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2025年,我两度自驾走进大凉山,最近一次是为了拍彝族火把节的照片。</p><p class="ql-block"> 谈及大凉山,你脑海中会浮现出怎样的画面呢?我脑海中会闪现出一幅照片:破旧不堪的教室,席地而坐的学生,泥墙当黑板写字的老师。这是一幅反映大凉山贫穷落后的照片,这是一幅获得国际大奖“荷赛奖”的照片,这幅照片也让我开始关注大凉山,开始关注拍大凉山的摄影师,我刻意地去网上搜索有关大凉山的照片,当时看到的大多都是反映大凉山“苦难”的照片,好像那段时期类似的照片充斥着网络以博取眼球。直到有媒体揭露那幅获“荷赛奖”的照片,是故意制造贫穷摆拍造假的,网络上类似的照片才有所“下架”。我在鄙视不良摄影人的同时也更敬佩那些长期拍摄大凉山的摄影师:陈燮,用38年时间拍摄数万张大凉山沧桑巨变照片;胡小平,作品《凉山记(1981-2024)》聚焦百姓衣食住行、经济活动及政策影响,展现了凉山从传统农耕到现代化发展的过程;邹森,在凉山生活工作19年间,用相机记录了村民响应国家政策勤劳致富的生动场景,反映了脱贫攻坚成果;杨凯生,通过摄影集 《山风路》 记录了大凉山脱贫变迁,涵盖教育改善、基础设施升级等社会变革。</p><p class="ql-block"> 长期以来,大凉山给外界的普遍印象是贫困与闭塞。然而,当你踏上这片土地,你会发现,大凉山并非如外界所想的那般贫瘠与落后。相反,它深藏着令人心驰神往的自然美景和深厚古朴的民俗文化。凉山彝族人民在漫长的岁月中,不仅繁衍生息,更将彝族那份古朴而独特的人文风情与民族文化深深传承与保留。这里的神奇传说与彝族文化,始终保持着其自然封闭的原始状态,展现出原汁原味的乡土风情。这种魅力无法抗拒,使得无数摄影人纷纷踏足这片土地,被大凉山彝族原始的人文民俗风情深深迷住。</p> <p class="ql-block"> ▼甘洛县老城扫街</p> <p class="ql-block"> ▼越西县火把节选美大赛现场</p> <p class="ql-block"> ▼越西县书古镇斗牛羊大赛</p> <p class="ql-block"> ▼越西县普雄镇印象</p> <p class="ql-block"> ▼在5633次列车上</p> <p class="ql-block"> ▼在会理古城逛农贸市场</p> <p class="ql-block"> ▼普格县城一派祥和的节日氛围</p> <p class="ql-block"> ▼普格火把广场的斗牛(羊)大赛即将开始</p> <p class="ql-block"> ▼普格火把广场千人“朵乐荷”表演</p> <p class="ql-block"> ▼普格火把狂欢夜</p> <p class="ql-block"> ▼普格县城里的早市</p> <p class="ql-block"> ▼普格选美大赛现场</p> <p class="ql-block"> ▼普格县西洛镇原生态火把节</p> <p class="ql-block"> ▼布拖县乐安湿地,走进大山深处。</p> <p class="ql-block"> ▼在布拖县拖觉镇赶集</p> <p class="ql-block"> 整理了一百张照片,突然觉得这趟自驾最值的,不是拍了多少张自认为好的照片,而是知道了大凉山不止有 “偏远” 的标签,还有会在火把里发光的生命力,有把日子过成歌的人。下次再去大凉山,大概不是为了火把节,而是想再看看那些在火边笑过的脸。</p><p class="ql-block"> (本篇结束)</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