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观德化白瓷展:在高温中触摸千年窑火的温度》</p><p class="ql-block">38度的上海,热浪裹挟着蝉鸣,中华艺术宫前却排起了蜿蜒的长队。半小时的等待,在踏入"德化白瓷展览"的瞬间变得值得——这场人气爆棚的展览,以精妙的叙事结构,将千年窑火淬炼的白瓷艺术,化作一场跨越时空的对话。</p><p class="ql-block">第一板块"盛世鼎新":传统与当代的共舞 </p><p class="ql-block">展厅中央,"世博和鼎"以恢弘的造型首先映入眼帘,鼎身流畅的曲线与温润的釉色,既承袭了德化白瓷"白如玉、明如镜"的传统精髓,又以现代设计语言赋予其庄重的时代感。旁边的"神话"系列,将传统宗教造像转化为极具张力的当代艺术表达,瓷塑人物衣袂飘飞的动态感,仿佛能听见窑火中胚体舒展的呼吸。最惊艳莫过于"极彩如愿佛",在保留德化瓷特有的象牙白质感基础上,通过釉彩的渐变晕染,让佛像面容呈现出晨曦般的柔和光辉——这正是展览"守正创新"主题的生动注脚:大师们以当代审美重构传统,让古老技艺焕发蓬勃生机。</p> <p class="ql-block">第二板块"历史钩沉":沉船里的文明密码 </p><p class="ql-block">当泰兴号沉船装置映入眼帘,展厅温度似乎骤降。环绕其间的历代德化陶瓷珍品,像被时光凝固的浪花。夏商时期的隹鸟陶片虽残缺,却能窥见先民对釉色最初的探索;宋代青白瓷的"泪痕"开片,记录着海上丝绸之路的辉煌;明代何朝宗款观音像衣纹的飘逸感,至今仍令观者屏息——这些沉睡海底数百年的瓷器,通过环形展陈被重新激活。特别当目光掠过泉州博物馆藏的清代外销瓷时,能清晰看见东西方审美碰撞的痕迹:欧洲洛可可风格的缠枝纹,与中国传统吉祥图案在瓷胎上和谐共生。这艘"沉船"不仅是历史的容器,更是德化白瓷作为"世界语言"的生动见证。</p><p class="ql-block">第三板块"未来可器":青春窑变的实验场 </p><p class="ql-block">步入青年陶艺家展区,空气里仿佛跃动着窑火的新芽。"可器"二字在此被赋予双重含义:既是实用器皿的创新,更是艺术观念的突破。有位90后艺术家的作品令我驻足良久——他将传统观音像解构成几何瓷片,通过磁吸装置让信众可自由组合,传统造像在互动中重生为新形态的公共艺术。另一组实验性作品用德化瓷模拟陨石纹理,在纯白釉色中嵌入金属氧化物,烧制出类似宇宙星云的渐变效果。这些作品虽未完全脱离白瓷本体语言,却以观念先行、材料实验的勇气,预示着德化陶瓷未来的无限可能。展厅角落里,几位年轻创作者正对着电脑修改3D打印泥模,传统手工艺与数字技术的碰撞,恰是"创造性转化"最鲜活的注解。</p><p class="ql-block">走出展厅时,夕阳正为艺术宫镀上金边。这场展览像一把精巧的钥匙,让我们得以窥见:德化白瓷从宋代窑火中诞生至今,始终在"传承"与"突破"的天平上寻找平衡。那些排队时挥洒的汗水,此刻都化作了对千年窑火的理解——所谓"盛世鼎新",不仅是大师们的担当,更是每一代陶艺人对传统的敬畏与创新的勇气。当年轻艺术家用实验性作品叩问未来时,我们仿佛听见,古老的窑炉正以新的温度,煨煮着下一个千年的传奇。</p> <p class="ql-block">《观“中国白·德化瓷”上海艺术大展前言与后语有感:触摸千年瓷韵,感悟瓷艺华章》</p><p class="ql-block">在参观“中国白·德化瓷”上海艺术大展时,前言与后语如同一把钥匙,为我们打开了德化白瓷这一璀璨艺术世界的大门,引领我们穿越时空,领略其深厚的历史底蕴、卓越的艺术成就与深远的文化价值。</p><p class="ql-block"> 一、传奇之作《世博和鼎》:技艺与精神的完美融合</p><p class="ql-block">前言中对上海世博会福建馆镇馆之宝《世博和鼎》的描述,让我们仿佛亲眼目睹了这一旷世杰作的诞生过程。“配方难、制坯难,成型难,刻划难,捏塑难,装窑难,更难的则是必须经两次1310度高温烧成”,这一连串的“难”,如同重重关卡,凸显了烧制技艺的旷世空前。每一道工序都凝聚着工匠们的心血与智慧,每一次挑战都是对传统技艺的极限突破。</p><p class="ql-block">当看到“鼎的形态雄浑壮观,鼎身中国吉祥纹饰和世界和平标志性符号相映成趣,北京奥运记忆与上海世博精神完美交融”时,我们能感受到这件作品不仅是艺术的结晶,更是时代精神的象征。它将中国传统文化与现代国际理念巧妙结合,展现出大国的文化自信与开放胸怀。而“鼎内集各国国花争相开放,繁花似锦,巧夺天工,如脂似玉,一派生机勃勃的和谐景象”,则寓意着世界各国的友好与和谐,传递出和平共生的美好愿景。</p><p class="ql-block">《世博和鼎》不仅是一件艺术珍品,更具有独特崇高的历史文物价值、艺术价值、研究价值。它被陶瓷界誉为“千年一宝,世界瓷王”,限量定制的袖珍版成为最令人瞩目的标志性世博收藏品,升值潜力无限。这充分体现了其在陶瓷史上的重要地位和独特魅力。</p><p class="ql-block"> 二、德化白瓷:千年传承与世界声誉</p><p class="ql-block">后语中关于德化白瓷的介绍,让我们对其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在中华民族传统的宇宙观中,“白”“空白”“无”乃“道”之所在,德化白瓷以凝脂如玉的“中国白”诠释了这一理念,开创出“素以为绚”的美学形态,契合了庄子的自然观、哲学观。这种对“白”的独特理解和运用,使德化白瓷在众多瓷器中脱颖而出,成为中国陶瓷文化的瑰宝。</p><p class="ql-block">德化白瓷的历史源远流长,自3700年前夏商时期开始青瓷烧造,至宋元时期白瓷渐成大势,成为海上丝绸之路交流的珍宝。法国人称之为“中国白”,日本学者誉其为“白瓷中的白眉”,数百年前就赢得了世界性的声誉。这不仅是对德化白瓷品质的高度认可,更是对其文化传播影响力的肯定。</p><p class="ql-block">在新时代,德化白瓷以与时俱进的姿态,塑形铸魂,开创出全新的发展格局。名窑如珠,大师林立,烧造与瓷雕技术自成一体,成为中国工艺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体系中最为卓拔一格的存在。这体现了德化白瓷在传承中创新,在创新中发展的活力与韧性。</p><p class="ql-block"> 三、展览宗旨:挖掘价值,探索未来</p><p class="ql-block">本次展览确立了明确的宗旨,旨在体系性地展示德化白瓷的历史传承与当代成就,让我们能够全面了解德化白瓷的发展脉络和辉煌成就。通过经典作品的展示,挖掘并呈现德化白瓷“凝天地素色,铸中华美魂”的精神内核,使我们感受到其深厚的文化内涵和精神力量。</p><p class="ql-block">以海上丝绸之路的史实为基础,深入研讨德化白瓷的跨文化价值及世界性意义,让我们认识到德化白瓷在文化交流与传播中的重要作用。在经典传承与当代创新双向奔赴的格局中,探索德化白瓷的当下意义,为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向。以文化创意产业为背景,深研德化白瓷的产业定位与市场前景,为德化白瓷的产业发展提供了有力的支持。</p><p class="ql-block">参观“中国白·德化瓷”上海艺术大展,通过前言与后语的解读,我们仿佛经历了一场穿越时空的旅行。从《世博和鼎》的传奇制作到德化白瓷的千年传承,从展览宗旨的明确到对未来的探索,我们深刻感受到了德化白瓷的魅力与价值。它不仅是艺术的瑰宝,更是文化的传承与创新的象征。让我们在欣赏这一精美艺术的同时,也期待德化白瓷在新时代绽放出更加绚烂的光彩。至今天还在展出,不要买票,排队有的长</p><p class="ql-block"><br></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