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把 “接吻病” 不当回事!​

长沙经开医院

“孩子突然发烧、喉咙痛,脖子还肿了起来,检查后竟然是‘接吻病’?” 医学上称为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尤其容易盯上青少年和儿童。今天,就带大家揭开它的神秘面纱,学会科学应对。 <b>01 何为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b><br>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是由 EB 病毒(人类疱疹病毒 4 型)感染引起的急性传染病,因患者血液中出现大量异常单核细胞而得名。它并非罕见病,在全球范围内都有分布,四季均可发病,秋冬季节相对多见。EB 病毒进入人体后,会先在口咽部的上皮细胞内繁殖,然后感染 B 淋巴细胞,随着淋巴细胞的流动扩散至全身各处,引发一系列临床症状。 <b>02 哪些人容易被 “盯上”<br></b>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多见于儿童和青少年,尤其是 10-30 岁人群。这是因为该年龄段人群社交活动相对频繁,且免疫系统尚未完全成熟,对 EB 病毒的抵抗力较弱。<br><br>值得注意的是,幼儿园、学校、军营等人员密集场所是高发区域,容易出现聚集性病例。此外,免疫力低下者感染后,症状可能更为严重,病程也会更长。<br><br>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的潜伏期为 4-7 周,发病后症状多样,主要表现为 “三联征”:<br><br>发热:体温多在 38-40℃之间,持续 1-2 周,部分患者可能长达数周甚至数月,退烧药效果不佳。<br><br>咽峡炎:喉咙疼痛明显,咽部黏膜充血、肿胀,扁桃体上可能出现白色分泌物,容易被误认为是化脓性扁桃体炎。<br><br>淋巴结肿大:以颈部淋巴结肿大最为常见,质地较软,有轻微压痛,一般在发病后 1 周左右出现,2-3 周后逐渐消退。<br><br>除了上述典型症状,部分患者还可能出现肝脾肿大、皮疹(多为红色斑丘疹)、乏力、头痛、食欲不振等症状。少数患者会累及神经系统、消化系统等,出现脑膜炎、心肌炎、肝炎等并发症。<br> <b>03 为什么叫 “接吻病”<br></b>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被称为 “接吻病”,是因为 EB 病毒主要存在于感染者的唾液中,通过口 - 口接触传播,比如接吻、共用餐具、水杯、牙刷等。此外,飞沫传播也有可能,但并非主要传播途径。<br><br>需要提醒的是,感染者在症状出现前数周就具有传染性,且痊愈后病毒可能长期潜伏在体内,当机体免疫力下降时,病毒可能再次活跃,具有一定的传染性。 <b>04 如何诊断和治疗</b> 如果出现上述症状,尤其是发热、咽峡炎、淋巴结肿大同时出现时,应及时就医。医生会结合临床表现、血常规检查(可见异常淋巴细胞增多)、EB 病毒抗体检测等进行诊断。<br><br>目前,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尚无特效治疗方法,主要采取对症治疗:<br><br>发热时可使用退烧药(如对乙酰氨基酚)缓解症状;<br><br>咽峡炎严重者可使用含漱液或含片减轻疼痛;<br><br>注意休息,避免剧烈运动(防止脾破裂,这是最严重的并发症);<br><br>一般不需要使用抗生素,只有在合并细菌感染时才考虑使用。<br><br>大多数患者预后良好,病程约为 2-4 周,少数患者可能持续数月,但很少留下后遗症。 <b>05 日常如何预防</b> 预防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关键在于切断传播途径,具体措施如下:<br><br>注意个人卫生:勤洗手,尤其是饭前便后;不与他人共用餐具、水杯、牙刷等个人物品。<br><br>避免亲密接触:青少年应避免过早、过多的接吻等口 - 口接触行为;家长亲吻孩子时,尽量避免嘴对嘴亲吻。<br><br>加强场所消毒:在学校、幼儿园等集体场所,要定期对餐具、玩具、桌椅等进行消毒,保持室内通风。<br><br>增强免疫力:规律作息,合理饮食,适当运动,提高自身免疫力,降低感染风险。<br><br>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虽然症状看似普通,但如果忽视可能引发严重并发症。当出现持续发热、喉咙痛、淋巴结肿大等症状时,千万别当作普通感冒处理,及时就医才能避免延误病情。做好个人防护,远离 “接吻病”,才能让健康更有保障! <h5><font color="#9b9b9b">通讯员:聂 娜<br>编 辑:周世楠<br>一 审:李宪/邓熙云<br>二 审:李 峰</font></h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