波兰及波罗的海三国之旅(12)爱沙尼亚维鲁、塔林篇

海洋之心

<p class="ql-block">2025年6月1日(旅行第12天)晴</p><p class="ql-block">我们的旅行已进入尾声,大幕正在徐徐关闭。爱沙尼亚是此行的最后一个国家,塔林更是大家期盼的城市。早晨去餐厅时经过了酒店大堂的一个小会客厅。</p> <p class="ql-block">细长的酒店餐厅,取餐还需走到最里边。</p> <p class="ql-block">又看见了昨天那两个可爱的小朋友,像是双胞胎。</p> <p class="ql-block">9:45我们出发了,开始游览爱沙尼亚有着“夏都”之称的帕尔努。</p> <p class="ql-block">帕尔努城市不大,但是干净整洁。</p> <p class="ql-block">这座名为凯瑟琳的东正教教堂建于18世纪中叶,外观看着虽不大但非常精致,银色的十字架在蓝天中熠熠生辉。</p> <p class="ql-block">据说俄国凯瑟琳女皇来帕尔努时,下令修建一座东正教教堂取代原来的木质教堂。当年该教堂被誉为爱沙尼亚最漂亮的巴洛克教堂,其风格影响了整个波罗的海国家的东正教教堂。</p><p class="ql-block">凯瑟琳女皇就是1762年率领禁卫军发动政变而即位的俄国女沙皇叶卡捷琳娜二世,1796年11月因中风结束了辉煌的一生。后世尊称其叶卡捷琳娜大帝,和彼得一世同为俄罗斯历史上仅有的两位被尊以大帝的沙皇,也是唯一一位女大帝。</p> <p class="ql-block">新古典风格的建筑。</p> <p class="ql-block">这条街上的建筑风格极简。</p> <p class="ql-block">看见前边的一群人了吧,那都是我们的团友。大家正在一座雕像前拍照。</p> <p class="ql-block">这是约翰·沃尔德马尔·扬森的雕像。</p><p class="ql-block">约翰·沃尔德马尔·扬森(Johann Voldemar Jannsen,1819年5月16日﹣1890年7月13日)是爱沙尼亚民族运动的核心人物。他为爱沙尼亚的早期新闻业奠定了基础。</p><p class="ql-block">他于1857年6月5日编辑了周报《佩尔诺邮报》的第一期,这标志着以爱沙尼亚语进行的连续新闻报道的开端。在帕尔努担任小学教师期间,他一直出版报纸直到1863年。扬森于1869年在塔尔图组织了第一次爱沙尼亚歌曲节,该活动是为了纪念爱沙尼亚文化而设立的。1879年他组织了第二次。通过创立歌曲节推动了当地的文化发展,为爱沙尼亚的文化传承做出了贡献。他还是一位多产的作家,为爱沙尼亚国歌写了歌词。</p><p class="ql-block">该雕像是由马蒂.卡明(雕塑家)创作的。</p> <p class="ql-block">约翰·沃尔德马尔·杨森手中拿着的写满文字的纸,我猜应该是爱沙尼亚国歌的歌词。</p> <p class="ql-block">和约翰·沃尔德马尔·杨森雕像合影。</p> <p class="ql-block">已是上午时分了,街上还鲜有行人,更是没有看见什么游客。</p> <p class="ql-block">抬头看见这座白色建筑红色的尖顶上,站立着一只风信鸡。张明领队介绍这是一个新教的教堂。</p> <p class="ql-block">帕尔努的骑士街是一条古老的街道,也是帕尔努文化和商业的重要象征。</p> <p class="ql-block">路边竖立着俄罗斯物理学家利赫曼的雕像。</p><p class="ql-block">利赫曼(全名乔治·威廉·利赫曼,1711年7月22日——1753年8月6日),俄国物理学家,拥有德国血统,1741年任圣彼得堡科学院院士。其研究领域涵盖电学与热学理论,曾验证牛顿冷却定律并提出质量加权温度计算公式。</p><p class="ql-block">利赫曼于1745年自制世界上首个验电器进行电学实验。1753年8月6日,利赫曼在研究雷电现象时遭雷击身亡。其研究为后续雷电研究奠定基础,尸体损伤特征显示雷电通过头部进入并经左脚导出。</p><p class="ql-block">他注重用科学实验的方法发现科学真理,验证研究的结论。他在得知富兰克林的风筝实验后也决心投入征服雷电的研究,他在自己家中建造一座“岗亭”,用其上的金属杆作“检雷器”,来测定云是否带电。他不放过每一次暴风雨,1753年7月26日,他在彼得堡科学院会议上听见一声巨雷后连忙赶回家去,因未检查接地设备是否有效,而献出了生命。他的牺牲提醒电学家人们不能再这样死去。</p> <p class="ql-block">利赫曼是最早探索雷电安全利用的专家。在他所处的18世纪50年代,雷电仍然像神一样神秘和威严,谁敢碰一碰,那就是“太岁头上动土”。然而,利赫曼和他的助手罗蒙诺索夫,却为雷电现象自觉观察了三年之久,他们响应了这种神秘信息的刺激和召唤,共同认为:打雷闪电就是天空放电――这种科学认识在当时可以称作是胆大包天的“犯神思想”。</p><p class="ql-block">利赫曼和罗蒙诺索夫在没有人理解和支持的情况下,开始了他们的“雷电利用计划”。首先,利赫曼在屋顶上树起一根长长的铁杆,下面捆着一根铁尺,目的是把天上的电引到屋里观察和研究。在一个雷鸣电闪、风雨交加的夜晚,利赫曼在屋里等着,罗蒙诺索夫则爬上了屋顶,两人共同期待着把电引到屋里。不料,伴着炸雷巨响的一道闪光,正在等待把雷电引入室内的利赫曼顿时倒地死去。这惊心动魄的一幕才刚演完,更让人吃惊不已的现象又接着发生了。那个罗蒙诺索夫,一人把利赫曼安葬了,谁知他刚刚给利赫曼念完悼词,又冒着生命危险,把长长的铁杆重新树立起来!人们阻止他,希望不要再发生类似的悲剧,可是没用。罗蒙诺索夫前赴后继,义无反顾。这两位雷电安全利用的先驱,虽然最终未能完成自己的夙愿,但是,却给当今的雷电专家奠定了雷电科学利用的基础。</p> <p class="ql-block">远看两栋房子一样,实则不同。</p> <p class="ql-block">继续往前,我们走进了刚刚看见的那个新教教堂。</p> <p class="ql-block">教堂里正在做礼拜。</p> <p class="ql-block">在管风琴的伴奏下,唱诗班正在唱着歌。听不懂他们唱的是什么,只是觉得和声很好听。</p> <p class="ql-block">虔诚的教徒们。</p> <p class="ql-block">这个钉在墙上的橱窗里摆的是酒,打开的两扇窗门写着吸引顾客的词语。</p> <p class="ql-block">骑士街(Ruutlitanav)是一条充满历史韵味与现代活力的街道。</p> <p class="ql-block">沿街分布着各种店铺、咖啡馆和餐厅,是游客品味、体验当地生活的好去处。</p> <p class="ql-block">小城里有多条林荫路。</p> <p class="ql-block">骑士街两侧多是17世纪到20世纪的古老建筑,保存完好,展现了欧洲北部贸易港口古镇的风情。这个被大自然宠爱的美丽小城,以历史建筑闻名。</p> <p class="ql-block">路过一个酒店,看这建筑也是有年头了。</p> <p class="ql-block">这是一个需要时间来品味的城市,只是时间不允许我们慢慢地体验这里人们惬意的生活。</p> <p class="ql-block">眼前的别墅,没有花里胡哨的装饰,看着极简舒适。</p> <p class="ql-block">跟着领队来到了帕尔努的一个公园。</p> <p class="ql-block">清新的空气中弥漫着青草的芳香。</p> <p class="ql-block">一座弯弯的小桥横跨两边,水上飘着散落的叶子。</p> <p class="ql-block">水中四溅的水花,大概想营造出一种别样的气氛。</p> <p class="ql-block">在小桥的上下和溪水旁,团友们都留下了纪念。</p> <p class="ql-block">团友们五颜六色的服装,给满是绿色的公园增添了色彩。</p> <p class="ql-block">公园里竖立着帕尔努的字母标志。</p> <p class="ql-block">与帕尔努标志牌的合影留念。</p> <p class="ql-block">这一边的林荫道幽静漫长。</p> <p class="ql-block">那一边的河流清澈缓缓。</p> <p class="ql-block">留住美景的方式就是与美景同在。</p> <p class="ql-block">公园里的❤标志。</p> <p class="ql-block">❤里的团友。</p> <p class="ql-block">❤前的团友。</p> <p class="ql-block">公园里有一座塔林门,孤零零的竖立在公园里的一角。</p> <p class="ql-block">看看我们这些团友们,不愧都是穿过军装当过兵的,这年纪了还身姿挺拔。</p> <p class="ql-block">门前有铜制的小城立体图。</p> <p class="ql-block">穿过塔林门,我们到了河边。</p> <p class="ql-block">帕尔努河缓缓流过城市。</p> <p class="ql-block">河中停靠着不少游艇。</p> <p class="ql-block">河的另一边是现代化的建筑。</p> <p class="ql-block">爱拍照的男士 </p> <p class="ql-block">又是一轮拍照高峰。</p> <p class="ql-block">街心的小小公园。</p> <p class="ql-block">小公园也有美好的回忆。</p> <p class="ql-block">团友们在街心的公园小憩。</p> <p class="ql-block">公园里的一角有几只可爱的小白象。</p> <p class="ql-block">一个妈妈带着孩子在公园的游乐设施上玩耍。</p> <p class="ql-block">靠近马路有个纪念雅各布森的纪念碑。</p><p class="ql-block">雅各布森是爱沙尼亚一名职业作家、政治和社会活动家,是几家出版社的主编,1939-1940年担任爱沙尼亚作家联盟主席。他的第一部小说《Vaeste-Patuste alev》取得了突破。随后是名为“Tuhkur hobune”(1928-1933)的四部小说系列,这些小说描绘了拉马工人的生活。雅各布森还写了几部戏剧。他的作品被广泛发表,他的文学作品获得了国家级的认可。雅各布森纪念碑于1973年完工,其作者建筑师Udo Ivask和雕塑家Jaak Soans在次年因这项工作获得了Kristjan Raud奖。</p> <p class="ql-block">不知不觉又到了吃饭的时间了,这是午餐的餐厅。</p> <p class="ql-block">午餐的蘑菇浓汤除了咸还是咸,这边的人主要用来蘸着面包吃的。甜点不仅看着好看也很好吃。</p> <p class="ql-block">午餐后我们离开了风景如画的帕尔努,乘车一路向东北驶去。</p> <p class="ql-block">下午16:35到达了爱沙尼亚北部最东边的维鲁。</p><p class="ql-block">爱沙尼亚的北部地区多森林和田园,还有河流、海洋、沼泽、湿地等丰富的天然资源,国土大部分被划为自然保护区。在历史上,看上这块美丽恬静地方的,除了曾经的前苏联,还有德国的贵族。十八世纪,他们在那里建立了许多广阔壮丽的庄园,萨伽迪庄园便是一个德国贵族的私人庄园。团友们还没进入庄园,在外边就开启了拍照模式。</p> <p class="ql-block">眼前这座粉色系古典建筑风格的庄园,镶嵌在葱郁的绿野之中,这就是萨迦迪庄园。</p> <p class="ql-block">萨伽迪是一处混合了爱沙尼亚人文历史和自然气息的文化庄园。</p> <p class="ql-block">如今它作为一个小型博物馆,展现在游客面前。一条路直达庄园的主殿,两面是对称的草坪。草坪上摆放了遮阳伞和休闲的桌椅。</p><p class="ql-block">相比之前去过的欧洲一些私人庄园,萨迦迪庄园不是很大,但是从布局、环境绿化等,都流露出匠心独运的设计感。</p> <p class="ql-block">庄园右侧的房子,现在是售卖纪念品的地方。</p> <p class="ql-block">走进去看了看,这里有很多用木头制作的工艺品、厨房用具、儿童玩具。</p> <p class="ql-block">无论是玩具还是用具,打磨的光滑,做工都很细致。</p> <p class="ql-block">这座历史悠久的庄园,远离都市的喧嚣,传承了百年经典。</p> <p class="ql-block">庄园的每一个角落都让人感受到历史的厚重与文化的底蕴。</p> <p class="ql-block">沉浸在这份宁静与田园之中的人。</p> <p class="ql-block">在这片绿色的庄园里,时间仿佛静止。</p> <p class="ql-block">庄园正面的景色。</p> <p class="ql-block">留住美好的瞬间。</p> <p class="ql-block">庄园的室内展示了萨伽迪公馆的历史文物部分:餐厅、会客厅、卧室等仍保留着19世纪的家具,古典的壁炉,漂亮的油画,让来自远方的我们,看到了那个年代贵族生活的片段。</p> <p class="ql-block">餐厅。</p> <p class="ql-block">通往二层的木制旋转楼梯。</p> <p class="ql-block">房间里的古典家具静静伫立,向参观者诉说往日的故事。</p> <p class="ql-block">会议室。</p> <p class="ql-block">映入眼帘的沙发、地毯、墙上精致的壁画等等,每一处细节都透露着贵族的气息与生活的舒适。</p> <p class="ql-block">墙上高高的地方有一圈鹿角装饰。</p> <p class="ql-block">又是一处旋转楼梯。</p> <p class="ql-block">会客厅里的家具不奢华但很实用。</p> <p class="ql-block">这一间布置成了现代会议室。</p> <p class="ql-block">二楼的一个大房间里,有一段厚厚的墙体。</p> <p class="ql-block">二楼主要陈列的是家具展品。</p> <p class="ql-block">墙上挂着一整张熊皮。</p> <p class="ql-block">服饰。</p> <p class="ql-block">木制家具。</p> <p class="ql-block">图片介绍。</p> <p class="ql-block">这个旋转木楼梯看着有点单薄。</p> <p class="ql-block">一个木旋转楼梯,让大家开心不已。</p> <p class="ql-block">最后一间展室,墙上的鹿头吸引眼球。</p> <p class="ql-block">庄园还有专门的台球厅,那个年代打台球,绝对是贵族的运动。</p> <p class="ql-block">参观完室内展厅,我们来到了后花园。后花园里绿树成荫,绿草如茵。两排修剪整齐的树柱,像卫兵一样守护着庄园。</p> <p class="ql-block">从庄园前边看这栋建筑似乎很普通,但是后边则令人眼前一亮。</p> <p class="ql-block">庄园处处都是景。</p> <p class="ql-block">后花园中的一个小湖,让整个庄园灵动了起来。微风掠过,湖面漾起层层波纹,像摇曳的绸缎。 </p> <p class="ql-block">湖水如镜,清晰地映出了岸边树木的倒影。</p> <p class="ql-block">垂到湖面的树枝树叶,与湖水亲切地交谈。</p> <p class="ql-block">不愿意错过的风景。</p> <p class="ql-block">庄园的每一个角落都散发着迷人的魅力,让人感受到历史的厚重与文化的底蕴。</p> <p class="ql-block">满目的翠绿让我们感受着庄园的静谧。</p> <p class="ql-block">沉思冥想。</p> <p class="ql-block">很庆幸每一次的旅行,我们的身份都从爷爷奶奶转换成了孩子。小时候荡秋千的情景再现了,虽然只是短暂的片刻。</p> <p class="ql-block">走出萨迦迪庄园,我们游览维鲁的一个小镇。</p> <p class="ql-block">东维鲁县是爱沙尼亚东北部的一个县,东接俄罗斯,南临楚德湖,北濒芬兰湾,面积为3364平方千米。根据2004年统计数据,该县人口为174,809人。</p> <p class="ql-block">我们来的这个小镇只有区区400多人。</p> <p class="ql-block">这个东西不知作何用处?</p> <p class="ql-block">地广人稀。</p> <p class="ql-block">小镇上各式各样、五颜六色的房子。</p> <p class="ql-block">走在小镇上的路上,看着这些房屋院落,就是未见人影。</p> <p class="ql-block">除了我们还是我们。</p> <p class="ql-block">小木屋作背景。</p> <p class="ql-block">家家都有院落,不时传出狗的叫声。</p> <p class="ql-block">画在地上的标识很直观,小孩子一定要在大人的带领下。</p> <p class="ql-block">拉赫马国家公园位于爱沙尼亚首都塔林以东70公里处,是前苏联建立的第一个国家公园。公园总面积725平方公里,包含250.9平方公里的海域,森林覆盖率超过70%,拥有海岸、湿地、河滩等多种地貌。其核心功能涵盖北部沿海景观保护、生态系统维护及文化遗产传承,分布着维鲁湿地、传统渔村、18世纪庄园等特色景观。作为欧洲规模最大的国家公园之一,该地全年开放徒步、观鸟等户外活动</p> <p class="ql-block">18:30离开了维鲁,没有时间游览拉赫马国家公园,只能乘车在拉赫马国家公园的森林里穿行。我们的最后一站是爱沙尼亚的首都塔林。</p> <p class="ql-block">塔林(爱沙尼亚首都)位于爱沙尼亚西北部,波罗的海芬兰湾南岸,地处里加湾和科普利湾之间,与芬兰湾对岸的赫尔辛基距离85公里。该城市是爱沙尼亚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历史上曾是连接中、东欧和南、北欧的交通枢纽。 ‌</p><p class="ql-block">塔林地处波罗的海沿岸,拥有丰富的海洋资源,其港口(塔林港)素有“欧洲的十字路口”之称,是北欧重要的航运中心。 ‌面积158.3平方公里,人口约44万。当地IT产业发达,有“波罗的海硅谷”之称。</p> <p class="ql-block">塔林作为爱沙尼亚首都、最大城市和经济、文化中心,是波罗的海沿岸重要的商港、工业中心和旅游胜地。塔林的起源可追溯到13世纪,从条顿骑士团的一个-骑士发现这个城堡的那一刻开始,而后这里发展成为汉斯同盟的主要中心。历史上,塔林曾被进攻、洗劫、毁灭和多次的掠夺。尽管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期,苏联空军对塔林进行密集的轰炸,使这些建筑遭受了火与战争的劫掠,但大部分中世纪老城区依然维持着原来的魅力。塔林历史中心最引以自豪的是展现其绚丽多彩的公共建筑,特别是教堂以及商店的室内结构。塔林的大教堂尽管经过了不断的改建,还是保留了其哥特式风格。</p><p class="ql-block">1997年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委员会批准作为文化遗产列入《世界遗产名录》。</p><p class="ql-block">塔林的起源可追溯到13世纪,当时的条顿骑士团的十字军骑士们在这里建造了一个城堡,后来,这里又发展成为汉萨同盟的主要中心。在后来的几个世纪,这里屡遭战火,但许多建筑还是较为完好地保留了下来,公共建筑(特别是教堂)之豪华以及商店内部装璜之考究充分展示了当时这里的繁荣和富裕。</p> <p class="ql-block">20:00我们进入塔林,先来到了位于塔林市中心的Hestia Hotel Barons酒店,这是一家开业于1912年、属于环保认证的酒店。</p><p class="ql-block">酒店位于塔林老城区,距离塔林港、爱沙尼亚国家音乐厅和音乐博物馆等景点不到5分钟车程,步行可达瑞典圣米迦勒教堂、少女塔、亚历山大涅夫斯基大教堂、托姆比亚城堡等热门景点。 ‌</p> <p class="ql-block">酒店内部的装潢说明了百年酒店的历史。</p> <p class="ql-block">李主任先和百年酒店合个影。</p> <p class="ql-block">酒店外面就是塔林老城。</p> <p class="ql-block">看看这有年代感的老式电梯,就是电影里那种手动开门的电梯,进了电梯先关里边的门,再关外面的门。</p> <p class="ql-block">已是晚上八点了,我们跟着张明领队在老城里走着,直奔中餐厅。</p> <p class="ql-block">天还是不愿意黑下来,似乎在等着我们去游览。</p> <p class="ql-block">塔林是欧洲北部唯一一座完整保留了中世纪风格的城市。这个命运多舛的城市,从 1219 年起,塔林几易其手: 先是丹麦统治,后被瑞典殖民,再被俄国侵吞,再后又被德国占领,二战结束后又成为苏联的一部分,直到 1991 年爱沙尼亚宣布独立,塔林才属于真正的自己。</p> <p class="ql-block">这里的每一栋古老建筑都是曾经辉煌的见证,行走在塔林老城,可以慢慢感受这座老城的独特魅力。</p> <p class="ql-block">塔林老城展示了多种建筑风格的完美融合,包括哥特、巴洛克、东欧洋葱头等,堪称建筑艺术的博物馆。这种多样性使塔林成为一座引人注目的欧洲古城。</p> <p class="ql-block">这座具有童话气质的中世纪老城,将给我们此次的旅行留下美好的回忆,画上圆满的句号。</p> <p class="ql-block">这栋建筑有点像上海的武康大楼,只是颜色不同。</p> <p class="ql-block">游览老城时抬头便可见到哥特式尖顶。</p> <p class="ql-block">穿过条条古老街道,会带给你中世纪那种神秘和浪漫的感觉。</p> <p class="ql-block">白墙红顶甚至彩色房屋,都是显而易见的北欧风格。</p> <p class="ql-block">来到餐厅已是晚上20:40了,大家丝毫没有怨言,尤其是看到中餐厅,这时大家才感到确实饿了。</p> <p class="ql-block">看着高高挂起的红灯笼,倍感亲切。</p> <p class="ql-block">晚饭后大家仍旧兴趣不减,都想着在最后一晚,慢慢游览这座古城。</p> <p class="ql-block">塔林老城分为上城和下城,上城聚集了爱沙尼亚的贵族和宗教阶层,而下城则是商人和手工业者的聚集地,商业气息浓厚。</p><p class="ql-block">饭后我们开始游览下城。</p> <p class="ql-block">夜幕慢慢地降临,广场上的露天酒吧、咖啡馆开始迎客了。</p> <p class="ql-block">广场上矗立着一座八面棱体的塔楼——市政大楼,其顶端屹立着老托马斯守护神的雕像,成为塔林城的象征。</p> <p class="ql-block">尖顶上是一个扶着旗持着剑的老托马斯守护神。</p> <p class="ql-block">街道上的咖啡馆也点灯开始营业了。</p> <p class="ql-block">路过了我们住的酒店,越发感到酒店的位置是真好,遗憾的是只住一晚。</p> <p class="ql-block">这里很多建筑的顶上都有各种各样的装饰,不像里加都是清一色的风信鸡。</p> <p class="ql-block">跟着张明领队,我们来到俄罗斯驻爱沙尼亚大使馆这条街道。</p> <p class="ql-block">大使馆门前挂着声讨、反对俄罗斯的漫画,还挂着乌克兰国旗。</p> <p class="ql-block">已经晚上九点多了,抓紧最后时间的我们还在街上逛。天完全没有黑下来的意思。</p> <p class="ql-block">时光荏苒,800多年的历史沉淀让塔林老城依旧保持着中世纪的风貌。</p> <p class="ql-block">这座始北欧唯一一座保留了中世纪风貌的城市,慢慢进入佳境。</p><p class="ql-block">图为市政厅广场。</p> <p class="ql-block">广场上的露天咖啡馆已经坐满了人。</p> <p class="ql-block">广场周边色彩缤纷的房屋与露天咖啡馆充满了烟火气。</p> <p class="ql-block">店前招揽生意的小帅哥。</p> <p class="ql-block">卖冰激凌的小商铺。</p> <p class="ql-block">街边的每一幢房子几乎都包涵着一个神秘古老的传说。</p> <p class="ql-block">墙上的铸铁铁艺造型不知道是什么用途?</p> <p class="ql-block">看见房顶上的是什么了吗?</p> <p class="ql-block">这栋不高的建筑,中间一圈都是人像。</p> <p class="ql-block">高耸入云的教堂尖塔。</p> <p class="ql-block">一家专门吃熊肉的餐厅。</p> <p class="ql-block">随拍街景。</p> <p class="ql-block">街景拾零。</p> <p class="ql-block">蜿蜒街巷中露出的教堂,是塔林中世纪教堂-圣尼古拉教堂。始建于13世纪,位于爱沙尼亚塔林老城Toompea山脚下的Harjumägi区域。该教堂供奉渔民和水手的主保圣人圣尼古拉,白色基座与黑色多层次塔顶构成其中世纪教堂的典型外观。</p> <p class="ql-block">商店早已关门,橱窗却还亮着灯。</p> <p class="ql-block">一座楼房的墙壁上雕刻着一座精致的浮雕像,张明领队介绍说是个音乐家,是爱沙尼亚音乐舞蹈学院的首任院长。</p> <p class="ql-block">圣尼古拉教堂的尖顶走到哪里都能看得到。</p> <p class="ql-block">在塔林老城有爱沙尼亚著名作家简·克罗斯(Jaan Kross, 1920年2月19日﹣2007年12月27日)的铜雕像。他出生于塔林,毕业于塔尔图大学法律系,曾在该校任教。他因参与爱沙尼亚民族主义活动,1944年被德国占领当局逮捕,1946年又被苏联当局逮捕并流放至西伯利亚的古拉格老改营,直到1954年获释返回爱沙尼亚。他的作品多聚焦历史事件,以小说的形式通过描写爱沙尼亚历史事件隐喻性苏联占领时期的抵抗,尤其是苏联统治时期的爱沙尼亚社会变迁。 ‌</p><p class="ql-block">2022年初他的纪念雕像落成。雕像面向作家居住的房子。</p> <p class="ql-block">远拍的红顶塔楼。</p> <p class="ql-block">一辆有年头的翻斗车!</p> <p class="ql-block">远处的亚历山大·涅夫斯基主教座堂,是爱沙尼亚首都塔林最具代表性的东正教教堂,建于1894至1900年俄罗斯帝国统治时期,展现了典型的俄罗斯复兴式建筑风格。教堂位于托姆比亚山丘顶部,被认为是塔林最大且最高的圆顶东正教堂。</p><p class="ql-block">图为教堂的后面。</p> <p class="ql-block">街上的每一个转角,都能与中世纪那古朴而典雅的风情不期而遇。</p> <p class="ql-block">老城墙上是铜制的街灯,令老城处处透出神秘的气氛。</p> <p class="ql-block">时光荏苒,老城墙的斑驳痕迹,墙上铜制的铁艺,都在娓娓道来塔林这座古城所历经的沧桑岁月与雪雨风霜。</p> <p class="ql-block">生了锈的铁门与老城墙的沧桑相得益彰,为这座古城增添了一抹独特的韵味。</p> <p class="ql-block">跟着张明领队,我们来到了爱沙尼亚共和国首都塔林的音乐厅。</p><p class="ql-block">爱沙尼亚音乐厅(Estonia kontserdisaal)是爱沙尼亚共和国首都塔林的音乐场所,隶属国家剧院。该建筑由建筑师Armas Lindgren与Olivia Mathilda Lönn设计,1913年9月7日正式启用。主厅基本容纳量为1778人,最大可扩展至1986人。</p> <p class="ql-block">音乐厅侧面。</p> <p class="ql-block">在音乐厅侧面的酒店前,张明领队正在给团友们介绍塔林。</p> <p class="ql-block">路口的铜雕像。</p> <p class="ql-block">哥俩好!</p> <p class="ql-block">转了一圈,转到了我们住的酒店旁的街道。</p> <p class="ql-block">已经是晚上22:20分了,意犹未尽的我们回到了酒店。</p> <p class="ql-block">酒店内的小小会客室,书柜里摆满了书籍,透着酒店的文化氛围。</p> <p class="ql-block">一天的时间里,我们游览了“夏都”帕尔努。</p> <p class="ql-block">参观了维鲁萨迦迪庄园和小镇。</p> <p class="ql-block">晚上来到首都塔林,游览了老城的下城区。</p> <p class="ql-block">今晚是我们这次旅行的最后一个晚上,塔林也是此行的最后一站。记录完今天的流水账,明天还要打卡塔林上城最经典的地方,就此搁笔。</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