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山东省中医院五楼,“针灸科第八诊室” 的门牌虽不惹眼,却像一块被无数双手摩挲过的暖玉,沉甸甸载着千百患者的希望。这里的核心人物是年近六旬的针灸科主任医师、研究生导师张彤 —— 熟悉她的人都称她 “女中豪杰”:走路带风,脚步声里裹着不拖沓的利落;说话快人快语,每一句都精准落在患者最关切的地方。她总把头发梳得一丝不苟,黑发间若隐若现的些许银丝,不是岁月的痕迹,更像她与病痛较量半生的勋章;金边眼镜后的双眼,始终沉静如深潭、专注似烛火,仿佛既能穿透皮肉看清经脉淤堵的根源,也能读懂患者藏在沉默里的焦虑、藏在叹息中的无助。</p><p class="ql-block"> 八诊室的清晨,总比医院的作息表醒得更早。早上六点多,走廊就已排起蜿蜒的长队,挤满了带着病痛的人:有被家人小心翼翼搀扶着、每走一步都要停顿的中风患者,枯瘦的手紧紧抓着亲人的胳膊,眼里藏着对 “重新站稳” 的渴望;有一手捂着僵硬的肩颈、眉头拧成 “川” 字的办公室白领,久坐的疲惫让他们连转动脖子都带着刺痛;有绑着护膝、忍着运动损伤的运动员,年轻的脸上满是对 “重返赛场” 的急切;有嗓子沙哑到几乎发不出声的教师,手里攥着润喉糖,却知道唯有这里的针能让声带重新清亮;还有被轮椅推着的人,眼神里藏着不放弃的光;被家长紧紧抱在怀里的孩童,咿呀学语间还带着病痛的哭闹 —— 他们带着截然不同的故事,却怀着同一份沉甸甸的信任,等待着那位能以细如发丝的银针,解开他们身体苦楚的医者。为了不辜负这份信任,为了让痛苦少延续一刻,张彤不到七点就会推开诊室的门,提前拉开一天诊疗的序幕。</p><p class="ql-block"> 诊室里,除了医患间轻声的问询、银针轻落的微响,还常有一群年轻的身影 —— 张彤的研究生们。他们安静地跟在导师身后,目光像被磁石吸引,紧紧锁定那一根根在穴位间穿梭的银针,连呼吸都放得极轻,生怕错过 “指下求感” 的细微变化。偶尔,张彤会停下手中的动作,侧过身对学生们讲解,声音清晰又笃定:“这个穴位,不是死记硬背书本上的‘几寸几分’就行,关键要‘指下求感’。得气的时候,患者会有酸胀沉的感觉,那种真实的反馈,就像鱼吞钩一样,一点都假不了。” 学生们屏息凝神,手里的笔记本飞快记录,更把每一个字、每一个手法细节深深刻进心里。她对学生要求极严,却从不用厉声斥责,反而常常用问题引导他们跳出 “照搬技法” 的局限:“为什么这个患者要用补法而非泻法?是体质虚还是邪气盛?为什么要先扎远端穴位,而非直接扎在疼痛的患处?这里面藏着‘通经脉、调气血’的逻辑。” 在一次次温和却深刻的追问里,学生们学到的不只是针灸的 “术”,更领悟了医者的 “道”—— 要治好病,更要读懂人。</p><p class="ql-block"> 作为曾受她医治十年的患者,我早已把她当成驱散病痛的 “定心丸”。有一次,终于鼓起勇气问:“每天面对这么多被病痛折磨的人,您难道不会觉得疲惫吗?” 她闻言轻轻扶了扶眼镜,镜片后的目光忽然变得格外深邃,像是映着十年、二十年里无数个相似的清晨与黄昏:“每个人走进诊室时,心里都装着沉甸甸的痛苦。我若能帮他们减轻一分,就算做了一件有意义的事。你看针灸,表面是通经脉、调气血,可更重要的是‘调神’—— 得先让患者放下心里的焦虑,真正松下来,身体里的自愈力才能被唤醒,针和艾的力量才能真正发挥作用。”</p><p class="ql-block"> 正午十二点早过了,医院的走廊渐渐安静下来,八诊室的灯却依旧亮着。直到最后一位患者舒展眉头、握着她的手连说 “谢谢”,张彤才终于能拖着疲惫的身体坐下,拿起早已凉透的午饭。这样的日子,她过了几十年。八诊室迎来送往的患者,早已数不清具体数字:少时每天几十人,忙时上百人;不少外地患者更是揣着 “找张彤主任” 的念头,千里迢迢赶来。有人好奇 “一个诊室怎么容得下这么多人”,其实医院早已为这份 “医者仁心” 开了绿灯 —— 为了满足患者的需求,八诊室的空间被最大限度拓展,最大限度满足患者需求,如今,“八诊室” 几乎成了张彤的代名词,提到它,人们想到的不是一间屋子,而是那个能 “一针解痛” 的医者。</p><p class="ql-block"> 张彤的医术,藏在 “娴熟” 里,更藏在 “用心” 里。她的记忆仿佛带着 “病痛滤镜”:无论是男女老少,哪怕是隔了几年没来的老病号,她一眼就能认出,张口就能说出对方当年的病症、扎过的穴位,再精准找到如今的病灶,施针时不偏不倚。也正因如此,无数患者 “痛苦进来,高兴而去”;八诊室里收到的锦旗,一面叠着一面,早已能绕诊室围上好几个圈 —— 那些红绸上的字,“妙手回春”“医者仁心”,不是客套的赞誉,是无数个被治愈的日子里,最真挚的感谢。</p><p class="ql-block"> 千百年来,银针的尖、艾绒的暖,始终在人间疗愈着病痛;而在张彤这里,多少人的痛苦,在她的 “针” 情里渐渐消融;多少心头的阴霾,在她的 “艾” 意中慢慢散开。这小小的八诊室里,藏着比针更利、比艾更暖的东西 —— 那是张彤主任一颗专注而慈悲的心。肉身会生病、会衰老、会消逝,可这份藏在银针里的真情、裹在艾烟中的爱意,却会随着每个日出日落的诊疗,静静流传下去,温暖着一代又一代在病痛中寻觅希望的人。</p><p class="ql-block"><br></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