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秦始皇到汉武帝》第一集上(3)

采芹人

<p class="ql-block">央视纪录片解说词</p><p class="ql-block">诵读 采芹人</p> <p class="ql-block">  公元前350年,昔日西周王朝的都城故地一代,历经七百年后,又迎来一次规模浩大的营造,一座新的城市在这里拔地而起。</p><p class="ql-block">因为位于九嵕(zōng)山之南,渭水之北,山水俱阳,秦人为这座城市取名为咸阳。新城的建造者正是大良造商鞅,此时的他来到秦国已有十年之久。在这十年里,商鞅通过一系列变革,将秦国百姓纳入国家运行的轨道之中。他将整个秦国变成了只为战争服务的巨大机器,耕与战成为这台机器运行中最重要的组成部分,民众则成为维护运转的每一个零件。</p><p class="ql-block"> 但是这一切在商鞅的眼中还远远不够,之前的变革仅仅解决民生的问题,并没有达到彻底革新的目的。民力没有彻底释放,国家的意志还没有有效地统一,更没有称雄于天下的资本。秦国要想真正强大,还需要一次颠覆性的变革。 </p><p class="ql-block">公元前350年,商鞅宣布迁都咸阳。这是秦国变法革新者建造的城市,高台基建筑方式让整个城市显得层峦巍峨,宛若空中之城,充满了横空出世的气魄,昭示出秦国的霸气和野心。</p><p class="ql-block"> 在这座新的王城里,商鞅的改革政令张贴于巨型的阙楼之上。它向天下宣告着,秦国开始进行最彻底的变法。</p><p class="ql-block"> 这是一次封建时代的土地改革。在商鞅的法令下,只要在秦国的疆域上,每个人都能得到一块自己耕作的土地,并受到国家最大限度的保护,每个人都是为国家和自己而努力生活。</p><p class="ql-block"> 商鞅的土地改革不仅针对秦人,也为天下无地的百姓打开了希望的大门。</p><p class="ql-block"> 公元前349年,一道诏书从咸阳出发,四海传播。凡是各诸侯国来归附的人,立刻免除他们三代的徭役赋税;秦国四界之内,岭坡、土山、沼泽,十年不收任何赋税。</p><p class="ql-block"> 史书上没有记载听到这个消息的黎民百姓做出了怎样的感叹,但是我们可以想象,无数拖家带口的人们带着憧憬来到秦国。他们在这里找到了希望,更与这个国家的命运紧紧相连。</p><p class="ql-block">根据《商君书》的记载,我们可以得知,当时有上百万人来到秦国,这让秦国的实力陡然大增。然而新的问题开始出现,如此庞大的人口,国家怎么才能进行行之有效的管理?</p><p class="ql-block"> 在商鞅的眼中,秦国应该成为一台完美的战争机器。但是如果没有统一的大脑,这台机器是无法合理运作,甚至会走向崩溃。</p><p class="ql-block"> 商鞅非常清醒地意识到,这些新归附的百姓是秦国未来发展的基础。如果不进行合理的管理,这些百姓不仅无法为国家担起责任,反而会给整个国家造成巨大的动荡。</p><p class="ql-block"> 这个青铜所制的器皿,公元前344年商鞅变法时所造标准量器,铭文中隐藏着商鞅对于秦国百姓统治的理念方针,那就是标准化、制度化,一切要高度的统一。</p><p class="ql-block"> 公元前348年,一个个大小乡邑的秦国人被一个新名词定义为同乡,这就是县制。这一年,秦国全境共建县三十一个,县令均由秦王派任,直属朝廷。</p><p class="ql-block"> 县制的普遍推行是为了把全国政权、兵权集中到中央,以便于巩固统治、发展小农经济。</p><p class="ql-block"> 郡县制的设立是中国先秦时代最为彻底的一次体制变革。一个以封建制为主的旧时代业已逝去,中央集权制度开始出现雏形。</p><p class="ql-block"> 商鞅的变法为秦人以后的发展打下了不可磨灭的印记。咸阳宫殿里,嬴政并不是轻率地决定了国家未来的走向,他只是将秦国行之有效的法制推广到所有新征服的土地之上。</p> <p class="ql-block">秦的制度使秦人一统六国,嬴政坚信,秦法将是维护天下太平最佳的手段。</p><p class="ql-block"> 这是一个新的时代,但没有人知道,这个国家将迎来怎样的变化。因为嬴政的天下梦没有结束,一切只是刚刚开始。</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