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color:rgb(237, 35, 8);">创意文本 甘 泉</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color:rgb(237, 35, 8);">编辑制作 甘 泉</b></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注:部分资料参考《百度》</span></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color:rgb(237, 35, 8);">硝烟散尽八十载 山河犹记赤子心</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color:rgb(1, 1, 1);"> 正值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八十周年,再次点燃了我对日本军国主义侵略中国,日本鬼子屠杀中国人民残酷暴行的强烈愤慨和愤怒。</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color:rgb(1, 1, 1);"> 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八十周年纪念活动,再次奏响了中国人民抗战胜利的凯歌,抗战胜利是亿万同胞用血肉铸就的民族丰碑。八十年岁月流转,卢沟桥的弹痕、延安窑洞的灯火,始终照亮我们前行的路。今天的和平和日益强大的中国,是先辈以生命书写的答案。</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铭记,不仅是追溯峥嵘,更是汲取“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勇气。站在新时代的潮头,我们当以奋斗赓续抗战精神,让历史的烽火化作砥砺前行的星光——强国之路未有穷期,民族之魂永志不忘!</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color:rgb(237, 35, 8);"> 铭记历史 ,勿忘国耻!</b></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37, 35, 8); font-size:22px;">皇姑屯事件</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中日甲午战争以来,日本军国主义i预谋侵占东北、亡我之心日益澎张。1928年6月4日张作霖乘坐的专列在京奉铁路与南满铁路交叉处遭日本军国主义预埋炸药袭击,列车被严重炸毁,张作霖身负重伤后送回沈阳大帅府,不久伤重死亡。</b></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37, 35, 8); font-size:22px;">九一八事变与东北沦陷(1931年9月18日)</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37, 35, 8); font-size:22px;"> </b><b style="font-size:22px;">1931年9月18日,日本关东军炸毁南满铁路并嫁祸中国军队,以此为借口突袭沈阳北大营。由于国民政府“不抵抗政策”,日军在半年内侵占东北全境,并扶植伪满洲国傀儡政权,通过《日满议定书》,东北三省在4个月内沦陷,实际控制东北。</b></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37, 35, 8); font-size:22px;">一·二八淞沪战(1932年1月28日)</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一·二八事变,又称一·二八淞沪抗战,日本称上海事变。是在九·一八事变之后,日本为了转移国际视线,并图谋侵占中国东部沿海富庶区域,而在1932年1月28日蓄意发动的侵略事件。日军进攻上海闸北,十九路军奋起抵抗,最终因《淞沪停战协定》被迫撤军,但粉碎了日军速胜企图。</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color:rgb(237, 35, 8);">伪满洲国成立(1932年3月1日)</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1932年3月1日,日本关东军操纵发布《建国宣言》,宣布伪满洲国成立。1932年3月9日:溥仪在长春就任“执政”,年号“大同”,并将长春更名为“新京”。</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九一八事变后:日本通过军事占领东北,为掩盖侵略行为,策划建立傀儡政权。溥仪被日本以“复辟清朝”为诱饵挟持至东北,实际成为傀儡。</b></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37, 35, 8); font-size:22px;">长城抗战(1933年1月1日)</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1933年1月1日,日军以1万兵力围攻山海关,中国军队在喜峰口、冷口等地阻击日军,东北军第9旅何柱国部千余守军以轻武器顽强抵抗,最终因寡不敌众于1月3日撤退。此役标志着长城抗战正式爆发,但因装备劣势被迫签订《塘沽协定》,华北门户洞开。</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color:rgb(237, 35, 8);">七七事变(1937年7月7日)</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七七事变(又称卢沟桥事变),是1937年7月7日日本帝国主义发动全面侵华战争的起点,标志着中国全民族抗战的开端。日军炮轰卢沟桥,中国守军奋起反击,标志着全面抗战爆发和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正式形成。</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1937年7月7日夜,驻丰台日军在卢沟桥以北地区举行军事演习,11时诡称一名士兵离队失踪,要求进城搜查。中国驻军拒绝后,日军包围宛平县城并攻击中国守军。 2</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color:rgb(237, 35, 8);">南京大屠杀(1937年12月13日_1938年1月)</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南京大屠杀,是对日军侵占南京后所犯屠杀、奸淫、纵火、劫掠等暴行的统称,是日军侵华暴行中最野蛮、最凶残的典型事件,主要发生于1937年12月13日至1938年1月的六周内。</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日军使用集体枪杀、活埋、刀劈、火烧等惨绝人寰的手段,杀害中国军民,并在之后的六周内,屠杀、奸淫、掠夺、焚烧和破坏并举,对南京造成空前劫难。战后,中国国民政府对南京大屠杀进行了广泛的调查,其中,南京审判战犯军事法庭经调查判定,日军集体屠杀有28案,屠杀人数19万余人,零散屠杀有858案,死亡人数15万余人,总计死亡人数达30多万人。</b></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37, 35, 8); font-size:22px;">台儿庄大捷(1938年3月16日_4月15日)</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color:rgb(1, 1, 1);"> 台儿庄大捷,又称台儿庄战役、鲁南会战。台儿庄战役的起止时间有几种说法,一般认为从1938年3月16日开始至4月15日结束。战役由滕县战斗、临沂附近战斗、台儿庄战斗和日军的溃退,中国军队的追击作战等部分组成。</b><b style="font-size:22px;">在历时1个月的激战中,中国军队约29万人参战,日军参战人数约5万人。中方伤亡约5万余人,毙伤日军约1万余人</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台儿庄战役它打击了日本侵略者的嚣张气焰,坚定了全国军民坚持抗战的信心。</b></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37, 35, 8); font-size:22px;">百团大战(1940年8月-12月) </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1, 1, 1); font-size:22px;"> 百团大战是抗日战争时期八路军在华北敌后发动的战略性进攻战役,有105个团参武,故称“百团大战”。</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1, 1, 1); font-size:22px;"> 战役从1940年8月20日至1941年1月24日,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8月20日-9月10日)以破坏正太铁路为重点;第二阶段(9月22日-10月上旬)扩大交通线破袭并拔除据点;第三阶段(10月上旬-1941年1月24日)反击日军报复性“扫荡”。战斗1824次,毙伤日军2万余人、伪军5100余人。</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1, 1, 1); font-size:22px;"> “百团大战”作为二战中罕见的敌后大规模战役,百团大战迫使日军从正面战场抽调两个师团回防,延缓了其战略攻势。在国民党投降派活动频繁的背景下,此战提振了全国抗战信心,巩固了华北抗日根据地,提升了中国共产党与八路军的威望。</b></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37, 35, 8); font-size:22px;">日本投降(1945年8月15日)</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color:rgb(1, 1, 1);"> 日本投降是1945年8月15日,日本天皇裕仁通过广播《终战诏书》宣布接受《波茨坦公告》,并于9月2日在东京湾密苏里号战列舰签署投降书的历史事件,标志着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color:rgb(1, 1, 1);"> 9月2日日本外相重光葵和陆军参谋长梅津美治郎正式签署投降文件,中国战区受降仪式于9月9日在南京中央军校大礼堂举行,冈村宁次向何应钦提交投降书;10月25日,中国国民政府在台湾举行受降仪式(台湾光复)。按照同盟国协议,中国国内日本投降不仅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的重要标志,更标志着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的全面胜利,成为近代以来中国抗击外敌入侵的第一次完全胜利。</b></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37, 35, 8); font-size:22px;">抗日战争的伟大胜利(1931年9月18日_1945年9月2日)</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过去我们习惯称抗日战争为“八年抗战”(1937年7月7日_1945年8月15日),现在反复论证确认为抗日战争为14年,起止时间为1931年9月18日(九·一八事变)至1945年9月2日(日本正式签署投降书)。</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抗日战争历时14年,中国军民军民伤亡超3500万,但最终以中华民族的完全胜利告终,成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重要组成部分。</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的伟大胜利是1945年8月15日日本宣布无条件投降后取得的,这是近代以来中国人民反抗外敌入侵的第一次完全胜利,奠定了中华民族复兴的基础,并对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作出重大贡献。</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color:rgb(237, 35, 8);">苦难铸就民族脊梁</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color:rgb(1, 1, 1);">2025年8月27日</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37, 35, 8); font-size:22px;">数载烽烟铸脊梁,全民抗日愈苍茫。</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37, 35, 8); font-size:22px;">千山血染旌旗扬,万里河山壮气场。</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37, 35, 8); font-size:22px;">浴火凤凰鸣九域,携云鹰隼破重光。</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37, 35, 8); font-size:22px;">而今再举轩辕剑,直指扶桑落日黄。</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color:rgb(237, 35, 8);"> 跋:</b><b style="font-size:22px;">举世注目的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既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八十周年盛大阅兵九月三日将在首都天安门广场隆重举行。</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盛大纪念活动,再次警示我们,要铭记历史,缅怀先烈,铭记他们用鲜血和生命换来的和平;纪念活动再次激发全民族的爱国情怀,凝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力量;通过铭记历史,向世界传递中国人民反对战争、维护和平的坚定立场,警示后人勿忘历史、珍爱和平;纪念活动也是展示中国发展成就的重要契机,彰显中国在新时代的自信与担当;纪念活动也有助于增强民族凝聚力,同时推动国际社会共同维护战后国际秩序,促进人类和平与发展!</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二零二五年八月廿七日落笔于甘州陋室</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