)的私家宅院。建于清光绪二十五年至三十二年(1899~1906年),占地面积6500平方米,建筑面积7000平方米,有五落四进和中、西式各式楼房150间。是一座中西合璧式楼群的经典建筑。<div>&nbsp; &nbsp; &nbsp; &nbsp;整座宅院大致呈东西向分布,由中式传统建筑、西洋式建筑和后花园组成。中式建筑位于宅院东部,按三条轴线分布;西式建筑位于中部,由3座巴洛克风格的红砖楼房组成;花园则位于西端,由碑廊及两座毗邻小楼组成。建筑群以清代建筑为主,兼有西式韵昧,尤其是众多的砖雕、木雕、石雕以及从法国进口的刻花玻璃,颇具工艺研究价值。它也是南浔至今保存最完整、规模最大、艺术品位较高的古民宅,号称“江南第一民宅”。</div><div>&nbsp; &nbsp; &nbsp; &nbsp;它的主人张石铭(1871-1927),字钧衡,是南浔“四象”之一张颂贤的长孙,是清末民初的四大收藏家之一,是一位儒商巨富。他的宅邸不仅是他个人财富的象征,更是他深厚文化底蕴的体现。</div> &nbsp; &nbsp; &nbsp; &nbsp;<b>百间楼</b>,一条弯弯的河道两边全是带有廊檐的民居,这儿曾是明朝被罢黜的礼部尚书董份回乡后给女眷们居住的地方,当初建成时约有100间楼房,故称“百间楼”。 &nbsp; &nbsp; &nbsp; &nbsp;<b>刘氏梯号</b>,又称红房子崇德堂,(又称刘氏梯号,俗称红房子),是南浔“四象”之首刘镛的三子刘安(字渊叔,号梯青)的居处。刘梯青于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从钱氏购地筑宅,于同年冬破土,光绪三十四年(1908年)竣工。崇德堂整座建筑由南、中、北三部分组成。中部建筑以传统儒家文化思想理念的厅、堂、楼、厢为主体;南、北部中式建筑融入西欧罗马式建筑。 &nbsp; &nbsp; &nbsp; &nbsp;<b>广惠宫</b>,是南浔镇知名的道观,俗称张王庙,始建于北宋英宗治平年间,距今已有900多年历史,建观历史长于建镇历史。广惠宫也曾称三清殿。本为祠山神庙。据镇志载,广惠宫“宋时止一殿,奉祠山神像”,“为道流香火之所”。尽管数百年来其构建布局几经“调整”,但主体仍是祠山大帝行宫。广惠宫于2003年上半年重建,是南浔古镇一处道教建筑遗存。 &nbsp; &nbsp; &nbsp; &nbsp;坐船去小莲庄。 &nbsp; &nbsp; &nbsp; &nbsp;<b>小莲庄</b>,又称“刘园”。是晚清光禄大夫刘镛的私家花园及家庙,位于南浔镇南栅万古桥西,小莲庄始建于光绪十一年(1885年),于1924年建成,前后费时四十年,因慕元宋书画家赵孟頫所建“莲花庄”之名而名为“小莲庄”。小莲庄占地面积17399平方米,其中荷花池5267平方米,建筑面积3809平方米。 2001年6月25日南浔小莲庄被国务院列为第五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nbsp; &nbsp; &nbsp; &nbsp;<b>刘镛</b>(1826年-1899年),名介康,字冠军、贯经。因排行第三,人称“刘三东家”。浙江湖州府南浔人,祖籍浙江绍兴上虞。清代中晚期商人、实业家、慈善家。南浔 “四象”之首。<div>&nbsp; &nbsp; &nbsp; &nbsp;刘镛当过绵绸庄的学徒,邱启昌丝经行的伙计,与邢庚星合资创办正茂和恒顺丝经行。后来,生意从独自经营蚕丝,扩展经营淮盐、轮埠码头、房地产、垦牧业。在扬州设立盐业总公司,在上海、杭州、青岛、汉口、常熟等地经营房地产,在南通创建通州垦牧公司。</div><div>&nbsp; &nbsp; &nbsp; &nbsp;南浔“<b>四象八牛</b>”是清末浙江湖州南浔镇以丝业致富的商人群体,其称谓源于光绪年间民间对其财富的等级划分:资产达千万两白银者称“象”,五百万两称“牛”,百万两称“狗”。该群体依托南宋以来南浔蚕丝贸易的繁荣,尤以辑里湖丝的品质闻名,至清道光年后达到鼎盛。</div><div>&nbsp; &nbsp; &nbsp; &nbsp;刘镛居南浔“四象”之首,据信资产达白银2000万两之多。光绪皇帝曾钦赐 “乐善好施”牌匾表彰其善行。因为刘家资产最为庞大,在“四象”中被称为“刘家的银子”。清末状元资本家张謇曾感慨地说:清咸同以来东南以富著称,“而能以风义自树立于当时者”,在浙江只有三人,即杭州的胡光墉(胡雪岩)、宁波的叶澄衷和南浔的刘镛。“在南浔,一天下之雄镇,已莫不闻刘氏”。</div> &nbsp; &nbsp; &nbsp; &nbsp;当刘镛发迹后,深感列祖以来,都缺少文化,虽有财,但无禄,不上门第,故亟力教子读书,应试科举,使他的四个儿子都能进入仕途,刘镛也因儿子的及第,恩封为通奉大夫,达到了荣宗耀祖的目的。刘镛还把女儿嫁给一品大学士徐甫的儿子为妻,另一个女儿嫁给蒋锡绅之子清学部总务司郎蒋汝藻为妻,使刘氏更加光耀了门第,在南浔成了一户有钱有势的大户。 &nbsp; &nbsp; &nbsp; &nbsp;家庙: <p class="ql-block">  这就叫“高门坎”。</p> &nbsp; &nbsp; &nbsp; &nbsp;私家花园:主要分外园和内园。外园以十亩荷池为中心;内园的主体是用太湖石堆砌的假山群。 &nbsp; &nbsp; &nbsp; &nbsp;<b>嘉业堂藏书楼</b>,系刘镛孙刘承干于1920年所建,该楼规模宏大,藏书丰富,原书楼与园林合为一体,以收藏古籍闻名,是中国近代著名的私家藏书楼之一。 &nbsp; &nbsp; &nbsp; &nbsp;10:00离开南浔,前往乌镇。 &nbsp; &nbsp; &nbsp; &nbsp;本篇部分文字内容参考百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