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2025年8月18日-22日,我们亲友团来到浙江省金华市浦江,入住好时光康养度假酒店,开始五天四夜的休闲度假生活。</p><p class="ql-block"> 8月19日上午,我们来到江南第一家游玩。</p> <p class="ql-block"> "江南第一家"指的是义门郑家,历经宋、元、明三朝,位于浦江县城东12公里的郑宅镇,核心区占地6600平方米。北宋初年郑氏家族就在浙江省浦江县郑宅镇立宅,元代因两次旌表为"孝义门"而将郑氏改称为郑义门。所谓的"义门"就是指崇尚孝义的大家族。古代家族成员因孝族亲义而聚合,同居共财,同羹合食,崇义重礼,被认为是传统社会的理想生活模式,也被统治者欣赏。</p><p class="ql-block"> 景区以郑氏家族十五世同居共食360余年的历史为核心,展现了独特的孝义文化和明清建筑风貌,现存九座明代牌坊、郑氏宗祠等古迹。</p> <p class="ql-block"> 江南第一家景区以丰富的古代家族文化和明清建筑组合为特色,"青山庭院古镇,小桥流水人家",是一组独具情味的古镇风镇风貌景点。是国家AAAA级景区,为国家文物保护单位,浙江省廉政建设教育基地,浙江省爱国主义教育基地。</p> <p class="ql-block"> 郑氏自南宋建炎年间(1127年)至明代中叶,十五代族人同居共食,鼎盛时达3000余人,以168条《郑氏规范》治家,出仕的173位官员无一人贪腐。</p> <p class="ql-block"> 明洪武十八年(1385年),郑濂作为族长赴南京面圣,朱元璋询问治家秘诀时,郑濂以"谨守祖宗成法"作答,并进献家族百余条规范。朱元璋赞其"孝义家声,代代不绝",亲题"江南第一家"匾额,并采纳其家规为明代典章蓝本。九座明代石牌坊象征"九世同居",以"孝义门"为中心,其数量之多、种类之全和含义之丰堪称全国之最。</p><p class="ql-block"> 景区内保存有郑氏宗祠、昌七公祠、建文井、老佛社、孝感泉、九世同居碑亭、东明书院、"十桥九闸"、玄麓元代摩崖石刻等古迹遗址二十余处,内容丰富,蔚成群观。</p> <p class="ql-block"> 入口从广场一侧开始,分别立有九块牌坊建筑群,这九座牌坊,这九座牌坊是国内最大的石牌坊群,暗合郑氏义门的九世同居。按照"江南第一家"九世同居主要事迹设计建造,每一座牌坊都根据郑氏家族的为人处世原则和族人的优秀事迹设计建造。一列牌坊的尽头,连接着郑宅的老村落。</p><p class="ql-block"> 第一座牌坊为"江南第一家",由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亲赐,在洪武十八年(1385年)亲赐"江南第一家"予以旌表。第二座牌坊叫"孝义门",郑宅原叫仁义里,后来因为郑氏家族的孝义家风被历朝所推崇,许多感人的孝义事迹边常被乡民传颂,又经常被朝廷表彰,就改成了孝义门,后来连村名也叫作孝义门。</p><p class="ql-block"> 第三座牌坊为"三朝旌表",这跟前面两座有一定的关联,因为郑氏义门从南宋开始不论风云如何变幻,不论是战争乱世还是太平盛世,他们总是始终如一,家族的日子还是过得有条不紊。不论谁当权,他们都按照自己的规则,治理好家族事务,处理好跟邻里关系。不管在什么条件下都起着忠节义孝的表率作用。所以在宋元明三朝都受到朝廷的旌表。</p><p class="ql-block"> 第四座牌坊叫"有序",因为郑氏义门把"有序则不乱,不乱则安"。郑氏义门数百年同居共食,没有序肯定要乱的。郑氏义祠堂专门设立了一个有序堂,制定了168条家规,天天用相关内容来教育子孙。所以使得郑氏义门有了一整套行之有效的家庭秩序,正是这些严格的秩序引领了郑氏义门一代一代走出了辉煌。</p><p class="ql-block"> 第五座牌坊为"恩德",第六座牌坊为"麟凤",第七座牌坊为"取义成仁",第八座牌坊为"礼部尚书",第九座牌坊为"九世同居"。令人称奇的是九座牌坊的建筑风格和建筑材料各不相同,有砖木混合结构的。自牌坊群落后,"江南第一家"的知名度和美誉度都大大提高,海内外游客纷纷慕名前来参观游览。</p> <p class="ql-block"> 景区建筑群沿白麟溪两岸分布,形成"九闸十桥"水系景观。</p> <p class="ql-block"> 十桥九闸为横跨白麟溪上的10座石桥,始建于明朝初年,几经修造,陆续建成,风格迥然,姿态各异。其中位于郑氏宗祠正门旁的崇义桥是座单孔石拱高桥,由单孔条石并列架砌,呈梯形状。</p> <p class="ql-block"> 天神阁是江南第一家(郑义门)内的重要建筑,始建于明洪武十八年(1385年),位于宗祠南门对面,是一座气势巍峨的二层楼阁,四面环水,两侧有小桥沟通。</p> <p class="ql-block"> 天神阁高22米,采用抬梁式结构和歇山式屋顶,内部设有木扶梯和回廊,整体设计独特。其四面环水,白麟溪从西北蜿蜒流过,形成独特的自然景观。</p> <p class="ql-block"> 一楼供奉关圣帝君、关平和周仓的神像,二楼则供奉天神天将(忠孝之神)。相传郑氏家族为感谢这些"天神天将"保护家族免遭朝廷缉捕,特建此阁以供奉。</p> <p class="ql-block"> 郑氏家族在元末曾接纳投奔的将领,为隐其身份,伪称其为"天神天将"。这些将领常驻京城探听朝中动静,帮助郑家化解危机,为感恩其护佑,郑氏于每年四月初十举行三献礼祭祀。</p> <p class="ql-block"> 郑氏家祠,因有电视拍摄任务而关闭。从百度搜索后知道郑氏家祠相关信息,它始建于元初,结构宏敞,风格古朴。宗祠内高悬众多历代名人题匾和联语,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和文物价值。前厅及拜厅天井内有尊为明初文臣之首宋濂手植的古柏,枝干虬劲,上薄云天。</p> <p class="ql-block"> 九世同居碑亭坐落在白麟溪南岸,建于元末,清乾隆二十三年(1758年)重建。</p> <p class="ql-block"> 昌七公祠,又名郑铉公祠在白麟溪南岸,坐南朝北,与"九世同居碑亭"相邻,原名同心堂,又称小柯堂,为郑氏同居时男人会朋之所。全祠三进九楹间,祠宇弘敞,石柱擎梁,镂刻精致典雅。此祠原建筑毁于大火,重建于清末。</p> <p class="ql-block"> 孝感泉在郑氏宗祠东面约百多米。"孝感泉"井呈方形,井上有一亭,亭后立有石碑一座,"孝感泉"三字为明蜀献王朱椿所书。</p> <p class="ql-block"> 义门同居19世孙郑舉,取妻张氏。妻怀娠五月,郑舉病亡,张氏欲从死,公婆慰媳曰:"遗子能生,荣于死矣"。张氏涕泣受命,然生子未几,夭亡。公婆也相继亡故,叔弟年幼,终不再嫁,尽心养育幼弟、侄儿,三十年如一日。乾隆乙未(1775)题旌建"节孝坊"于白麟南。1966年被毁,现仅存建筑构件。</p> <p class="ql-block"> 郑氏传世家训《郑氏规范》中治家、教子、修身、处世的家规族训,郑家人都要遵守。从南宋到元代,郑氏一家有百多人为官,在明代共有47人为官,官位最高的是礼部尚书,在这么多人之中,没有一个因贪污被罢官,明代的法律中引入了不少《郑氏规范》的内容。</p> <p class="ql-block"> 江南第一家廉政文化教育基地,位于浦江县郑宅镇义门东路,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以明清建筑风格为主,内部设有廉政文化展馆、郑氏宗祠、昌三公祠等展厅。</p> <p class="ql-block"> 该基地以《郑氏规范》为核心,融合廉政文化与家风教育,并获评"浙江省廉政文化教育基地"、"浙江省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等称号。</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