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熊克成美篇号96703295</p> 毛泽东在井冈山旧居 <p class="ql-block"> 秋临夏尾,南昌依然骄阳似火,为避酷热,我们再次踏上了井冈山的土地。此时的井冈,正值夏秋之交,山峦叠翠间已泛起淡淡秋意,仿佛一位饱经沧桑的老者,在云雾缭绕中诉说着往昔的峥嵘岁月!</p> <p class="ql-block"> 井冈山,位于湘赣边界罗霄山脉中段,20世纪20年代以前名不见经传。1927年10月,毛泽东引兵井冈,建立第一个农村革命根据地,点燃了中国革命的星星之火,开辟了“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井冈山道路,从此,井冈山名扬天下。</p><p class="ql-block"> 1965年5月,毛泽东在重上井冈山时说:“日子好过了,艰苦奋斗的精神不要丢了,井冈山的革命精神不要丢了。”此次旅行线路就以毛泽东的旧居为主。</p> <p class="ql-block"> 风劲角弓鸣,红军猎井冈。在井冈山的茅坪村谢氏慎公祠后面,有一栋赭黄色的两层小楼房,房子的楼上有一个八角形的天窗,当地群众都习惯地称它为“八角楼”。“天上的北斗星最明亮,茅坪河的水啊闪银光。井冈山的人哎,抬头望哎,八角楼的灯光,照四方。我们的毛委员,在灯下写文章……”这首歌深情再现了当年毛泽东的工作情形。 </p><p class="ql-block"> 1927年10月至1929年2月,毛泽东经常在八角楼居住办公。红军的生活非常艰苦,毛泽东晚上办公经常到深夜。根据地的用油十分紧张,按规定毛泽东晚上办公可以点三根灯芯,为了节省用油,他却只点一根灯芯。就是在这样艰苦的条件下,毛泽东苦苦思索中国革命的未来,把马克思主义普遍真理与中国革命实际相结合,奋笔疾书写下了一系列光辉著作。</p> <p class="ql-block"> 警卫员的住房,一个叫龙开富,建国后开国少将;另一个叫黄达,建国后担任过辽宁省副省长。</p> <p class="ql-block"> 到了茅坪,就一定要去象山庵。此时象山庵暑气像被秋风悄悄收走了大半,晨露沾湿了石阶,阳光穿过云层时也多了几分柔和。沿着茅坪的田埂往东山坳走去,远远就望见象山庵的飞檐翘角隐在苍翠的古柏间,这处始建于清代的庵堂,在秋风里透着几分古朴,更藏着一段与革命岁月交织的往事。</p> <p class="ql-block"> 在八角楼,贺子珍担任机要秘书 ,负责收集报纸、整理文件 、抄写材料,经常和前委书记毛泽东一起 ,他俩在工作中产生了深厚的感情 ,两人由相识相知到相恋相爱,由袁文才作媒,在象山庵举办了婚礼……</p> <p class="ql-block"> 茅坪广场的 “毛泽东与贺子珍”雕像,于2013年12月8日正式揭幕。雕像高3米,边上环绕朱德、陈毅等革命家的浮雕墙,由毛泽东与贺子珍同志的外孙女婿、泰康人寿保险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陈东升先生捐赠建设。</p> <p class="ql-block">上图为烈士袁文才雕像</p> <p class="ql-block"> 次日清晨,我们驱车前往大井。沿途的山峦被云雾笼罩,宛如仙境。抵达大井时,阳光穿透云层,洒在毛泽东旧居的青石板上。旧居前的“读书石”依然静默,仿佛在等待那位指点江山的伟人归来。据当地老人讲述,当年毛泽东常在此读书批阅,即便在敌人的“围剿”中,仍保持着对革命前途的深刻思考 。</p> <p class="ql-block"> 旧居后的两株古树——一株楠木,一株红豆杉,枝繁叶茂,生机勃勃。谁能想到,这两株古树曾在战火中枯萎,却在革命胜利后奇迹般复活,成为井冈山精神生生不息的象征 。站在残墙前,抚摸着布满弹孔的墙壁,我仿佛听见了当年的枪炮声、呐喊声,感受到了红军战士们宁死不屈的钢铁意志。</p> <p class="ql-block"> 如今所见的大井毛泽东旧居,是1961年在原址上按照原貌重修的,仅存的半堵残墙被镶砌在新墙之中。</p> <p class="ql-block"> 离开大井时,我驻足回望。远处的梯田里,金黄的稻穗随风摇曳,与翠绿的竹林、黛色的山峦构成了一幅绚丽的田园画卷。这如画的美景,正是无数革命先烈用鲜血和生命换来的。</p> <p class="ql-block"> 茨坪一一这座镶嵌在井冈山中的明珠,在夏秋之交焕发出别样的生机。挹翠湖畔,霓虹初上,革命博物馆的灯光与湖光山色交相辉映,宛如一幅流动的画卷。茨坪毛泽东同志旧居坐落在井冈山市中心——茨坪东山脚下,1927年10月下旬,毛泽东同志率领秋收起义部队抵达井冈山茨坪后,房东李利昌便腾出此屋的一半给秋收起义部队居住。沿着红军北路漫步,两侧的水杉树高耸入云,树皮斑驳的纹路记录着岁月的沧桑。这些挺拔的“卫兵”,见证了毛泽东1965年重上井冈山时的感慨:“这里和当年太不一样了!” </p><p class="ql-block"> 茨坪的夜晚是凉爽的,山风裹挟着草木的清香扑面而来。在一家古朴的餐馆里,我品尝了井冈山的特色美食:红米饭、南瓜汤,还有用山泉水烹制的竹笋。这些简单的食物,曾是红军战士的主要食粮,如今却承载着厚重的历史记忆。</p> <p class="ql-block"> 井冈山的秋,是红色的秋,是希望的秋。在这里,历史与自然交融,信仰与山水共鸣。中国共产党和毛泽东同志以中流砥柱之姿,引领全民族抗战与解放战争的洪流,铸就了中华民族走向复兴的不朽传奇!愿这跨越时空的井冈山精神,如同那永不熄灭的八角楼灯光,永远照亮我们前行的道路。</p> <p class="ql-block"> 八角楼的灯光</p><p class="ql-block"> 熊克成</p><p class="ql-block"> 秋临夏尾井冈游,</p><p class="ql-block"> 八角楼前岁月浮。</p><p class="ql-block"> 大井竹曳清风里,</p><p class="ql-block"> 几曲音随挹翠湖。</p><p class="ql-block"> 灯映霜毫思破壁,</p><p class="ql-block"> 星垂赤县忆同舟。</p><p class="ql-block"> 南山不叹秋光老,</p><p class="ql-block"> 自有丹枫接斗牛。</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