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寸底片,一寸河山

阿红

<p class="ql-block">1937年,南京的天空被战争的阴云笼罩。日军的战机在古城上空呼啸,六朝古都往日繁华不再,只剩下断壁残垣与四处逃难的百姓。在这片血雨腥风中,“吉祥照相馆”里几个小人物的命运,正在被时代洪流裹挟前行。</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微观叙事,小人物见证大历史</b></p><p class="ql-block">《南京照相馆》选择了与众不同的叙事视角。它没有聚焦于宏大的战争场面,而是通过一家小小的照相馆和几位普通人的命运,展现南京大屠杀的残酷历史。</p><p class="ql-block">邮差苏柳昌因未能赶上安全区的末班车而滞留战区,阴差阳错被迫为日军冲洗记录战争暴行的底片。在“吉祥照相馆”中,他与一群幸存者意外相遇,包括照相馆老板老金及其家人、军人宋存义、演员林毓秀、翻译王广海等。</p><p class="ql-block">这些角色来自五湖四海,象征着战争阴影下守望相助的中华儿女。影片通过这群普通人的眼睛,让我们看到了那段血腥、痛楚与悲愤的历史。</p><p class="ql-block">影像力量,从战利品到审判书的逆袭</p><p class="ql-block">电影最具创新性的莫过于对摄影本体价值的深刻揭示。影片中,照片成为了日军暴行的“铁证”,镜头成为了平民百姓反抗暴行的“武器”。</p><p class="ql-block">导演申奥点明了电影的深层寓意:“开枪射击和拍照的英文单词都是shoot,暴行的实施和记录形成呼应。照片此时是日军的战利品,但也将成为他们的罪证。”这一洞见揭示了影像的双重性——它既能被用作宣传工具,也能成为审判暴行的利器。</p><p class="ql-block">影片取材于真实历史事件。1938年,南京华东照相馆15岁学徒罗瑾在冲洗日军胶卷时,被底片上触目惊心的暴行画面所震惊,偷偷加洗了30余张照片,精选16张制成相册,并设计了封面写有“耻”字的相册。这些照片后来辗转到爱国青年吴旋手中,最终成为1946年审判日本战犯谷寿夫的 “京字第一号证据”,历史在暗房中显影,真相在照片中定格。</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伪善面具,人性扭曲的深刻刻画</b></p><p class="ql-block">影片对日军摄影师伊藤秀夫的刻画极为深刻。起初,他的形象与其他日本军官截然不同:他只会按快门却未曾扣过扳机,谈吐得体,熟悉中国文化,甚至信守承诺。这种表面上的文明与内在的野蛮形成了强烈对比。他一边喂小狗吃食物,一边对小狗身下已经被杀死的中国人熟视无睹。他看似为苏柳昌提供出城通行证,却同时告诉城门日军对出示此通行证的人格杀勿论。</p><p class="ql-block">伊藤秀夫对“仁义礼智信”的解读更是极具讽刺,将日本人的伪善、懦弱、残忍表现得淋漓尽致。这种伪善也正是日本军国主义试图掩盖侵略罪行的缩影。</p> <p class="ql-block"><b>山河不忘,民族精神的光辉闪耀</b></p><p class="ql-block">影片中最感人的场景之一是老金与妻女诀别之际。面对女儿“还有很多地方没去过”的遗憾,老金拉动背景布,北平故宫、天津劝业场、杭州西湖、上海城隍庙、武汉黄鹤楼、万里长城等祖国美景次第展开。美丽的风景与破碎的现实交织,众人眼含热泪,齐声高呼“大好河山,寸土不让”。这一场景将摄影升华为守护家园、铭记山河的精神图腾。</p><p class="ql-block">藏身于照相馆的众人,在生死存亡关头,展现出令人敬佩的牺牲精神。当照相馆失去庇护价值后,受伤战士宋存义毅然赴死,以一命对抗千军敌;老金的妻子赵宜芳在临行前,将自己一直不舍得吃的烙饼留给了大家;当第二次获得两张通行证时,留下的老金、苏柳昌和林毓秀,都不约而同地希望对方能够逃离。这些细节真实地反映了战争年代的艰辛,小人物展现了非凡的勇气,照亮了人性最光亮的一部分。</p> <p class="ql-block"><b>芸芸众生,苦难时刻的原始觉醒</b></p><p class="ql-block">血流成河、杀人如麻、比赛杀人……,这些历史书上的记载在这部影片中有真实的呈现,仿佛历史的昨天就在眼前,影院中的我们不寒而栗,而在这些苦难面前,平民"不做沉默羔羊",中华儿女也在觉醒:战士宋存义看到照片上被杀害的弟弟受刺激,毅然赴死,以一己之力阻挡敌军;照相馆老板老金曾经手握相机的手此时也能握起榔头杀敌护妻儿;邮差苏柳昌勇敢的藏匿底片,敢于对伊藤秀夫说:我们不是朋友,这一切是普通大众在历经了日寇暴行之后的原始觉醒,民族的血性在此刻复活,中华儿女用生命来守护自己的家园,不容强盗践踏。</p><p class="ql-block">当代启示,历史记忆的守护传承</p><p class="ql-block">《南京照相馆》结尾的彩蛋颇具深意:昔日南京的断壁残垣与今日南京的车水马龙在画面中重叠。战火中用生命守护的底片上,终于照进了蓝天白云、岁月静好。这一设计让摄影的时空穿透力骤然凸显——历史影像的价值,在于让当下成为历史的延续。</p><p class="ql-block">截至2025年5月,南京大屠杀登记在册幸存者仅剩下26人,可他们始终未等来道歉。这让我们更加意识到传承历史记忆的紧迫性和重要性。我们设立国家公祭日、建立纪念馆,不是为了撕开伤疤、激起仇恨,而是为了让世世代代的中国人时刻警醒:没有强大的中国就没有强大的我们,我们从来不是生活在一个和平的年代,而是生活在一个和平的国度。</p><p class="ql-block">影片结尾,战犯被依法制裁。所有照片再无需被日军印下“不许可”的论断,而正如苏柳昌所说,“是中国不许可日本人这样糟蹋”。</p><p class="ql-block">当正义的枪声响起,一声“射击!”再次响起。但这一次,我们终于拍下了属于胜利的画面。</p><p class="ql-block">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之际,影片被赋予强烈的现实意义。有评论指出,《南京照相馆》与《东极岛》《731》共同构成"历史思政课",提醒青少年"铭记不是延续仇恨,而是成为真相的守护者"。当下中国的强大国力,更让"吾辈自强"的誓言有了坚实底气。</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影片结尾,影院黑暗中的啜泣与片尾字幕交织,形成跨越时空的共鸣。正如苏柳昌从"体制末端的小螺丝钉"成为"从地狱走向人间的信使",《南京照相馆》也完成了一次历史记忆的传递——它不仅是对南京大屠杀的哀悼,更是对"普通人如何在黑暗中守护光明"的永恒追问。当童谣《城门谣》再次响起,南京城墙的城砖与胶片上的血迹融为一体,历史和现实交汇了。</p><p class="ql-block">这段历史,我们永远不能忘记。</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