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新平“二龙戏珠.团山叠翠”奇观简介</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从新平县城向南出发,顺他拉河而上,仿佛进入了一个童话世界,前面是一个大峡谷。初级狭,渐而开阔,竟然有座圆圆的山,令人大吃一惊,新平人称其为团山。此山仿佛一颗明珠落在他拉河谷,最奇的是,有两座山峦围绕,自成一个世界。直观而言,就是山的左侧是照壁山(大旗山),右侧是青龙山(文笔山),两山夹团山,形似双龙戏珠。团山脚下展布着大大小小的村寨,秋天,金色的稻田把村庄包围,通往国家级森林公园——磨盘山要经过山脚……像是展开一幅美丽的山水画卷。《康熙新平县志》记载:“二龙戏珠,在县城南五里,两山状若虬龙,蜿蜒奔腾,宛然二龙相戏。”</p><p class="ql-block">诗中的“中峙”即为团山,《康熙新平县志》记载:“一峰突出,形若骊珠,朝晞掩映,光联二龙。”名为团山叠翠。杨友桂题诗云:“屹立当中镇,团峦拔(超出、高出)翠孤。分明一太极,万载奠皇图。”</p><p class="ql-block">自此,三山融合,相互嬉戏,其乐融融。三山之间的各村各寨,各色人等相安无事,和谐相处。团山那苍翠的松林中,长眠着清康熙、乾隆年间的古人。清康熙年间禀生杨友桂,乃是新平县人,曾有诗赞道:“三山列画图 中峙(直立、耸立)若明珠;两峡看龙戏 风云何时无。”</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冯西生,陕西人,清康熙年任新平参将,其笔下奇峰异石、密林幽谷等各色景致描写细致、别样,祖国山河雄奇多姿,色彩绚丽,饱含诗人道不尽的喜爱。二龙戏珠,冯西生有诗云:“一山圆满气雍雍,对峙两山意如龙;鳞甲不妨凭锦石,须眉亦可借乔松;夕阳掩映光辉面,宿雾奔腾舞蹈容;应运文明昭远塞,天开图尽向花封。”</p><p class="ql-block">关于二龙戏珠、团山叠翠,康熙乙酉科武举,曾任新嶍营千总的倪光祚(新平县人)、清嘉靖十八年署新平游击杨沛(东川人)都写诗赞美。</p><p class="ql-block"> 小团山有个古老的传说:原来团山在磨盘山和敌军山交界处,因有此山,河水流不到杨武那边,全流向他拉这边,导致河水泛滥,大河流域十八个寨子苦不堪言。</p><p class="ql-block"> 村民商量要用“愚公移山”的精神,将此山移走。这话被一位神仙听见,此仙深受村民的精神所感,决定把此山背到石头田村(一个十多户人家的村子,后来消失了)处。晚上,有村民起来解手,见一座黑幽幽的大山在移动,吓得大叫,鸡叫狗吠,村民们敲锣打鼓,反倒吓到了神仙,“扑通”一声,神仙放掉背上的大山,大山就落在了现在的位置,原先的一条河分成了清水河和他拉河。</p><p class="ql-block">山中雨后,空气清新,薄雾轻曼。雨后的团山仿佛黑白分明的八卦图,山峦、花海、溪涧笼罩在薄雾中,宛似神秘莫测的太极仙境,亦真亦假,朦胧间如临梦境;晴雨间整个团山气象万千,呈现一派祥瑞与神秘。云南澄江府人管灏,康熙年间进士,官至翰林院检讨、吏部掌印给事中,曾对团山赋诗道:“丹丘突兀耸云房,宛似虚中太极藏。四野烟花陈法象,万家晴雨别明阳。山环叠嶂祥岚合,日绕重闱迅晷长。取道蹊间开月窟,秀钟求郡产琳瑯。”</p><p class="ql-block">二龙戏珠和团山叠翠是“新平八景”之其二,“新平八景”是水帘洞天、叠水烟霞、山顶香泉、六祖垂虹、团山叠翠、金丝钓鲤、五桂联芳、二友戏珠。令人再次大吃一惊的是,团山脚下竟然有茶马古道,翻阅相关史料得知,此段茶马古道“南至元江城二百四十里,由丁苴、扬武、青龙厂通元江大道。旧志由他拉、老白甸至青龙厂,今改从扬武大路。”登上团山,原来我们所走之路是茶马古道!那些乏白的石子曾经与马蹄碰撞;树影婆娑,像是当年赶马哥的身影;松涛阵阵,仿佛远处传来马铃叮当;林间的鸟儿不知过了多少代了,它们本属于蓝天,它们不问前事,活好当下;那些花草从它们的祖辈那儿知道了些许往事,它们才知道一片茶叶的旅程是多么的不易!而那座最知情的廊桥也早就坍塌了,但这段历史,岁月是抺不了的,团山可以作证。</p><p class="ql-block">团山右侧是青龙山,又叫文笔山,但山脚的纳溪、乙本甲村人称此山为杨官坟。形象地说,此山因酷似文人笔架而得名。新平县志记载的“青龙山”位于县城西南方向,是古代驿道上的重要地标。从新平城出发,需穿越青龙山至脚底莫(即脚底莫驿站),全程约65里,需耗时八九个小时。 青龙山上建有文笔塔,故又叫文笔山。据《新平县地名志》记载:文笔山属磨盘山山脉,海拔2 0 1 5米。动物有麂子、野兔、穿山甲等。清道光二十八年,邑人在此建造文笔塔。 </p><p class="ql-block"> 有个传说:据说有一个姓米的县长,治理不了新平,讨饭回家。他学习地师,让铁匠在文笔山打3颗地丁,河底流岀血水,自此便顺风顺水。</p><p class="ql-block">心意阑珊,情意绵延,风景只为懂的人而生,但团山及古道的风景是为每一个到访的人而生的。无论你是否懂得它的诗意,团山的性格使然,它及古道以其丰富的内涵和阅历定会展示它们的风采,给你带来一丝美妙的享受。任何人不会一直在山上,尽管你多爱它,多有诗意,有多感动!你是注定要离开的,但人是离开了,你却带不走它们的古韵和它们从骨子里透露出来的诗意,你带走的是关于它们的美好记忆!</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