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迎教师节 弘强国志2025】师恩如炬,照亮我新闻人生的每一步——记我的恩师甘理明先生

吕道宁

<p class="ql-block">昵称:吕道宁</p><p class="ql-block">美篇号:4655276</p><p class="ql-block">图片:本人提供</p><p class="ql-block">音乐:有一种思念叫永远</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恩师甘理明先生(左)与师母伍老师</span></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37, 35, 8);">师恩如炬,照亮我新闻人生的每一步——记我的恩师甘理明先生</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2, 126, 251);"> ○吕道宁</b></p><p class="ql-block">人生漫漫长路,总有一些人如明灯般照亮前行的方向,我的恩师甘理明先生,便是我新闻事业征途上最温暖、最明亮的那盏灯。从八十年代初的初识启蒙,到后来的悉心栽培,再到如今岁月沉淀下的深厚情谊,甘老师的教诲与扶持,早已融入我人生的每一段重要旅程,成为我追逐新闻理想、实现人生价值的不竭动力。</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2, 126, 251);">○初见启蒙:一盏点燃新闻热情的灯</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2, 126, 251);"> </b></p><p class="ql-block">八十年代初期,中国大地正涌动着改革开放的蓬勃朝气,各行各业都在探索中寻求发展,新闻事业也不例外。此时,我正在湖北宜昌第七探矿大队政治处担任宣传干事,虽然对文字工作有几分兴趣,却始终找不到明确的方向,更未曾想过自己未来会与新闻事业结下不解之缘——直到在湖北地质矿产局举办的通讯员培训班上,遇见了我的恩师甘理明先生。</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那时的甘老师,是中国地质报驻武汉记者站的站长,身上带着新闻人特有的敏锐与沉稳。他为我们讲授新闻写作课,没有晦涩难懂的理论堆砌,也没有居高临下的生硬说教,而是将自己多年的采访经验、写作技巧,化作一个个鲜活生动的案例,用通俗易懂的语言、深入浅出的讲解,一点点为我们揭开新闻写作的神秘面纱。他告诉我们“新闻要抓住‘活鱼’,要写身边人、身边事”,同时他手把手教我们如何提炼导语、如何打磨细节,让每一篇稿件都有温度、有力量。</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正是这堂看似普通的新闻课,像一颗火种,点燃了我内心深处对新闻写作的热情。培训结束回到单位后,我开始试着将身边同事的奋斗故事、地质探矿工作的艰辛与光荣,写成一篇篇新闻稿件,小心翼翼地投往中国地质报。令我惊喜的是,这些带着真情实感的文字,竟然陆续见报了。每当看到自己的名字印在报纸上,那份喜悦与成就感难以言表,而我心里清楚,这一切的起点,都是甘老师当初的启蒙与指引。</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更让我感动的是,甘老师从未因我是基层通讯员而忽视我。只要他有机会到宜昌出差或采访,总会特意绕路来看望我,问问我的写作情况,给我提提修改建议;有时,他还会把我带上一起采访,让我在实践中学习如何与采访对象沟通、如何捕捉新闻线索、如何在现场挖掘有价值的信息。记得有一次,我们一起去采访一位坚守在偏远矿区的老地质工程师,甘老师耐心地教我如何观察人物的神态、倾听背后的故事,如何从看似平淡的叙述中提炼出感人的细节。那次采访后写成的稿件,不仅被中国地质报重点刊发,还得到了同行的认可,也让我更加坚定了走新闻之路的决心。</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2, 126, 251);">○悉心栽培:一双托举人生理想的手</b></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如果说初见时的启蒙是点燃了火种,那么甘老师后来的悉心栽培,便是为这团火焰添柴加火,让它从微弱的火苗,成长为照亮我人生的熊熊火炬。在我新闻事业的关键节点上,每一步都离不开甘老师的鼎力支持与无私帮助。</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1984年秋,地质矿产部在北京要举办一个学期的新闻干部脱产培训班,这对于当时渴望系统学习新闻知识、提升专业能力的我来说,无疑是一次难得的机会。但我深知,这样的培训名额十分珍贵,竞争也必然激烈,我只是基层单位的一名宣传干事,心里虽有向往,却不敢抱有太多期待。就在我犹豫徘徊之际,甘老师主动找到了我,笑着说:“道宁,你的写作有灵气,也肯下功夫,这个培训班很适合你,我已经把你推荐上去了,好好把握机会,多学多练。”</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听到这番话时,我既惊喜又感动。我知道,甘老师为了这个推荐名额,一定费了不少心思——他要向组织介绍我的情况,要证明我的潜力,要为我争取到这个宝贵的学习机会。不久,我兴奋地收到了北京地质干部学院新闻干部培训班的报到通知书。那四个多月的培训,我如饥似渴地学习新闻理论、采访技巧、编辑业务,每一堂课都认真记录,每一次实践都全力以赴,学期结束时我被评为优秀学员。而甘老师,即使远在武汉,也时常通过书信询问我的学习情况,给我加油打气。这次培训,让我的新闻专业能力得到了质的提升,也让我对新闻事业有了更深刻的理解。</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培训结束后,甘老师又给了我一个更大的惊喜——他鼓励我参加成人高考,去更高的学府系统学习新闻专业。“你的基础不错,但要想在新闻路上走得更远,还需要更扎实的理论功底和更开阔的视野,考大学是最好的选择。”甘老师的话,像一盏明灯,为我指明了新的方向。为了帮助我顺利备考,他还特意在武汉举办了为期三个月的成人高考补习班,邀请了优秀的老师授课,让我和其他有同样梦想的年轻人一起学习。</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武汉备考班已开课了十多天,遗憾的是单位分管领导不放我参加武汉备考班学习,我心急如焚,妻子见我着急,只好请她师范的同学辅导我数学,我也只好一边工作一边复习备考,压力很大,每天下班后都复习到深夜,周末更是全身心投入到备考中。甘老师得知我的情况后,又几次做单位领导工作才勉强同意我参加武汉备考班学习。我到了武汉备考班,全身心地投入备考复习,白天全神贯注听老师的讲课,晚上做题、背题常常到深夜,还要把晚来近二十天的授课内容和笔记补上。每天深夜怕影响同室的同学休息,我就一人跑到室外的灯光下消化老师的讲课内容和整理笔记。甘老师见我比同学们晚来二十天,思想上有压力,就主动找我聊学习方法、聊人生理想,缓解我的压力。在甘老师的鼓励与帮助下,我更加努力地学习。功夫不负有心人,1985年,我以优异的成绩考取了北京中国新闻学院,成为了一名新闻专业的全日制学生。</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在北京的两年,是我新闻知识体系构建的关键时期。我系统学习了新闻采访、新闻写作、新闻编辑、新闻摄影、新闻评论等专业课程,接触到了国内顶尖的新闻学者和业界前辈,也结识了一群志同道合的同学。每当我在学习中遇到困惑,或是对未来感到迷茫时,都会给甘老师写信,而他总会及时回信,用他的经验和智慧开导我、鼓励我。1987年毕业后,我回到了原地质系统工作,这时单位已把我正式提拔为宣传科科长,但甘老师却建议我“学以致用,到新闻媒体去,才能更好地发挥你的专业所长”。在甘老师和我爱人的鼓励下,我毅然决然地调到了新闻媒体单位,正式开启了自己的新闻职业生涯。</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2, 126, 251);">○岁月情深:一份跨越四十载的师生情</b></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从1985年考取中国新闻学院,到2016年退休,我在新闻宣传这个岗位上坚守了31年。这31年里,我始终牢记甘老师的教诲,秉持着“新闻人要讲真话、办实事、有担当”的原则,深入基层采访,用心撰写每一篇稿件。我曾在全国有影响的报刊上发表新闻论文100多篇,两次摘取中国新闻奖,公开出版了五本新闻论著和新闻业务书籍,退休前还被晋升为三级教授级高级编辑。每当取得这些成绩时,我内心深处第一个想到的,便是甘老师——如果没有他当年的启蒙与扶持,我或许永远只是一名基层宣传干事,永远无法实现自己的新闻理想。</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随着岁月流逝,我与甘老师的联系从未中断,而看望恩师,也成了我心中最重要的牵挂。2018年2月28日(正月十三),是我退休后第一次专程从宜昌到武汉看望甘老师和师母伍老师,后来几年我又连续几次怀着兴奋的心情,踏上前往武汉的路途,专程看望恩师甘理明先生。我们每一次相见,都让我对这份师生情多了一份珍惜与感动。</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尤其是2024年4月10日的那次相见,至今想来仍历历在目。那天上午,当我推开甘老师家的门,恩师见到我时特别激动。甘老师曾于2001年患过中风,20多年过去了,如今已是80多岁的高龄,虽然中风给他带来了行动不便,但他依旧精神矍铄,思维清晰,说起往年的经历,甘老师更是记忆犹新。他还记得我爱人久别40多年的陈老师,还能清晰地回忆起当年他在宜昌,我和他两个人一起喝了5瓶啤酒的情景——那些连我自己都有些模糊的细节,他却记得如此清楚,那一刻,我心里满是温暖与感动。</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在与甘老师的交流中,他时不时会发出朗朗的笑声,那份乐观与豁达,感染着在场的每一个人。师母伍老师告诉我,甘老师的儿女们都特别孝顺:女儿每天晚上都会来帮甘老师洗澡,把他安顿好后才回家;儿子和女婿则轮流每周帮甘老师洗一次大澡;每逢周末,儿女们只要有空,就会回来陪甘老师打打麻将,一家人其乐融融,生活过得十分滋润。虽然甘老师因为当年的中风,行动不太方便,但他的思维、记忆和语言表达都非常好,每天都能保持积极乐观的心态,这让我和所有关心他的人都倍感欣慰。</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那次看望后,我把甘老师的近况分享到了当年中国新闻学院的同学群里,同学们纷纷发来祝福。辽宁的郝殿华同学说:“祝福甘老师和老伴快乐幸福、健康长寿!”上海的宋文海同学则写下了肺腑之言:“想当年39年之前,甘老师为了我们这帮渴望求学晋进的年轻人搭建起一条通往大学校园的通道,辛苦策划,尽心组织……现如今我还是那句:甘老师您辛苦啦!感恩有您使我们成长。”看到同学们的留言,我再次想起甘老师当年为我们付出的一切——他不仅是我的恩师,更是我们许多人人生路上的引路人。</p><p class="ql-block">还有一次看望甘老师给我留下的印象特别深刻。那是2025年4月23日的午后,当年参加武汉备考班的部分同学重逢武汉,大家相约一同踏上了看望恩师甘理明先生的路。</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当甘老师看到我们的身影,眼中立刻泛起光亮,兴奋与激动全然写在脸上。时光荏苒,他与部分同学已整整四十年未曾谋面,我们心里都揣着几分忐忑,不知恩师是否还能记起旧日模样。可下一秒,甘老师便缓缓开口,准确叫出了两位同学的名字——“长春的矫季仁”、“青海格尔木的吴安家”。话音落下,在场的人都愣住了,随即被这份跨越四十年的记忆深深打动。岁月或许染白了恩师的鬓发,却未曾冲淡他心中对学子的牵挂,这份清晰的惦念,比任何话语都更显师生情谊的厚重,也成了我们春日里“武汉四秩重逢”最温暖的记忆。</p><p class="ql-block">如今,虽然我也已步入晚年,但我对甘老师的感激之情,却随着岁月的沉淀愈发深厚。他不仅教会了我如何写新闻,更教会了我如何做人、如何做事;他用自己的言行,诠释了“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的深刻内涵,也用无私的帮助,书写了“一日为师,终身为父”的师生情谊。</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在此,我想再次衷心地祝愿我的恩师甘理明先生和师母伍老师:身体健康,天天开心,福如东海,寿比南山!这份跨越四十载的师生情,会永远镌刻在我的心中,成为我人生中最宝贵的财富。而我也会将甘老师的精神传承下去,用自己的经历告诉更多人:师恩如炬,只要心怀感恩,不忘初心,便会在人生的道路上走得更加坚定、更加从容。</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37, 35, 8);">作者简介:</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2, 126, 251);"><i>吕道宁,1956年出生,属猴,热爱生活,爱好运动、摄影、旅游和写作,中共党员,高级编辑,资深媒体人,曾两次获得中国新闻奖,公开出版过《新闻论谈录》、《新闻启示录》、《营销正能量》、《问鼎中国新闻奖》等新闻论著和新闻业务书籍。2016年退休后随女儿定居广东东莞。</i></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