兄妹潇洒走川藏(4)——拉萨

逍遙老驢·無業游民(谢绝送花)

7月5日。今天预约了参观布达拉宫。不过要到中午才能进宫。 和以前不一样,现在进布宫要预约订票。黄牛票也因此泛滥,据说最高时能炒到十几倍。不过今年西藏游似乎热度下降,人比往年明显的少。 因为中午才能进宫参观,我们就先去宗角禄康公园散步。宗角禄康公园位于布达拉宫东侧山脚下,湖泊旁边种植着古柳树,景色迷人。 藏语“宗角”意思为“宫堡后面”(宫堡指布达拉宫),“禄康”意为“禄神(今译鲁神)殿”。鲁神是藏传佛教和苯教对居于地下及水中的一类神灵之统称。 “鲁神”常被汉译为“龙神”,进而被误传为汉人所称的龙王,所以汉语俗称宗角禄康中的湖为“龙王潭”。 从宗角禄康公园出来,我们绕到布宫的前面去游览。 毕竟是西藏最大城市的中心地区,虽然不是周末,公园里、街道上到处都是人。 不少都是绕着布达拉宫转的老人、藏传佛教的信徒。 不少路段摆放着转经筒。 举头便可望见布达拉宫的白墙。 布达拉宫广场周围随拍的众生相。 手摇转经筒,满是皱纹的老脸上是虔诚的神色。 这位老太太手摇的是最常见的小号转经筒。 在布宫前伫立,默默地合十祈祷。 绕着布达拉宫叩长头的信徒们。 布达拉宫位于拉萨市中心的红山之上,是世界上海拔最高,规模最大,并集宫殿、寺院和城堡为一体的宫堡式建筑群。 布达拉宫始建于公元631年的松赞干布时期,初名红山宫,是吐蕃王朝的政治中心。松赞干布为庆祝与唐王朝联姻,迎娶文成公主,于玛布日山上修建宫殿,并以佛经中菩萨住地“布达拉”为之命名。 公元9世纪,吐蕃王朝解体后布达拉宫遭冷落,直至1645年,五世达赖喇嘛为巩固政教合一的甘丹颇章地方政权决定重建布达拉宫,1648年基本建成以白宫为主题的建筑群,并将行政办公地移至此处。 五世达赖喇嘛圆寂后,1690年至1694年间扩建红宫,修建了以五世达赖喇嘛灵塔殿为主的红宫建筑群。 十三世达赖喇嘛在位期间,又在白宫东侧顶层增减了东日光殿和布达拉宫山脚下的部分附属建筑。 1933年十三世达赖喇嘛圆寂,灵塔殿建于红宫西侧,并与红宫结成统一整体,至此重建和增扩工程全部完成。从开建到最后定型,经历了整整1600年。 布达拉宫主体建筑分为白宫和红宫两大部分。附属建筑包括山上的尊胜僧院、僧官学校、东西僧舍和山下的藏军司令部、雪城、城墙、城门、角楼以及宫后的龙王潭等。 建筑群整体布局采用对称式设计,中央建筑为主楼,两侧有佛殿和住宅区,主楼的楼层依次递减,形成独特的阶梯式建筑风格。 建筑材料以土、木、石三种建筑材料砌成。外墙顶部大多为柽柳树枝叠砌而成的白玛草墙,屋顶和地面采用“阿嘎土”作封护材料。 布达拉宫依山而建,主要结构形式是墙体承重结构和墙柱混合承重结构。建筑平面布局基本形式是正方形或长方形,但主体建筑呈回字形,屋顶以藏式平顶为主,也有一部分汉式歇山式屋顶,还广泛采用“楼角屋”的形式。 布宫木结构和柱式建筑体现了藏传佛教建筑凝重沉稳的风格,所有木结构都是雕梁画栋的工艺佳作。门窗形制极具藏式建筑色彩,大门雕有华丽彩绘,窗户根据建筑功能不同而有区别。 海拔3750余米的布达拉宫主楼红宫之巅,有7座金顶组成的金顶群,均为铜鎏金制成,自东至西依次为九世、八世达赖喇嘛灵塔殿金顶,布达拉宫主供佛殿金顶和七世、十世、五世、十三世达赖喇嘛灵塔殿金顶,气势宏大,金碧辉煌。 位于布达拉宫中央位置是“红宫”,其外墙为红色,主楼高115米,高十三层。宫殿采用曼陀罗布局,围绕历代达赖的灵塔殿建造了许多经堂、佛殿。其中最主要的建筑是历代达赖喇嘛的灵塔殿,共有五座,分别是五世、七世、八世、九世和十三世。 横贯布达拉宫两翼是达赖喇嘛进行政教活动的地方——“白宫”。 白宫顶部为达赖喇嘛的寝宫,包括朝拜殿、习经修法殿、护法神殿和达赖喇嘛的卧室等,白宫的主要殿堂东大殿是达赖喇嘛坐床等重大庆典举行的场所。 布达拉宫参观者入口处。 一进门悬挂着一个大鼓。据说是用于报时的。晚上鼓声一响,表示老达要碎觉了,宫里开始进入静寂。 布宫里面不允许照相,所以,只有外景。到此为止。 布达拉宫位于拉萨城里的山上,居高临下,可以俯瞰拉萨城景。 从布达拉宫外围360度俯瞰拉萨市。 新拉萨。 对于看惯了内地大都市的高楼大厦、水泥森林的人来说,拉萨似乎还远远不能算是现代化大都市。其实,还是有很多人羡慕今日的拉萨。 记得前两年去尼泊尔行走,尼泊尔的朋友告诉我,他们的目标是50年追上拉萨。我估计,这个目标的难度仅次于国足拿到大力神杯。 12:50进布宫,进去后层层检查、换票,按规定时间入内,等等,等等,结果3:40才出来。 中饭也没顾上吃,马上打的赶到大昭寺。同学周总帮我们约好了时间,拜会大昭寺86岁的活佛旦巴蒋白。 大昭寺位于拉萨老城区中心八廓街内,始建于七世纪吐蕃王朝的鼎盛时期,是藏王松赞干布为纪念文成公主入藏以及供奉尼泊尔尺尊公主带来的释迦牟尼8岁等身像而建,后因文成公主带来的释迦牟尼12岁等身像改供于此,成为藏传佛教信徒心中的圣地。 大昭寺最初名为“惹萨”,为纪念白山羊驮土填湖建寺的功绩,后改称“祖拉康”“觉康”。“大昭寺”之名与15世纪开始的“传昭大法会”有关。 大昭寺的建筑风格融合了藏、唐、尼泊尔、印度的建筑风格,主体建筑采用藏式建筑风格,以白色为主色调,配殿和佛堂采用汉式建筑风格,以红、黄两色为主色调,是藏式宗教建筑的千古典范。 总算见到了蓝天白云。 我们先去拜会丹巴蒋白活佛,摸顶赐福。北大四川校友会的副会长钟洋师弟今天专程从成都打飞的来到拉萨,准备明天和我们一起去那木措。他曾四次去那木措,结果天气、车祸等原因,居然一次都没能进去。这次听说我们要去,又想再试一次。我说:“来吧,我相信我的人品,这次一定能行。”于是,他也来了,还赶上了活佛接见。后排合十者即钟洋师弟。 拜会活佛,顺便参观藏区香火最旺的寺庙大昭寺,瞻仰了文成公主作为嫁妆从洛阳白马寺带来的释迦摩尼12岁的等身像。据说这是目前地球上唯一一尊保存完好的、释迦摩尼亲自开光加持的等身像。 西藏的寺院多数归属于某一藏传佛教教派,而大昭寺则是各教派共尊的神圣寺院,在藏传佛教中拥有至高无上的地位。 今天是周三,导游说是大昭寺的香火大日,上午从布宫看大昭寺这边,烟雾弥漫。下午6点多,大昭寺前广场上依然香火缭绕。 从大昭寺楼上阳台眺望布达拉宫。 从大昭寺出来时,恰逢僧侣们辩经时间。 三五成群,有的席地而坐,有的站着,口若悬河慷慨激昂地演讲。 边说还边手舞足蹈,好似在加强语言的穿透力。 说到兴奋处,用力举手拍掌,啪啪助兴。 今天的最后一个节目,是去参观西藏北大校友会副会长(现在是会长了)方堃师弟(左一)办的拉萨醍醐艺术中心。 2014年,醍醐诞生于拉萨。“醍醐”名字的由来:醍醐原指牛乳精华,需经数次提炼,方能取得;佛经中,以此比喻人生需不断修习、精进,才能悟道。 这里展出的大都是西藏的当代艺术,算是一个刚刚破土而出的艺术小苗,一个还未被广泛认知的充满小资情调的小众景点。 醍醐艺术中心不大,上下两层,展品也不多,但是充满藏区高原风情,带着浓厚的喜马拉雅风味儿。 馆里也有一些传统藏文化精品,如唐卡、铜雕等。 <p class="ql-block">同学相聚,无餐不欢。时任西藏校友会会长的西藏旅游集团董事长欧阳师弟也拨冗出席✌。</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