漫行草原札记 一乌兰山S弯与186彩带河

老渺

<p class="ql-block">  在大草原北端,中俄边境线中方一侧,有一条景色醉美的边防公路。<span style="font-size:18px;">乌兰山景区,是这条公路上,一个著名的观光节点。边防公路又</span>称卡线公路,缘于《尼布楚条约》(1689)额尔古纳河为界河后,清政府为边境安全、征税和防止俄国人越界放牧、淘金,而设立的“卡伦”(满语意为哨所),担负巡逻和护卫。至今,有的地名或公路名,俗称五卡、七卡、九卡等,均与之相关。</p><p class="ql-block"> 乌兰山是4A级景区,占<span style="font-size:18px;">地面积460多公顷。</span>从山脚仰视,乌兰山有点嵯峨峻峭<span style="font-size:18px;">。</span>景区主要是登高俯瞰额尔古纳河在此地的风姿。我们乘观光车到山顶观景台时,风雨交加。雨雾茫茫中,<span style="font-size:18px;">额尔古纳河在无边无际的草原上,径流伸曲,勾勒出太极八卦图形。那图形,阴阳鱼首尾相接的“S”形曲线,象征万物循环往复,生生不息。在这里,仿似阴阳交错,各展流向的自然景观。朦朦胧胧中,草甸和草原,了然一瞬,时隐时现。此时,风疾雨骤,人有点</span>站不稳。有的游客,风推雨撞中,前合后仰,却伸长脖颈,惊叹额尔古纳河太极湾,并啧啧称奇不已!</p> <p class="ql-block">资料</p> <p class="ql-block">  我们慕名游览乌兰山,在观赏秀美景色时,也想探秘蒙古先民曾在此地“居安思危”的往事一“化铁出山”。传说蒙古先民在部落战争中失利,避入山中休养繁衍。数代后,人口增长与资源难以为继,使部落面临生存危机。为寻找出路,蒙古先民伐木,焚烧矿石,炸裂岩石,以<span style="font-size:18px;">融化山体的</span>方式,开辟通道,逐步迁出深山,进入草原。 ‌‌蒙古族人世代传颂先祖恩泽,春节祭祖,模拟熔铁过程,以彰祖先功绩。这一祭祖仪式,已成为蒙古族文化认同的重要符号。海拉尔河东天骄大桥旁的蒙古族源景区的“熔铁出山”雕塑,展现的即是蒙古人认祖归宗的文化传承。</p> <p class="ql-block">资料:熔铁出山</p> <p class="ql-block">  边防公路186公里处,有一座蒙古包式的景区门楼,上书“186彩带河”。“186”是标识公路里程碑位置,“彩带河”是额尔古纳河的一条支流。在这一段,河流如同彩带蜿蜒逶迤,随光影变化,呈现绚丽炫目的色彩。特别是秋天,不同植物和水流,光影跃动,更是异彩纷呈,浮翠流丹。<span style="font-size:18px;">这一段,又是跨国的湿地景区,</span>与俄罗斯外贝加尔边疆区的杜罗伊村镇隔河相望。或许,试想探访。或许,眼前浮现出莫斯科红场的壮阔和圣彼得堡冬宫的巍峨。</p> <p class="ql-block">  “彩带河”景区分为山顶观景台、千米滑草场、蒙古族骑马射箭和拜访牧民家庭,穿蒙古袍挤牛奶等体验。我们老俩口,衷情瑰丽的山水风光,在观景台流连。湿地河流,曲里拐弯,如巨椽之笔,挥洒“颜筯柳骨”。又如调色盘,赤橙黄绿青蓝紫,点缀其间。我们仿佛看到,晨曦裹着薄雾,氤氲中闪烁着光点;落霞携着幻影,发散中蹦跳着余晖。应四季更迭,逐季梦幻。春归雪融,河流醒梦。两岸野花初绽,草原嫩绿,候鸟呢喃。这种景观,任意构图,都是一幅画。身临其境,能捧回愉悦。</p><p class="ql-block"> 我们看到,千米滑草场上,很多年轻人排着长队,等候上场滑草。眼见上了滑草车的年轻人,虽排队等候几小时,仍乐不可支。风掠疾驰,惊险刺激。有的年轻人,笑声中传来尖叫。我估计,滑草车由高下低,是惯性的作用。千米滑道,为安全,中间好像有减速来缓冲,不知这是什么原理。不过,看见滑草车上的年轻人,不时传来的欢声笑语,我们也感受到快乐!</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