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榜上有名•阅读人物”专栏(十五)——海达行知学校教师、家长悦读荟武丽丽

海达家长悦读荟

作者: 武成珍 魏建秋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阅读启迪智慧,共育点亮未来</p><p class="ql-block">——海达行知"悦读荟"家长教师教育心得报道</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在海达行知学校,有一位既是教师又是母亲的家长,通过参与学校"悦读荟"的阅读活动,她的教育理念发生了深刻转变。从传统的"严师出高徒"到如今的"尊重与沟通",她的实践为我们展示了阅读如何重塑教育方式,促进亲子与师生关系的和谐发展。</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尊重与成长:一位教师妈妈的悦读教育启示</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作为一名海达行知学校的教师,同时也是一位母亲,我深知教育孩子是一项既充满挑战又富有意义的终身事业。自从加入海达行知"悦读荟"以来,通过系统性的阅读与学习,我的教育观念发生了深刻转变,对如何与孩子——无论是学生还是自己的孩子——建立健康、有效的沟通关系有了全新的认识。在这篇文章中,我将分享我的读书收获,以及这些理念如何改变了我的教育实践。</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 <span style="font-size:18px;">从"不打不成器"到尊重沟通:教育观念的转变</span></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在加入"悦读荟"之前,我和许多家长一样,或多或少受到传统教育观念的影响,认为严格管教甚至适度体罚是教育孩子不可或缺的手段。"不打不成器"、"棍棒底下出孝子"这类谚语在我们的文化中根深蒂固。然而,通过阅读《正面管教》《如何说孩子才会听,怎么听孩子才肯说》等教育类书籍,我逐渐认识到这些传统方法的局限性。</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现代心理学研究表明,惩罚尤其是体罚,虽然在短期内可能产生服从的效果,但从长远来看会损害孩子的自尊心、创造力和与父母的情感连接。更值得警惕的是,经常受到惩罚的孩子往往会将注意力集中在如何避免惩罚上,而非真正理解行为本身的对错。这解释了为什么许多家长抱怨"说了一百遍孩子也不听"——因为孩子从未从内心认同这些规则,只是在外在压力下暂时屈服。</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悦读荟"的共读活动让我明白,教育不是一场权力的较量,而是一段共同成长的旅程。每个孩子都是独特的个体,他们有自己的思维方式、情感需求和成长节奏。真正的教育应当建立在尊重的基础上,尊重孩子作为独立个体的尊严,尊重他们的感受和想法。这种尊重不是放纵,而是在理解前提下的引导。</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用发现的眼光看孩子:鼓励的力量</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悦读荟"带给我的另一个重要启示是要"用发现的眼光看孩子"。心理学家阿尔弗雷德·阿德勒认为,人的所有行为都是为了追求价值感和归属感。当孩子感受到自己被看见、被肯定时,他们会发展出健康的自尊和自信。</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在我的班级里,有一个叫小雨(化名)的女孩,性格内向,成绩中等,很容易被忽视。通过读书学习,我意识到每个孩子都需要被"看见"。我开始有意识地观察小雨的优点,发现她虽然不爱发言,但作业非常工整细致,而且经常默默帮助同学。我在全班表扬了她的这些优点,并委托她负责班级图书角的管理工作。渐渐地,小雨变得更加开朗自信,甚至开始主动回答问题。她的变化让我深刻体会到积极关注的力量。</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在我的家庭教育中,我也实践这一原则。以前,当孩子考试得90分时,我可能会问:"那10分是怎么丢的?"现在我学会了先说:"90分真不错!你一定很努力。能告诉我你最满意哪部分吗?"这种正向反馈让孩子更愿意分享学习中的得失,而不是害怕谈论成绩。</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鼓励不是空洞的赞美,而是具体指出孩子的努力和进步。比如,与其简单说"你真聪明",不如说"我注意到你解题时尝试了好几种方法,这种坚持很了不起"。这样的肯定能帮助孩子形成"成长型思维",相信能力可以通过努力提升。</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成为理性而智慧的家长:教育者的自我修养</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作为教师和家长的双重身份,我深感教育者的自我成长至关重要。"悦读荟"让我认识到,要培养出优秀的孩子,首先要成为不断学习的家长。以下是我总结的三点家长修养:</p><p class="ql-block">1. 做一名理性大于感性的家长 教育孩子时,我们常常被情绪左右——孩子不听话时感到愤怒,成绩不好时感到焦虑。通过阅读,我学会了在情绪激动时先暂停,问自己:"我现在的反应有助于解决问题吗?"理性不是冷漠,而是在理解孩子需求基础上的清醒判断。</p><p class="ql-block">2. 教育要理论联系实践 教育理论只有与实践结合才有生命力。我在"悦读荟"学到的每个理念都会在家庭和班级中尝试应用,然后反思调整。例如,最初使用五步法时,我常常忍不住打断孩子的想法,后来通过不断练习才真正做到倾听。</p><p class="ql-block">3. 尊重孩子,做好良师益友 尊重意味着既不做专制型家长,也不做放任型家长,而是在明确界限的前提下给予孩子适当的自主权。我与孩子约定电子产品使用时间时,会解释过度使用的危害,然后共同制定规则,这样孩子更愿意遵守。</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呼吁:让阅读成为家庭教育的明灯</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回顾在"悦读荟"的学习历程,我深深感激阅读带给我的成长与改变。现在,我更加自信地面对教育中的挑战,因为我掌握了基于尊重与理解的科学方法。</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我诚挚地呼吁更多家长加入阅读的行列。教育是一门科学,也是一门艺术,仅凭经验和直觉远远不够。通过阅读,我们可以:</p><p class="ql-block">· 了解儿童心理发展规律,避免拔苗助长或过度保护</p><p class="ql-block">· 学习有效的沟通技巧,打破亲子间的隔阂</p><p class="ql-block">· 掌握正面管教方法,既不放纵也不专制</p><p class="ql-block">· 从成功案例中汲取经验,少走弯路</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海达行知"悦读荟"为我们提供了宝贵的共读平台,即使每天只读20分钟,长期积累也能带来质的飞跃。</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作为教师和母亲,我深信教育的力量可以改变人生。而教育的起点,是我们教育者自身的不断学习与成长。让我们以书为友,以读促教,共同为孩子们创造更美好的成长环境。记住,当我们改变时,孩子也会跟着改变。这或许就是教育最神奇的奥秘。</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六年级5班陈淑贤、大2班陈淑畅</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从理论到实践:科学教育方法的落地</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通过阅读《正面管教》《如何说孩子才会听》等书籍,这位教师妈妈认识到,惩罚或许能带来短期的服从,但无法培养孩子内在的规则意识和责任感。</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用鼓励代替指责:发现孩子的闪光点</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悦读荟"的学习让她明白,教育不是纠错,而是点亮。她开始用"发现的眼光"看待孩子,关注他们的努力而非仅仅结果。一个内向的女孩因她的肯定逐渐变得自信,而她的孩子也在鼓励中更愿意主动分享学习体验。这种正向引导不仅提升了孩子的自尊心,也让他们更愿意接受挑战。</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教育是一门需要终身学习的艺术。这位教师妈妈的经历证明,阅读能为家长和教师提供科学的育儿方法,减少教育中的盲目与焦虑。海达行知"悦读荟"正是这样一个平台,让家长在共读中汲取智慧,在实践中调整方法。</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我们呼吁更多家长加入阅读行列,每天抽出20分钟,与书籍对话,与孩子共同成长。正如这位教师妈妈所言:"当我们改变时,孩子也会跟着改变。"让阅读成为家庭教育的明灯,照亮孩子未来的每一步!</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