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2023年9月26日,上海博物馆举办了一场盛大的捐赠仪式,接受张宗宪先生捐赠的32套共计46件铜胎掐丝珐琅器。</p> <p class="ql-block"> 掐丝珐琅是中国著名的特种金属工艺品,又称“景泰蓝”,因在明代景泰年间达到了制作工艺的高峰所制作的工艺品最为精美而得名。</p> <p class="ql-block"> “景泰蓝”这个称谓最早出现在清宫造办处的档案中。这种工艺品是在铜质胎体上焊上用扁铜丝围成的各种花纹,然后将珐琅质的色釉填充在花纹内烧制而成。清代是掐丝珐琅工艺发展的又一高峰。皇宫养心殿设立了“造办处”专门制造各种御用器物,珐琅作是其中之一。乾隆时期的景泰蓝制作更是得到了空前的发展,当时掐丝珐琅的生产基地除了清宫内务府造办处珐琅作外,还有广州、扬州等重要产地。</p> <p class="ql-block"> 张宗宪先生最近又再次捐赠9件铜胎掐丝珐琅器给上海博物馆,两次捐赠给上海博物馆的铜胎掐丝珐琅器共计55件。这些藏品器形丰富多样,包括陈设品、生活用品、文房用品等年代跨度广,从明代到晚清民国,可谓是数量众多、精品荟萃。其中清代康熙、乾隆时期造办处珐琅作的作品尤其能展示宫廷珐琅器的制作水平。这些珍贵的艺术品可供多角度地探寻和展示掐丝珐琅的发展历史,是推进相关研究不可或缺的重要资料。</p> <p class="ql-block"> 张宗宪先生1927年出生在江苏常州,祖父张楫如是江南竹刻名家,父亲张仲英是民国时期上海有名的古董商,在外滩开设“聚珍斋”,专门经营古玩。张宗宪先生于1948年赴香港,上世纪50年代开设了“水元行”。他以其传奇的经历成为当代极具影响力的中国艺术品藏家,在中国及世界古代艺术品收藏界和拍卖届具有重要影响力。</p> <p class="ql-block"> 张宗宪先生收藏丰富,除了传统的书画、玉器外,铜胎珐琅器也是他精心涉及的收藏领域,在他推动和影响下,国内外收藏家也开始注重各时期铜胎珐琅的收藏和研究。</p> <p class="ql-block"> 张宗宪先生了解到上海博物馆铜胎掐丝珐琅器收藏较少就表示要将他历年收藏的珍品捐赠给上海博物馆,以丰富相关馆藏。</p> <p class="ql-block"> 有兴趣的网友可以抽出时间前往上海博物馆观赏张宗宪先生捐赠的铜胎掐丝珐琅器的珍品。</p> <p class="ql-block">2025年8月27日</p><p class="ql-block">(部分文字源自于博物馆展览折页)</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