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b>四、阿禾公路(禾木村)</b></p> <p class="ql-block">7月17日,《夏游西域》行程第五天。清晨7时40分,我们从北屯市出发,于9时整抵达阿勒泰市——这颗镶嵌于阿尔泰山南麓的边境明珠,以其绵延1197公里的国境线,成为新疆重要的开放门户。这座曾以“承化寺”为名的城市,如今已蜕变为中蒙俄经济走廊的关键节点,在丝绸之路的版图上/闪耀着独特光芒。</p> <p class="ql-block">阿勒泰(阿尔泰语“金山”),北疆“水塔”,坐拥额尔齐斯河等三大水系,森林覆盖率22.65%,PM2.5仅7微克/立方米,蝉联“中国天然氧吧”。这里既是“人类滑雪起源地”核心区,也是“中国雪都”,2024年旅游收入激增32%。喀纳斯湖、桦林公园等景观蜚声中外。</p> <p class="ql-block">此时,我们放慢车速,摇下车窗,享受着草木芬芳与天然氧吧滋养。阿禾景观公路如一条蜿蜒的丝带,在这片208公里的生态画廊中徐徐展开——它不仅是阿勒泰“千里画廊”的黄金段落,更是一封写给自然的情书。</p> <p class="ql-block">这条公路堪称造物主的调色盘:小东沟的碧溪、乌希里克湿地的候鸟、野卡峡的雪岭云杉、通巴林海的松涛、天鹅湖畔的倒影、托勒海特草原的牧歌……每一帧皆是动态的油画。</p> <p class="ql-block">更令人屏息的是,景观的层次竟如此奢侈:雪山触手可及,松林如浪翻涌,野花在脚边织成地毯,溪流叮咚伴行,而偶有牛羊踱过路面,仿佛它们才是这里的主人。</p> <p class="ql-block">据当地养护员说,阿禾公路的四季自带滤镜:春雪消融时,瀑布在崖间练声;盛夏的草甸上,蒲公英举着太阳奔跑;秋风吹过,原始森林便点燃金红的火焰;待到深冬,连风都冻成了水晶般的音符。</p> <p class="ql-block">这条2024年才试运营的公路,至今仍保留着秘境般的纯粹。它像被时光遗忘的琴弦,直到2025年仲夏,才首次向世人奏响完整的乐章。当车轮碾过新铺的沥青,后视镜里渐渐远去的,是比传说更真实的梦境。</p> <p class="ql-block">为保证道路畅通,车辆安全运行,游客能尽亨美景。从阿勒泰市到禾木村,每隔5~10公里建一个观景台,依次建起:“翠微、鸿福桥、乌希里克、克兰、沧溟、扶摇、云上、纤凝、切肯达拉、灵泽、蒙口、疏影、听溪、通巴、树海、撷芳、181吊桥、浣碧、洛苏、揽翠、丹洛、涵佑、晴空、夕熏、石人、托勒海特、雾海、望禾、寒苏、碧落、探幽”31个观景台。</p> <p class="ql-block">这些观景台的名字化作可触摸的诗行,让208公里的山路蜿蜒成流动的文化长卷。如:翠微——取自王维“山路元无雨,空翠湿人衣”的苍茫青碧;云上——呼应李白“霓为衣兮风为马,云之君兮纷纷而来下”的仙逸之姿;撷芳——暗合晏殊“巧笑东邻女伴,采桑径里逢迎”的雅致闲情。每个名字都是一把钥匙,解锁着中华诗词宝库里的千年文脉。</p> <p class="ql-block">我们走走停停,转转看看,每到一处观景台,总要驻足凝望,极目远眺:白桦林间,野营的游客正收拾行囊,准备踏上归途;远处,雪白的蒙古包上空炊烟袅袅,为草原增添了几许烟火气;白云的影子轻轻掠过山峦,宛如自然的画笔在天地间随意挥洒;巍峨的雪山在阳光下闪烁着耀眼的光芒,令人不禁眯起双眼;草原上,牛马悠闲地漫步,时而摇头摆尾,享受着自由的时光。</p> <p class="ql-block">正当我们沉浸在这如画的风景中时,一群奇特的大尾羊闯入视线——它们头中等大小,鼻梁微微隆起,耳朵大而垂坠,腿脚修长有力,臀部肌肉饱满,一身棕红色的毛色在阳光下格外醒目。这些羊儿不慌不忙地游走在路上,仿佛也在欣赏属于自己的家园。</p> <p class="ql-block">不远处,一位留着八字胡的维吾尔族大爷正热情地招揽顾客,而身着坎肩的小伙子则熟练地翻转着烤肉串,油脂在炭火上滋滋作响,香气四溢。他们用欢快的叫卖声,为这片纯净的土地注入了鲜活的生命力。</p> <p class="ql-block">这里是大自然馈赠给人类的“处女地”,一切都美得让人心醉,仿佛时光在此刻停滞,只剩下最纯粹的美好。</p> <p class="ql-block">16:00,我们乘坐商务车来到禾木村游客中心,抬头观望眼前是一幢崭新的建筑。据禾木景区游客中心及停车场建设项目介绍:该项目2024年5月招标,6月开工,总投资1.92亿元,占地228亩,总建筑面积8526平方米,建设停车场14.3万平方米,提供2931个车位。</p> <p class="ql-block">截至2025年5月,完成工程量95%,投资1.5265亿元。建设期就业300人,运营期年税收1450万元,新增岗位60-80人。项目将缓解停车压力,提升景区竞争力,推动生态旅游及区域发展。</p> <p class="ql-block">禾木村位于新疆布尔津县喀纳斯景区内,是蒙古族图瓦人聚居地,以其原生态的自然景观,和独特的民族文化闻名。</p> <p class="ql-block">其核心景点有:“图瓦人部落”、“禾木河与白桦林”、以及“禾木桥”等。</p> <p class="ql-block">禾木村保留了中国最完整、历史最悠久的图瓦人部落,木屋错落分布于山间谷地,炊烟袅袅,展现出古朴宁静的民族生活场景。</p> <p class="ql-block">禾木河自东北向西南蜿蜒流过,河水清澈呈浅蓝色;河岸两侧的白桦林与草原交织,构成五彩斑斓的自然画卷。</p> <p class="ql-block">作为标志性建筑之一,禾木桥连接村庄与周边区域,是拍摄日出、晨雾和木屋风光的绝佳取景地。</p> <p class="ql-block">停车场位于游客中心南侧,密密麻麻停泊着数百辆私家车,我们的车被挤到东南方一个角落。下车后沿着步道走向游客中心,刚踏入服务大厅,立刻被人潮淹没——摩肩接踵的人群中挂着各色背包,拖着行李箱,扶老携幼,天南海北的方言交织成一片喧闹。</p> <p class="ql-block">我和二亮借缝隙往里挪动,最终挤到咨询台前。工作人员明确告知:私家车严禁驶入,只能乘坐观光车。这让我们陷入两难:拖着大件行李转乘极为不便,更何况若临时找不到住宿,在这人生地不熟的地方着实棘手。经同学共同商议,当机立断决定改道前往贾登峪。</p> <p class="ql-block">贾登峪地处阿尔泰山脉主脉与曼迪万沙刚沙拉支脉之间,平均海拔1600米,距喀纳斯湖约35公里,是通往喀纳斯湖和禾木村的必经之地。</p> <p class="ql-block">此地以高山森林、草原峡谷为主,雪峰、奇石、白桦林交织成廊,四季景色各异——春有野花,夏绿草如海,秋彩林斑斓,冬银装素裹。</p> <p class="ql-block">从禾木村到贾登峪,车程约1.5小时,经S232公路直达贾登峪。</p> <p class="ql-block">贾登峪看似普通的地名,却蕴藏着一个美丽的传说。传说中,贾登是这片山林里最神秘的猎人,他的脚步轻得连雪都压不出一丝声响,箭矢射出的瞬间,风声便成了它的掩护。</p> <p class="ql-block">他住在最高的雪松林里,却从不独占猎物。每个夜幕降临,他踏着月光下山,将野兔、盘羊甚至雪鸡,轻轻放在最贫苦的牧人门前。孩子们曾在梦里听过鹿角轻叩门板的声音,可第二天清晨,只有新鲜的兽皮安静地躺在雪地上。他像一阵风,来过,却不留痕迹。</p> <p class="ql-block">这样的日子持续了五十载。直到某个寒冬的清晨,毡房前再未出现猎物的踪影。牧民们沿着雪地上的足迹寻遍群山,最终在一处冰封的岩洞里找到了他——他倚着石壁,白发垂落如雪,身旁的猎弓还紧绷着,仿佛下一秒就要追猎远方的疾风。</p> <p class="ql-block">他们用最柔软的驼绒裹起他的遗体,将他安葬在一片开满白桦花的山谷。从此每年初雪降临,牧民都会带着新砍的松木来修缮他的木屋。有人说,深夜路过时,还能听见弓弦微颤的声响,就像他仍在守望这片山野。</p> <p class="ql-block">而“贾登峪”这个名字,不再是简单的住所,而是一段关于雪、月光与无人知晓的温柔的传说。</p> <p class="ql-block">18:10,我们抵达贾登峪小镇,沿着主街缓行。路旁一位哈萨克族中年妇女引起我们的注意——她中等身材,圆脸布满风霜的痕迹,大眼睛深邃如潭,高鼻梁下是微厚的嘴唇。头戴蓝花纱巾,身着浅蓝长袍,粉色腰带勾勒出腰身,胸前丰满的轮廓依稀可见。她笑容朴实,却径直拦下我们的车,热情邀请去她家的毡房民俗村。</p> <p class="ql-block">近百座白色毡包错落有致地散布在草地上,远望如云朵坠入人间。</p> <p class="ql-block">每个毡包都有编号,这里的民宿都冠以“山庄”之名,如草原山庄、好聚山庄、天下客山庄,我们入住的是好再来山庄。山庄内有三座毡包:两座供游客居住,一座作为厨房自用。我们入住的大毡包价格700元,室内一盘通炕上整齐摆放着十三套被褥,恰好能容纳连司机在内的十三人同住。</p> <p class="ql-block">我们的晚饭就安排“好再来” 山庄,老板亲自为我们炖羊肉,主食是羊肉汤面皮。精炖羊肉未加任何辅料,或许因辅料成本高于肉类。这顿饭总计开支539元,因为一天没有很好的美餐,大家便风卷残云般一扫而空。</p> <p class="ql-block">民宿村北侧,约两公里处是贾登峪游客中心,附近设有大巴扎(维吾尔语,意为“集市”或“农贸市场”) 。这里是小镇最繁华的地带,大巴扎的概念源自新疆商贸传统,与古丝绸之路的贸易活动密切相关 。它融合了特色建筑、民俗文化、美食及非遗展示,被誉为“新疆之窗” 。</p> <p class="ql-block">闲逛后返回蒙古包住宿。男女混居一室的情况现今已罕见,我们按年长者夫妻为中轴线排列,男女分居两侧,形似“凤凰双展翅”。这种独特的住宿布局,让这群年近七旬的老人仿佛穿越时空,唤起了对往昔岁月的集体追忆。</p> <p class="ql-block">撰稿人:任建忠</p><p class="ql-block">制 作:任建忠</p><p class="ql-block">摄 影:乔谏呈或来自网络</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