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古老的榆楚村</p><p class="ql-block">榆楚村八景</p><p class="ql-block">(一)城墙四角槐树高又大,</p><p class="ql-block">枝头一年四季常常栖老鸦;</p><p class="ql-block">(二)城门楼上瓦房有三间,坐在里面消遣观南北二山;</p><p class="ql-block">(三)村子东南墩台高处看的远,</p><p class="ql-block">若有敌情一缕烟村民早早躲避兵匪患;</p><p class="ql-block">(四)村子里四周共六座庙,</p><p class="ql-block">道教佛教地神庙,祈福保佑教化村民都学好;</p><p class="ql-block">(五)宏昭寺的钟声亮,绿树成荫办学堂,搭台子有时还在此处把戏唱;</p><p class="ql-block">(六)县长坟冢前的石马和石羊,石水槽长年有水把苔藓长;</p><p class="ql-block">(七)城门端前涝池深,蛙鸣伴随到清晨;</p><p class="ql-block">(八)城门洞子宽又深,尤其到夏季乘凉拉家常一堆人。</p><p class="ql-block"> 榆楚村地处高陵区西南约2,5公里,正端南的渭河就是举世闻名的“泾渭分明”景点。因城市的发展,科技工业的腾飞,地铁十号线穿地域村庄而过,现村子原乡政府以北的住户已全部拆除,假若我的住宅还在,地铁十号线门前不足十米穿街而过,今将会是家门前的一道惹眼的风景线。</p><p class="ql-block"> 几百年甚或百年以来祖辈赖以生存的家园就这样的因开发而即将消失,然谁没有遗憾!为了不留下遗憾,早在十年前张门后生旭升就对老村堡中心原有的土墩爷庙遗址让人进行了坐标测定,东经109度3分57,936秒,北纬34度30分19,569秒。榆楚村的地貌、风水是很有意思的。2016年区文化馆的几位老师曾来榆楚村对那块残存的道教庙碑进行了考察,在土壕的边沿上意外的发现了一支壶盖,其壶盖背面有“一品夫人”四字,这块风水宝地使得我联想到了一千多年前唐朝宰相于志宁很可能就是在此处居住。当地人传言“一马跑不到头的七留村”,就是指唐朝于志宁的封地的。</p><p class="ql-block"> 据史料考证,清初即有此村。原以村民韦、楚两姓氏得名韦楚村,简称韦楚。1949年登记造册时,因当地“韦”“余”不分,又因韦姓早已迁移出了此村,用韦怕余姓人心里不悦,用“榆”是疏忽还是有意而为之,今已无从追溯,正如后生马琦说的:“榆楚和韦楚或余楚开了一个美丽的玩笑”。清雍正十年(1732年)“高陵县志”记作“南楚堡”。光绪七年,(1881年)“高陵县续志”记作“韦楚村”。</p><p class="ql-block"> 榆楚村紧邻南边的邹家,如今为什么没有邹姓人家?本人详情回民头子邹玉龙就是此村人,左宗棠平定陕甘后,不让回民回原籍,故该村无邹姓人了。1862年以前的几百年时间里回民把持着渭河渡口的船运事业,回民撤离后韦姓为何要去马渡可能与经营船运生意有关。韦姓离开榆楚村后,原有的老户就剩楚、余、尤姓了,2000年村民在村北挖地基建房时,挖出了一明朝宣德炉和一锡金属灯,后一赵姓后辈说他小时候曾经在此处上坟,诚然,这一支赵姓犹可能是早期的榆楚村人。再其余的姓氏来榆楚村最多也就一百五六十年。根据村中老人传言,楚姓是明朝洪武年间来到此处居住的,由于以后人口的增多也为了耕作的方便才形成了南北二村即北楚南楚村。张姓有两大户,回乱平息后因人烟稀少,一张姓很可能是清政府从山西北部忻州迁移,另一张姓祖籍临潼;赵姓一支来自甘肃,一支宗原后生难以说清;王姓清朝末年与李姓民国初年从都督府王村迁至榆楚;耿姓民国初年从耿家村迁至榆楚;明姓1920年前后来自富平县华朱村;郭姓民国十六年从黄册村迁至榆楚;一张姓民国时期从船张村来到榆楚村;一杨姓祖籍渭南1930年前后在榆楚村落户,另一杨姓1950年前后来自合阳县;姚姓1947年由山东省郓城来到此地;1947 年至1948年底,岳姓,陈姓,宁姓分别来自临潼岳家沟,马家湾的陈家滩村,张卜蔡家;解放后1950年一户王姓由甘肃旺川辗转带来了县北邱店村杜姓;1952年一户黄姓,一户王姓分别来自钓鱼寨村和高陵县城;一户杨姓1958年来自上马渡; 1960年一户崔姓祖籍河南省洛阳市孟津县崔家沟由高陵县城迁至榆楚村;1961年一张姓来自三原县;1962年一户李姓祖籍江苏徐州沛县来到榆楚村;上世纪的七八十年代,先后有一户黄姓,一户赖姓,一户李姓,一户曹姓,一户张姓,一户林姓和一户姚姓均祖籍商县在榆楚村落户。由会计报表知,1984年全村139户,674人,2016年全村有210户,862人,全村行政区划面积1270亩;2022年因开发户数人数猛增,全村有313户,1148人,大约五分之三的人已搬迁离开了当地,剩余土地282亩。</p><p class="ql-block"> 依据历史地缘推测, 榆楚村是现西刘村的衍生村很有可能。明朝成化(1486年)的那场洪水,泾河变道,高陵被淹,或许西刘村是从榆楚村迁移至比较高处的现在的西刘村的。西刘即七留也。曾村中发现有三块残留庙碑,一块明显有雍正二字,一块在毁坏前见证人讲述有雍正字样,另一块年号残缺岁字,镌刻有“次已酉丁卯月癸未日仲春之吉”(经推算是1729年农历二月初九日)。同会人共计十人,其中就有四人姓常,现邻村惟有西刘村有常姓,进一步分析西刘与榆楚村的渊源。这块道教庙碑字体漂亮,间有云:“作善於以降祥,不善扵以降殃”。谁见了都会让其久久地端详,良久地深思。</p><p class="ql-block"> 清朝 同治元年五月十四日公历1862年6月10日高陵县城攻破,回民起义,一场大的劫难,高陵县人口锐减一半以上约四万多,高陵县城门更房俱烬,同治五年重修,用了三年时间才基本修善完成。榆楚村在那场劫难中六座庙宇毁于一旦,期间一共灭绝了多少户逃亡死去了多少人谁能说清楚?一个村庄能有六座寺庙肯定户数人数都不会少。清将多隆阿带领清军从东到西展开平叛,平叛过后,韦姓离开了榆楚,其祖坟在西刘村八支渠南边的农田里;尤姓,祖坟在菩萨庙南不远处;回乱时余姓人家被杀戮的只剩下一个姑娘了,为了香火的延续,韦姓入赘,从而有了余韦不分的说法。当地人有一顺口溜:"坡底坡,臭胎窝,下了坡底原,把人臭死完”,这顺口溜是否与回乱有关,有待考证,但那地方在同治元年农历五月十三即1862年6月9日被杀死一千多当地乡民确有其事。据坡底村民讲述,上世纪90年代初,砖厂取土,就在310国道与鹿苑大道延伸段的交叉路口西南方向不足百米处的老城堡內,挖出成堆大量的人骨遗骸。相传回民破城后,堡內乡民无论男女老少全部被杀,就此绝了人烟。而此城人们称其为鬼城,后来百年里无人敢居住了。听村里老人传言,回民不是见了所有的汉人就一概杀绝的,他们让汉民的妇女为他们做饭,把那多把菜刀是用铁链子在一起拴着的,怕的是汉人反抗。一首打油诗加以概述:“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地见牛羊。偶尔羊跑农田里,嘴叼麦苗把事闯。本来小事可商量,清政府却坐一旁。打官司,回民怨,你杀我打喋血江。挑衅事端战场见,伤财害命民遭殃”。</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榆楚村过去的老城堡离东西沟不远,东西沟中间正北端就是老村堡,城墙东西南北均为160米长(以前写的有误),一座城门坐南朝北,在北城墙中间位置,城墙四面皆有壕沟。那城墙墙体厚实,高约2.8丈,墙底厚二丈,顶宽一丈五有余,城门上有三间瓦房,很早以前是守卫村民安全的人休息的住处,后来成了村民消遣的地方,东南角有一瞭望台。进了城门一条端直的道路直通上街。上街村民对峙两绺居住,下街一绺居住(注:家谱里有草图)。 东墙內从上街往北约有十几米宽南北畅通,安置有三碾辗盘,供村民随便使用。城门端北不足百米有一涝池,夏季孩子们常在涝池里凫水玩耍,为了方便村里的妇女洗衣服,上世纪五十年代初村民嫌涝池渗水曾把全村的老黄牛都吆进涝池让牛蹄子踩踏使其瓷实,那年我婆曾把织成的白粗布压到涝池的清泥里让其染色。</p><p class="ql-block"> 城墙外四角距离城墙十米左右有几百年前栽植的大青槐树,那枝叶茂密,遮天蔽日,长年有老鸦光顾,只可惜毁于民国十八年年馑。</p><p class="ql-block"> 老村堡东北角百米开外有一座宏昭寺,有人叫它宏庆寺,还有人叫它宏角寺,这到底叫什么名字我也说不清楚。有人说这座寺庙是回民的,很有可能。回乱时烧毁了寺庙,那曾经寺前挂的一米多高的大铁钟,在回乱平息后村民重新盖起了三大间两小间房,把那大铁钟放弃于西墙外长达七八十年,解放后的1950年被西刘村人砸碎卖了钱。听村里老人讲,民国初年曾经在此办过私塾,1920年前后方圆的远近村民曾在此经常地看戏。1943年起惠泾乡乡公所在此办公,解放后榆楚乡政府在此办公,后来办学校也就是现如今的榆楚中学,乡政府迁移到了西沟东岸。村子的东南方向有一座无量寺,那庙宇两间房大小,上世纪三十年代重新修建过一次,毁于上世纪六十年代。村子西偏南有一座关公庙,庙前有一棵大皂荚树,毁于1958年的大炼钢铁。</p><p class="ql-block"> 村子外的西北角有一座菩萨庙,上世纪三十年代村民在原址进行了重新修复,听说有捐款的人名,其功德以镌刻碑文记载,这碑文后不知去向。这座菩萨庙的墙壁上有八卦图,菩萨像大小三尊,妆扮豪华,仰棚用木格子吊顶,几十年里乡民在此烧香拜佛,祈祷平安,毁于上世纪六十年代。紧东城墙外中间偏北有一座小庙,叫提协庙。城內上街丁字路口有一座寺庙叫土墩爷庙,。 </p><p class="ql-block"> 相传,榆楚村的沟和庙还是很有意思的。四角四个寺叫轿缀,那提协庙相当于当今的警卫员,土堆爷庙叫坐骑,东西沟叫骄杠子,寓意希望村里的青年多出人才。村庙子东南方不远有一墩台,有一种说法说是村堡东边轻,怕轿子侧翻,还有人说是汉冢的。</p><p class="ql-block"> 榆楚村在高陵历史村落的记载中成村比较晚,也算不个啥名村,清末以前几乎未听说有过名人,只听说有一拳教师,但后来得知白遇道在甘肃任职期间,榆楚村有一位楚姓,曾任职甘南县长,盐道等职。坟茔在村子东南方向。</p><p class="ql-block"> 榆楚村是建国后辖区内的行政上中心,围绕着这行政中心先后设立了供销社、储蓄所、学校、收购站、医院、拖拉机站、畜牧兽医站、电管站、派出所。曾经辉煌的历史已成过往,在这里想起了小时候亲眼所见全公社的社员为了能买到一枚毛主席的纪念章,那供销社门前真的是人山人海,只可惜那年月没有如今的智能手机若能留下一张时代的印迹该有多好。 “榆楚的嘎逮,西刘村的炮,人不够了去下团庄叫”。说的是解放后到上世纪六十年代前后乡间的顺口溜。榆楚的嘎逮或嘎娃子,意思就是幽默的和人说笑话,西刘的炮就是见了人肯打炮嚷人,说嚷的人若少了,还可以去下团庄叫,因下团庄是西刘村的分支。从另外一个角度去看,当年榆楚村有文化的人还是多。榆楚村的戏曲文化,十里八乡少有,本村人,各种乐器都会玩,拉二胡,吹箫,弹二股弦等,能排演出多部整本戏曲。样板戏诞生以前,因县剧团的人“如七娃安娃等”长住本村,只要是农闲时间,每到傍晚,无论男女,好多人围坐一起学戏,也包括我的母亲,单我母亲担任剧中的主要角色我知道的就如《梁秋艳》、《五女拜寿》、长本的《还账》、《血泪仇》,后来到了样板戏时代,村里能演会唱的更是层出不穷。大集体时村上自从食堂化解散后分成了三个生产队,一队生财、二队发财、三队广财、这三个有才的队长都留下了 不同凡响的赞誉,尤其是二队的楚德孝(发财)多为如今上了岁数的人们茶余饭后聊闲话的话题之一,听那些有趣味的故事。</p><p class="ql-block"> 只可惜 老城墙1955年被拆除了。</p><p class="ql-block"> 有着几百年村史的榆楚村,经历了岁月的冲刷和时光的打磨,不远的将来将会彻底地消失,那些掌故、贤达、轶事、轶闻和有趣的故事,急需要去挖掘,否则将可能成为一大憾事。传承农耕文化的精神是你我的责任。</p><p class="ql-block">(注:文中两处提到了老鸦,寓意明朝洪武年间迁移时,那一步三回头,最后只能看到大槐树上的老鹳窝,思乡之情,由然而生。)</p><p class="ql-block">2025年8月27日又重新修改了10年前的文字,有删减和增加处。</p><p class="ql-block">@海阔天空</p> <p class="ql-block">榆楚村解放前后到上世纪六十年代住户分布</p><p class="ql-block"> 1862年即同治元年,由于长期的回汉矛盾,回民和汉民在今渭南王阁村等地经过多次的械斗后,在局势有所升级的情况下,时泾阳县籍在京曾做官的张芾于同治元年的五月初三日带着随从坐着轿子直驱临潼油坊街说和,没过几天,张芾被回民头子任武大卸八块于渭河滩,随后把尸体扔在河里让水冲走。从而事态由此升级,当月高陵县的数多村庄被毁,烈女投井者比比皆是。县城被回民攻破后,烧杀抢掠,一片狼藉,惨不忍睹,把个县城毁坏的过后五十多年都没有回复元气。</p><p class="ql-block"> 那时县南的坡底村城墙比较坚固,方圆村庄的村民多躲藏于此,估计有千人之多,谁知回民攻破,男女老少竟然无一幸免,回乱平息后村民居然不敢在城墙内居住了。当地人称其为鬼城。</p><p class="ql-block"> 榆楚村的宏昭寺,有人说叫宏庆寺或宏角寺,无论叫啥,总归是一座气势恢宏的寺院,光那烧毁后残留下来的大铁钟就有一人多高。该村犹可能是回汉混居,本人详情这宏昭寺是回民的寺院。</p><p class="ql-block"> 一个村庄能有六座庙宇,当然包括宏昭寺在内,可想当时的人口众多,家族的兴旺。听老人口传,回汉械斗过后,仅仅只剩余四户人家了。韦,祖坟在西刘村八支渠南;尤,祖坟在村堡城门外西北不远处;楚姓余姓的祖坟在哪儿我也难说清楚了。四户之外的姓氏人家是死是逃离谁能说清楚?</p><p class="ql-block"> 我的祖先是回汉械斗过后,地方安定因人烟稀少,是政府迁移还是1877年的大灾之年从山西逃难来到榆楚村,现已无人知晓,估计是政府迁移的概率较大。</p><p class="ql-block"> 祖先刚来就居住在了城门底,连同东边的一个空园子也属于我们张家的了,多年后卖给了明姓人家。老村堡一座城门在北墙中间位置,村堡两条东西街道,上街户与户对峙而居,下街坐南朝北一绺而居。上世纪六七十年代,我曾搂抱族里分支后居住在堡子外来此地第四代后人门前的青槐树,那槐树没有百年也有六七十年的树龄,从而分析判定,曾祖父俩兄弟是在1900年以前分家的。</p><p class="ql-block"> 以前我已把各个庙宇的位置,庙宇也包括东西沟的寓意都已叙述清楚,这而就不赘言了。堡子东墙里的三处碾子一笔带过。由于村子大部分已拆除,不远的将来将会消失,无论如何得给后人留下个念想。把根留住,把文化保住。多年后,若后人看到了地铁站那榆楚二字时,就如同明初移民回头望见的老鹳窝的留恋。故特把解放前后村子住户分布用文字加一描述:</p><p class="ql-block"> 从北门进堡子,那马路足有两丈多宽,解放后拆除城墙前,在上街的东西两头都开了口子,以方便人们耕作外出的行走,那原有的南北正街相对而言走的人就少多了。上世纪六十年代初我家盖房时因原有庄基是两间,得重新盖成三间,于是把去上街的道路侵占了一部分。分队时上街为二队。上街从东到西南排第一家,王志顺;第二家,王汉章;第三家,王豁出王五旦兄弟俩;第四家,余老二其儿子忠义等兄弟;第五家,我二爷讳泉孝;第六家,王安娃(王汉章的兄弟三原剧团唱戏的,后来走了);第七家,楚明芳;第八家,楚思荣;第九家,楚炳炎;第十家,楚德孝;第十一家,县剧团唱戏的刘振明小名七娃,后来人走了,把房卖给了我五爷讳文学;第十二家,楚国华;第十三家,楚龙海;第十四家,楚鹿娃。上街从东到西北排第一家,王先生其五个儿子越、宏义、宏智、玉山、义娃;第二家,余老大(儿子清林茂林);第三家,张德贵;第四家,楚仁义;第五家,(南北道路西)楚志富;第六家,楚志贵;第七家,赵天文;第八家,赵春茂兄弟俩;第九家,尤福录;第十家,楚荣昌。</p><p class="ql-block"> 下街一绺分队时为三队,当然有三四户后来依附一队。下街坐南朝北由东到西第一家我四大张兴民(一队);第二家,楚炳义(一队);第三家是王先生的空园子;第四家,楚军哲;第五家,邓高娃(改名赵记宗);第六家,明彦昌(一队);第七家,人们常说的城门底就是我家依附一队,1955年城墙拆除,57年分家后,我大伯世芳住在了对门,我五伯世龙在我家门前西坐西朝东居住,后来皆归三队;第八家(南北道路西),楚猪娃;第九家,赵杰三;第十家,赵树林;第九家,赵澄清;第十家,张安帮(后把庄基让给了来本村落户的崔福来铁皮手艺人);第十一家,杨彦章;第十二家,张长发第十三家,张长才;城墙西北角住着邓兴运(赵记宗的兄弟,解放后担任贫协主席,一生未成家)。</p><p class="ql-block"> 村堡外,老人们常说的东场里坐南朝北由西向东第一家张清栋;第二家,张帮杰;第三家,我大伯世荣;第四家,门里二伯民权;第五家,赵生财,这五家人分队归一队,这几户的后面就是农业社时期二队的饲养实;第六家李牧清是62年前后来本村的(二队)。再东边独庄子住着赵耀林(二队);东沟里有姚姓居住;老东滩里与耿家土地交界处住着岳炳杰,上世纪七十年代前村民称其为岳家庄归一队,;学校东南角住着我外爷陈志玉归一队;学校东墙外从东到西分别住着两家人,杨明理铁匠归二队,黄忠南归一队。</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解放庄分队除王正英外归一队。所谓解放庄就是解放后才划分的庄子,位置在供销社端南,东场那几户人家端北,这供销社后来被榆楚中学侵占。这几户坐东朝西由南向北第一家,张维翻;第二家,赵森茂;第三家,张安乐石匠(注:解放前曾借住在楚炳炎家);第四家,王正英(二队);第五家,王正连,是渭南人,高陵县剧团的,后来把庄基连同房子卖给了张志杰。这几户西五十米坐南朝北住着大队贫协张安帮也归一队,上世纪五十年代末,我外爷给我舅陈清泉把房盖在了其东隔壁,坐北朝南。</p><p class="ql-block">北场里的住户除楚广州兄弟归二队外皆归一队。所谓北场就是现如今学校西墙外的住户,从东到西住着:第一家,余茂林;第二家,余成吉(余三);第三家,宁忠勤;第四家,楚广州兄弟俩;第五家,楚俊儒;第七八家,楚炳俊。再往西的住户后来分队就成三队的了。这几户紧邻积水渠,由东到西住着几家零散户,第一家,张永贤;第二家,楚俊文;第三家,赵志杰;空园子下来是赵志明,道路西边有两间房,曾当作大队部使用过,西边一家吴姓是下团庄人,紧邻的一家赵姓(其儿小名石头)。</p><p class="ql-block"> 城门洞北有几户零散户归三队,由东往西坐北朝南第一家我伯怀德前面已提到,空园子下来是我长才大(后来从堡子迁出来的),再一个大空园子下来住着远门子叔伯民族、民义俩兄弟。往西就是过去去县城的乡道。路西住着耿彦刚,王振兴。与其两家对门由东到西住着第一家,李汉;第二家,赵谨;第三家,赵西林;第四家,郭广财。</p><p class="ql-block"> 另外说明,解放前的乡公所设在榆楚中学位置,刚解放时,因体制未健全临时让我大伯德安担任乡长,邹家庄许加尘担任会计,再后来政府委派张文轩担任乡长。1955年前后,乡政府搬迁到村子西沟东岸。随着社会的发展,后来设的生猪收购站、畜牧兽医站,坐北朝南建在了老村堡的屁股后面,上世纪七十年代初供销社也搬迁了上去。一队的库房饲养室在现如今榆楚中学北大门偏西,地铁十号线北紧邻,三队的饲养室在西场畔的东南角。</p><p class="ql-block">以上的住户,基本上就是解放前后到上世纪六十年代因地起积水搬迁前的住户分布。肯定有不到之处的,望理解。</p><p class="ql-block">@海阔天空2024年12月21日</p><p class="ql-block"></p> <p class="ql-block">160年前西北民族的灾难</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当年秦川有民谣:</p><p class="ql-block">到陕西走大路威风八面,到渭南打一仗损兵百三。陕西地各村庄尽都烧遍,唯有那抬头堡团练在先。那回贼破不开另把人练,去六回他也曾胆战心寒。抬头堡救的人成千成万,此堡住在华州大路边前。串五钱只采得一斤灰面,尘世上谁经过这等凶年。虽然间诸回族将城破烂,五百银四川勇卖于贼蛮。一来是天保佑无灾无患,二来是金水沟阻挡在前。同州府内住的回贼有限,有蝎子和鹞子名人当先。二人在八女村大办团练,与回贼昼夜间开了大战。东方回离朝邑十分可厌,一路上唱小曲又加乱弹。回家来摆盘子大小饮宴,十三村诸回贼开口当先。苏家沟塔底下随他呼唤,遂言说到明天要破西安。仓头堡这回回偏都应便,他言说羌白家都是能员。王乔村千家堡人有千万,他言说急向东先破潼关。乔店堡打听到大兵不远,套车辆拉行李咱得快搬。渭城堡新打城由得自便,若紧了丢妻女逃奔北山。这回贼真闹得人稀路断,十村庄有九村无有人烟。只有那南北山常把人见,平川地尽成了荒草野滩。华州的河冲脱并无人管,把十路七八里尽看水淹。有人往水隔挡实为一便,人车马直远走南原跟前。陕西省各衙门将文行遍,同治爷看不见搁放一边。</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清同治元年农历五月十二日,即1862年6月8日,回民起义军从临潼交口过清河西进,十三日至高陵县城东乡一带,民团前往阻击,回民叛军佯败。十四日,民团齐集县城西上院堡,阻止回民起义军攻打县城。本县渭河边滩回民在邹玉龙、马生彦的率领下,加入了叛军队伍。午后,从县南冲出,在上院堡和民团展开激烈战斗,民团大败,死者无数。回民叛军乘胜追击,一举攻破了高陵县城。教谕孙远荫鸣金街衢,集众守城,苦无一人响应,遂于大成殿柱上题绝命诗后自缢身亡,知县梁书麟欲死不成被俘囚于清真寺中,汛官投降,训导下落不明。高陵境内祠庙、村堡因战乱火毁严重,景槐书院也未能幸免。</p><p class="ql-block"> 同治年间,西北的回汉民族战争从1862年的四月开始,到1873年结束,持续动乱达12年之久,覆盖陕西、甘肃、宁夏、青海、新疆五省,死亡人数达到2000万左右,在这期间,各种天灾人祸,牛鬼蛇神悉数亮相,仅陕西一省,从1862年四月叛乱开始,到1863年12月咸阳之战结束,叛匪军大规模西逃,在一年半多点儿的时间里,陕西的死亡人数就达到了400余万,细数中国历史上的所有浩劫,难有出其右者。</p><p class="ql-block"> 多隆阿的铁血镇压,导致了陕西的叛匪大规模地向西撤退,主要分南北两路。南路主要是凤翔府的叛军,由今天的宝鸡经千阳、陇县进入甘肃的张家川清水地区;北路主要是西安府和同州府的叛匪军,他们由咸阳经乾县、永寿、彬州、长武进入到甘肃庆阳的董志塬地区和泾州地区,随后,凤翔的叛匪军也陆续北上董志塬集合。根据部落村社的形式,编为十八大营,回民叛匪军规模数十万,蠢蠢欲动,准备随时进取关中。然而不管是西撤甘肃,还是东进关中,白吉塬都是必经之地。那么如此重要的战略要地,陕甘咽喉,到底是如何丢的?这就要从两个人说起。一个是1862年7月新上任的陕甘总督熙麟,一个是时任庆阳知府的何英。刚开始,白吉塬上的叛匪军不过千人,民团的数量要远超叛匪军,看到关中的叛匪军,每次都是假意求和,背地偷袭,所以白吉塬上的团练就想趁关中的援兵还没有到的时候,先下手为强,但是,陕甘总督熙麟,庆阳知府何英,坚决不让开第一枪,立主和议。为了表示诚意,要求所有的团练首领,亲自到叛匪的军营进行劝谕,没想到,这些团练首领全部被叛匪军杀害,并联合关中的叛匪军,趁势占据了白吉塬。史书上“汉团尽被殄灭”,这冰冷的六个汉字,无不让人唏嘘。和平从来不是胜利者的奖杯,而是幸存者的警钟。160年后的今天。愿民族和谐,天下太平,幸福永昌。今站在白蟒原上,凉风掠过,愿冤魂早日安息。</p><p class="ql-block">2025年9月20日</p><p class="ql-block">@海阔天空整理</p> <p class="ql-block">(注:上面的图片多年前由在外工作的楚八痕拍摄)</p> <p class="ql-block">解放初期的一万元相当于第二套人民币汇率换算后的一元。一亩土地四十五万元就是四十五元。</p> <p class="ql-block"> 张军海:西安市高陵区耿镇街道榆楚村人,布衣出身,生于1959年九月,文化程度高中,失去土地后十多年来热衷于乡村农耕文化的挖掘,有十多篇文章收录于高陵区文史资料第三十集书籍里;省市级征文曾多次获奖,区文化馆曾为本人出书一部《印痕》。近年来,又爱上了古诗词的创作,另外也爱好音乐和毛笔字的书写。</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