铭记峥嵘岁月 赓续抗战精神——纪念抗战胜利80周年缅怀我的父亲

七团王抗林

<p class="ql-block"><b>在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之际, 缅怀父辈参加抗战经历,铭记峥嵘岁月,赓续抗战精神。</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父亲到部队去打鬼子</b></p><p class="ql-block"><b>我的老家在山西晋东南地区,父亲是高平人,母亲是沁源人,那里曾经都是抗日的根据地。</b></p><p class="ql-block"><b>我的父亲很小的时候,奶奶就去世了。后来爷爷参加了共产党,在敌占区和抗日根据地之间“跑交通”。 1937年初,党组织终于找到我父亲,送到抗日的黄河日报社工作。这个时候,组织上派人告诉他,爷爷参加地下交通站的一次秘密会议时,因叛徒出卖,被日本鬼子堵在窑洞里,他们致死不投降,日本鬼子放火烧,最后把窑洞封死,参加会议的8名地下党人全部牺牲。</b></p><p class="ql-block"><b>1937年8月在父亲的坚决要求下,组织上安排他到了山西青年抗敌决死队一纵一团,终于实现了打鬼子,为爷爷报仇的愿望。</b></p><p class="ql-block"><b>随着抗日形势发展,山西青年抗敌决死队整编到八路军129师,父亲的部队成为129师决死第一纵队。决死队从纵队到每个连队都建有党的支部,并进行了一系列军政整训,学习八路军的优良传统和战斗作风、整肃军风纪,进行制式教练,开展练兵活动,部队的军政素质有了很大提高。父亲思想境界逐步升华:参军打鬼子是为了民族大义,只有共产党领导下,才能赶走日本鬼子,才能救中国。不久,父亲成为了一名光荣的中国共产党党员。</b></p><p class="ql-block"><b>这支不为人们熟知的决死队,顶峰时拥有50个团、五万人之众。曾经有80多位从决死队走出的高级将领成为了新中国的开国将军,其中包括李聚奎上将,刘昌毅、李成芳、李寿轩、肖新槐、旷伏兆、周彪等六位中将及王展、王屏、李觉、谷景生、苏鲁、孙超群等七十余位少将!</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晋东南反九路围攻战役</b></p><p class="ql-block"><b>1938年4月4日,日军第108师团主力,第16、第20、第109师团及酒井旅团各一部共3万余人,分九路向晋东南地区抗日根据地大举围攻。</b></p><p class="ql-block"><b>在东路军总指挥朱德和副总指挥彭德怀的统一指挥下,以八路军第129师一部兵力在地方游击队配合下,在内线牵制、消耗日军;第129师第386旅及第385旅第769团和八路军第115师第344旅第689团由辽县以南东进至日军合击线外的涉县以北地区。其他各部队按预定部署阻击正面进攻的日军。</b></p><p class="ql-block"><b>八路军在晋东南地区反击日军九路围攻的战役打响了!父亲随其所在的129师决死队1纵队参加了这次战役。</b></p> <p class="ql-block"><b>1938年4月10日前后,日军从东、西、北三面相继侵入抗日根据地。中国军队顽强抗击日军。第129师独立支队、榆次游击队由榆次进犯之日军第109师团2个大队阻滞于阔郊、马坊一带,国民党军第94师、第169师与当地游击队阻击由太谷、祁县进攻之日军第109师团1个联队于东、西团城地区;八路军第115师第344旅、八路军总部特务团、决死队第1纵、第3纵队和国民党军第17军等部阻击由洪洞进攻之日军第20师团1个联队于沁源地区;第129师游击支队、冀西游击队阻滞由元氏、赞皇进攻之日军第16师团1个大队于九龙关以东地区;第129师先遣支队及当地游击队阻滞由邢台进攻之日军第16师团1000余人于浆水镇以东地区; 第129师独立支队、国民党军骑兵第4师,阻滞由涉县进攻之日军第16师团2个大队于麻田地区。</b></p><p class="ql-block"><b>日军第108师团1个联队由平定进占和顺迫近辽县城,沿途遭第129师独立支队、第115师第5支队多次袭击。日军第108师团步骑6000余人,一路以第105联队为王由长治经襄垣北犯辽县,一路以第117联队为主由屯留北犯沁县、武乡。在日军3路深入根据地腹地,6路受阻的情况下,第129师主力及第115师第344旅第689团由涉县以北地区返回武乡歼灭日军。</b></p> <p class="ql-block">4月15日黄昏,日军第117联队被迫放弃武乡,连夜撤退。第129师主力及第689团平行追击,于16日拂晓将日军夹击于武乡长乐村地区。<b>长乐村战斗,是八路军抗击日军对晋东南地区“九路围攻”的关键性一仗,是敌后战场一场较大规模的运动战。</b>此战,八路军一反过去预设伏击日军的打法,对前来围攻的日军采取平行追击的急袭战术,将日军包围在武乡以东长乐村地区的浊漳河河谷,截为数段。共毙伤日军2200余人,可谓八路军消灭日军最多的一次战斗。</p><p class="ql-block">此后,各路日军纷纷撤退。中国军队乘胜追击,于20日至25日先后收复辽县、黎城、潞城、襄垣、屯留、沁县、沁源、高平、晋城等地。27日、28日,第115师第344旅和决死队第1纵队在屯留的张店及高平以西的町店,截击由长治向同蒲路南段撤退之日军第108师团,毙伤其1000余人。29日,收复涉县。</p> <p class="ql-block"><b>至此,日军对晋东南地区的九路围攻被彻底粉碎。此役,共毙伤日军4000余人,收复县城19座。</b></p><p class="ql-block"><b>父亲在战斗中腿部被小鬼子子弹贯通伤,当时首长让下去包扎,父亲说,轻伤不下火线!把急救包的三角巾撕成条,穿在枪的通条上,从伤口穿过,来回拉了几下纱条,拧开一粒子弹头,把火药倒在伤口上,然后点着,就算消毒了。用三角巾把伤口扎紧,又投入了战斗。</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沁源围困战”</b></p><p class="ql-block"><b>“沁源围困战”,是沁源地方武装和民兵在八路军太岳军区主力配合下,对日军进行的围困战。沁源军民坚壁清野了两年,日军在八路军的不断骚扰下不断收缩阵地,最后被迫退出。沁源围困战是中国人民在抗日战争中创造的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一个典型缩影。曾受到中共党中央和时任中央政治局主席毛泽东的高度评价沁源为“英雄的人民,英雄的城。”</b></p><p class="ql-block"><b>1942年10月20日傍晚,侵华日军集中6个大队,加上伪军共万余兵力,占领了中共太岳区领导机关所在地——沁源县城。这是日军第二次侵占沁源,企图使沁源伪化,实现其山地剿共实验区的毒辣计划。</b></p><p class="ql-block"><b>为打击日军,八路军太岳军区决定对日军开展围困战。11月,建立了围困沁源指挥部,组成了13个游击集团。围困战开始后,军民开展了空时清野大行动,把水井填死,碾磨炸毁,粮食运走,五六天时间完成了一万多人的大转移,隐匿到深山老林与敌人周旋,使日军占领地区及其周围形成了“无人区”。</b></p><p class="ql-block"><b>八路军和民兵开展麻雀战、伏击战、破击战、冷枪战等手段昼夜困扰、打击敌人,使日军失去赖以生存的物质条件。</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18px;">沁源军民对日军不仅“围”和“困”,而且主动出击。</b><b>掀起“抢粮”运动,组织起来,趁深夜摸进敌据点,将敌人抢劫的粮食运出来,一夜之间竟有万余军民出动。后来又发展到“劫”敌运动,不仅夺回敌人抢走的羊、牛和其他财物,而且连敌人的军用物资、衣服、靴子也“劫”,使敌惊恐万状,惶惶不可终日。</b></p><p class="ql-block"><b>1943年1月下旬,城关一老汉趁黑夜回村抢出了自己埋藏的三斗小麦,使县围困指挥部受到启发,开始组织38团和城关民兵,组成12人的抢粮小分队摸进城关据点抢粮。成功后,立即又组织大规模的抢粮队伍,并很快发展到二沁大道和安沁大道两旁的各个村镇,大约5500多人参加了这一斗争。20天左右的时间,共抢出7400多石粮食。4月19日夜,在县围困指挥部直接指挥下,38团2营带领县游击大队和9位民兵轮战队员共1200余人袭击城关据点,救出被日军抓捕的180多名群众,与此同时,交口日军据点也遭袭击。本次战斗共杀伤日伪军250多人,缴获步枪160余支,轻机枪2挺,烧毁仓库粮台4座,草料场3处。接着,在8月15日,38团二次袭击城关据点,救出被日军抓捕的80多名群众和30多头牲口。</b></p><p class="ql-block"><b>1943年1月,鬼子不得不从白晋路调36师一部换防,撤掉安泽、阎寨、中峪店等据点,紧缩阵地,集中兵力守备沁源城关和交口两点,并加修沁县至沁源公路。为此,我军把围困重点放在沁县至沁源公路和沁源城关。指挥部把受过训练的民兵编成“轮战队”,在沁县至沁源公路上和城关的据点周围,甚至敌人住处,</b><b style="font-size:18px;">“家家造石雷,人人埋石雷”,在敌人补给线上到处埋下石雷给敌人一次又一次沉重打击。</b><b>武装部队对敌人进行不断袭击、阻击,敌死伤惨重。</b></p> <p class="ql-block"><b>8月,敌又调第62师团一个大队换防。沁源军民越战越强,一面战斗,一面生产。全县无一村建立伪“维持会”,无一人投降。被围日军则两易防务,三次收缩阵地,被迫龟缩在约0.1平方千米的山头上。1944年春,沁源党政军民实行总动员,对敌人发动了更大规模的围困战。在交通线上。敌人据点周围布雷1.5万余棵封锁敌人,使其寸步难行,处境极度困难。4月,沁源之敌在沁县1000余日军接应下弃城逃窜。</b></p> <p class="ql-block"><b>在两年半的围困战中,沁源军民共作战2700余次,毙伤日伪军4000多人,俘获日伪军200余名,解救被抓群众1700余人。沁源围困战是中外战争史上的奇迹,它成功创造了对占领我腹心地区之敌进行斗争的范例,当时就受到中共中央的重视和表彰。</b></p> <p class="ql-block"><b>1944年1月17日,党中央机关报解放日报特地发表了《向沁源军民致敬》的社论,指出“模范的沁源,坚强不屈的沁源,是太岳抗日民主根据地的一面旗帜,是敌后抗战中的模范典型之一。</b></p><p class="ql-block"><b>那时,父亲、母亲互相还不认识。在沁源围困战中,父亲冲锋在前,御敌大刀飞舞英勇杀敌;母亲坚壁清野、疏散群众,做军鞋、送军粮、救护伤员。他们都参加了著名的“沁源围困战”。</b></p> <p class="ql-block"><b>1945年,大反攻开始的一次战役中,父亲为了保护司令员刘金轩(开国中将,曾任铁道兵第一副司令员),头部、胸部中弹,因战地医疗条件有限,弹片无法取出,一直昏迷,被送到沁源城关的王家园村养伤,恰遇司令员夫人在母亲家生产,他们是决死一纵一营的战友,都住进母亲家休养。父亲外伤基本痊愈要求返回部队时,司令员夫妇作媒,父亲母亲订婚。1946年母亲随司令员夫人田坚到了部队,开始了全新的生活。</b></p> <p class="ql-block"><b>1945年8月15日日本宣布无条件投降。为这一刻,中国人民浴血奋战了8年,伤亡超3500万。“许多牺牲者之血洗成了世界之永久和平。”</b></p> <p class="ql-block"><b>父亲参加了许多次的战役,父亲抗日战争期间参加了包括晋东南反九路围攻战斗、百团大战、洪洞史村歼灭战、沁源围城、临汾战役、上党战役等。解放战争期间临汾战役、白晋线战役、灵霍介战役、吕梁战役、晋南战役、襄樊战役、淮海战役、陕南战役等。父亲在战火中逐步成长,从为爷爷报仇到为民族解放,战场上屡立战功,多次受伤,战争环境锻造了他一生对党忠诚,服从命令,刚直不阿,廉洁奉公,鞠躬尽瘁的精神。</b></p> <p class="ql-block"><b>1993年9月13日父亲去世,带着头部、胸部的弹片安葬在他曾经跟随刘金轩将军、符先辉将军战斗过的地方。2020年1月21日母亲也与世长辞。我们把父母合葬在松柏郁郁葱葱的石泉县城北坡的老烈士陵园。那里有历年在石泉牺牲的革命烈士,包括铁道兵、学兵战友。</b></p> <p class="ql-block"><b>英雄先烈是民族的脊梁,他们的精神是照亮我们前行的灯塔。今天的我们,唯有将这份崇敬与缅怀化作前行的动力,传承英雄精神,勇担时代使命,才能告慰先烈,让民族的未来更加光明。</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