暑期集训:第一阶段学习汇报

雨竹

<p class="ql-block">  网络上有句很有趣的话,“我不是人,我是数字人”,看,我的数字人来了。</p> <p class="ql-block">  下面我将接过数字人的介绍,用这个情景来解释,写论文时怎样才能选好题。</p> <p class="ql-block">  就像一群演员走向舞台,最容易看到和被记住的一定是最先出场的那位,也就是论文的题目要抢跑,要抢占新观点。比如双减话题在新课标刚出来时是新观点,但现在你的论文题目还定位双减,就已经过时了。</p><p class="ql-block"> 这个选题经验,是我从投稿失败中总结而来的。第一次往湖北教育投稿时比较幸运,写的题目正好符合编辑对课堂教学创新的要求,很顺利就刊登了。</p><p class="ql-block"> 这次投稿就没那么幸运,我把学校发的通知里,要求写教学评一致性的论文直接投稿了,我自认为结合教学实践后写的论文,还是很有说服力的。结果这个月的期刊目录一出来,我就知道没戏了,也马上意识到自已论文的问题在哪,因为这一期全部是以Al辅助教学的论文专刊,以后,生成式人工智能对教育影响的论文还会持续升温。</p> <p class="ql-block">  如果错过了抢跑,那你就得让你的论题“会卡位”,就像人多照相时,你要让人注意你,你就得占c位一样。当前面的优势你都不具备,你就必须“跳高”,让你的论题层次比别人有高度,因为只有“站”得高,世界才能看见你。</p><p class="ql-block"> 我想,我的那篇论文,如果能在自己的课堂实践探究中,加上Al赋能教学评一致,可能不会惨遭淘汰。因为这种不丢掉自己已有实践基础,又加入人工智能的创新行为,拔高了选题层次。如果你的研究足够厉害其它的都已不重要,因为你自己就是光源。</p><p class="ql-block"> 第一步做好了,后面的过程就可以水到渠成了。第四个环节论文发表,是最后一个环节,大多是以文字的表达方式发表,如向这些期刊投稿,但还有一种就是语言的表达,如演讲、汇报、讲座。</p><p class="ql-block"> 今天我将以汇报方式,表达自己的学习体会。我汇报的题目是“目有繁星,追光而行:一次偶遇里的成长启示”。</p> <p class="ql-block">  我将分三个部分汇报,第一部分关于读书也就是知方面的困惑,第二部分是一次偶遇中,几种读书方式带来的启示,第三部分是对知和行合一的理解。</p><p class="ql-block">一、关于读书的困惑</p><p class="ql-block"> 身为一线教师,我们深知阅读对教育者的重要性,可现实中却面临诸多困惑:</p><p class="ql-block">困惑一:时间从哪来,读书真的有用吗?</p><p class="ql-block">困惑二:人工智能时代阅读有优势吗?</p><p class="ql-block">困惑三:为何农村是阅读的重灾区?</p><p class="ql-block">困惑四:读了书,教学水平为何难提高……</p><p class="ql-block">二、偶遇中,几种读书方式带来的启示</p><p class="ql-block"> 成长的机遇有很多,听讲座、与人相遇、经历某些事等,但真正的成长源于反思。与一位法国教授的偶然相遇,让我在反思中获得了很多启示。</p><p class="ql-block">启示1:用好奇之心去读</p><p class="ql-block"> 在南师大食堂,我结识了来自法国,给留学生们讲现代汉语的柳烟教授。有一天早餐时,她告诉我她要去参观科举制博物馆,我很奇怪,南京那么多的名胜古迹,她为什么要去看那个被认为已经过时的制度。</p><p class="ql-block"> 她说她通过书籍了解到了中国的科举制曾代表先进生产力,对教育的公平、中央集权贡献巨大。她们法国选拔官员,尤其是选拔高级官员的体制,借鉴的就是中国的科举制,她觉得太有趣了,她说她必须去博物馆好好了解。</p><p class="ql-block"> 面对席卷而来的人工智能,快五十而知天命的我,心存恐惧,是柳教授这种用好奇心打开认知的方式,点燃了我的探索欲望。</p><p class="ql-block"> 为体验人工智能如何助力学习,我向豆包提问:一年级学生把6写成9的错误原因及解决措施。得到答案后,我又追问:“6写反与15写反错误原因一样吗?有什么纠正措施?”这个问题对教材没深究是很难提出的,一起学习的年轻老师,都没答到点子上。而豆包结合位值制作出了清晰、准确的解答,老师们十分惊奇。</p><p class="ql-block"> 我觉得豆包的解答还不够深入,便查阅儿童脑科学、心理学书籍。知道低年级学生数字写反,不仅仅只是观察力、粗心,年龄问题,还与他大脑的视觉与前庭系统的整合有关。</p><p class="ql-block"> 正因有了更深入的思考,当豆包只能提出用动作或游戏纠正时,我想到的是如何用计数器这种半抽象教具来纠正更有效,这也为我写论文积累了素材。</p><p class="ql-block"> 我意识到:在用AI的时候,我们对它得有价值的判断,也就是说AI它是遇强则强,如果我们的教师在AI上只是简单的下载一个教案,其实我们还是在教教材。</p><p class="ql-block"> 如果我们不研究新课标,不深钻教材,你向AI提再多的问,它不仅不会帮你答疑解惑,它甚至会正确地胡说八道,这样AI是赋不了能的。</p><p class="ql-block"> 所以,AI更给强者赋能,它遇强则强,我们不能把AI单纯的当做一个技能的载体,我们要把它作为思维延伸的工具。</p><p class="ql-block">启示2:用行走的方式去读</p><p class="ql-block"> 柳教授跟我吐槽她身边人的中文太烂,她害怕自己的中文水平下降,于是她走过中国的很多地方。</p><p class="ql-block"> 一天,她从傅抱石纪念馆回来后,激动地拉着我的手,一个劲说“小闵,你一定要去纪念馆好好看看,记得一定要去,傅先生中国大好河山的篆刻艺术,真是太让人震撼了!”</p><p class="ql-block"> 我跟她说傅抱石先生篆刻上的篆字同样让人震撼,它有二千多年的历史,秦朝的碑刻、法律文书都是丞相李斯用小篆书写的,我们中国在那个时候,就已经实现了书同文,车同轨的大一统王朝。</p><p class="ql-block"> 我对柳教授说,来中国旅游前,如果先读一读我国伟大的地理学家、旅行家、文学家徐霞客的《徐霞客游记》,她一定会体验到,一个人能按自己的喜好过一生,是多么有意义的事。</p><p class="ql-block"> 南师大姚继军教授,用十几年时间、走访百多所学校,以循证研究推动“课间15分钟休息”“每日2小时运动”政策落地,这些“行走的实践”让我深知,教育政策的背后,是学者们的不懈坚守。我们学校对政策的积极执行,正是对这份坚守的回应。</p><p class="ql-block">启示3:用分享的方式去读</p><p class="ql-block"> 柳教授说她常用推荐、分享中国书籍的方法,去提高学生中文水平,如鲁迅先生的《野草集》,女性作家她推荐的是萧红和宗璞先生的作品,分享时她还会用法文或英文标注重难点。</p><p class="ql-block"> 我暗自佩服她的眼光,因为读好这些作品需要有很好的汉文化功底。读人物传记是了解一个人和其作品的最好窗口,于是我给她推荐了这本萧红的传记。</p><p class="ql-block"> 写萧红传记的作品不少,但像诗人王小妮那样用第一人称与第三人称的交替,以“人鸟低飞”作比喻,将民国文学洛神悲情一生,讲述得直抵人心的作品不多。</p><p class="ql-block"> 与柳教授聊天时我会想,若穿越回火烧圆明园那段历史,我与她,是否能有这样平等交谈的勇气,我想,这样的勇气一定来自我身后强大的祖国和源远流长的中华文化。</p><p class="ql-block"> 就像苏东坡对中华文化的影响从未停止,不同版本的传记从不同侧重点,为我们展现了不同视角的东坡形象。8月7日给我们讲“唐宋文化与唐诗宋词”的高峰教授,曾在线上讲过以长江运河为横轴与纵轴,感悟苏东坡的讲座,让我们对苏轼形象的认识更为立体。</p><p class="ql-block"> 在第七届“”诗教中国”大赛”中,我校杨云霞老师主讲苏东坡的《题西林壁》,已进入国家级半决赛评选。杨老师用一个多月的时间,查遍了苏轼的典籍史料,看遍了诗词讲座,她以苏轼的这首哲理诗为小切口,欣赏庐山风光,感受东坡智慧,让学生随着她的讲解,纷纷爱上了这位距今一千多年的文坛大家。</p><p class="ql-block"> 从我们学校走出研究国防科技的大学生王家琳,不仅一年内专业研究有5个项目获奖,她写的关于苏轼的文章《跨越千年来见你》,获叶圣陶杯三等奖。</p><p class="ql-block"> 这种文化的分享与传承,就是我们当下抵御文化侵略的有力武器。通过读书与分享,我们要让企图篡改我国教材和课程的美国福特基金会,要让全世界知道,李白的浪漫并不逊于拜伦,曹雪芹对人性的刻画比狄更斯更细腻,中国四大发明改变了世界,丝绸之路连接着东西方文明,中国古代天文学、医学、数学影响了世界的科学发展。</p><p class="ql-block"> 每当我写论文找不到思路时,我总会点开方校长分享在群里的校长内参公众号,那里面有最新进的教学理念,有很多教育家关于教育改革的深刻思考。 </p><p class="ql-block"> 我也将这个公众号分享给刚考上教师编,我曾经的学生。因为我希望她的教学生涯一起步,就能得名师相伴。 </p><p class="ql-block"> “好将一点红炉雪,散作人间点夜灯”。这个世界上从来没有一个人的成功,成功都是来自与人与人的分享。</p><p class="ql-block">启示4:带着观察与思考去读</p><p class="ql-block"> 我敬佩柳教授的博学多识,她说那是因为她喜欢观察和思考。她指餐桌前匾额上的“日日是好日”说,明天未知,珍惜当下,带着观察与思考去看世界,无比美好!</p><p class="ql-block">启示5:读无用之书</p><p class="ql-block"> 柳教授回国的前一天告诉我,她喜欢陶渊明的“采菊东篱下”,也喜欢中国人钟爱的竹子,便买了种菊花和竹子的书。</p><p class="ql-block"> 我问她为什么买的不是新书,她说是中国朋友推荐她在“孔夫子”网站买的,我打开同样的网站给她看我淘的书,我们相视而笑,这来自心底的笑意是对中国文化的共同喜爱,也是对“无用之用方为大用”中华智慧的深深折服。</p><p class="ql-block"> 我想那些偶然的遇见,便能带给别人心灵启迪的人,一定具有特别的智慧和有趣的思想。</p><p class="ql-block"> 若将上述读书启示结合数据调查,梳理成“困惑-方法-理论支撑”,便能形成结构严谨、逻辑清晰的论文,这也是论文在职称评定中能加分的核心原因:它是专业表达的重要形式。</p><p class="ql-block"> 苏霍姆林斯基说:“如果你想让一个老师感受到教育的幸福,那你就应该把他引导到科研的道路上来”。在论文形成的基础上,如果能进一步提炼“提高学生阅读能力的策略”,明确研究范围、推广实践经验,便是课题研究的过程。</p><p class="ql-block"> 比如我们可开展“农村背景下多形式阅读提高学生综合能力”“个性化阅读”等课题,让个人收获成为集体成长的动力。</p><p class="ql-block">三、知和行合一的理解</p><p class="ql-block"> 有的老师说我没经历过学习培训,不知如何选题,如何专业写作。其实阅读就是最好的自我培训。</p><p class="ql-block"> 这是其中一位教授推荐的书单,学习期间二十多个教授给出了各不相同书单,但目的和核心相通,即在读中做,在做中读,在读和做中知行合一。</p><p class="ql-block"> 正如习总书记强调的,“学习要读原著、学原文、悟原理,往深里走、往实里走、往心里走,做到学、思、用贯通,知、信、行统一”。</p><p class="ql-block"> 书海无涯,读书金句千千万,若只是摘抄、记在脑海或用于装饰文章,而不触及心灵,付出行动。这些文字再美也只是“活标本”。</p><p class="ql-block"> 一切有意义的知识,最终都是为了行动。作为老师我们想的道理很多,我们以为想到了,说到了,就代表做到了,这其实是一种自欺欺人,因为这个世界上最遥远的距离,就是从说到到做到。</p><p class="ql-block"> 我今天用三个部分的内容分享了学习中的所思所得,我提到了AI赋能,阅读,行动,专业表达,知行合一这些词。 </p><p class="ql-block"> 知行合一我们谁都知道好,但我们不知道的是,在走近知行合一的过程中,个人是很弱小的,只有在群体中,在共同体中,他才能感受到力量。</p><p class="ql-block"> 所以,知行合一需要群体的支持,需要将这些支持汇聚成光。我们会看到,随着知行合一的实现,我们农村的教育不是被轻视,不是被淹没,而是能在逆风飞扬中,追光而行。</p><p class="ql-block"> 感谢各位的倾听!</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