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匠来八方,器成天下走”——景德镇、婺源游记

迅迅

<p class="ql-block">  “景德产佳瓷,产瓷不产手。工匠来八方,器成天下走。”这是源自清代沈嘉徴的《窑民行》,说明景德镇虽不盛产制瓷能手,但能吸引各地工匠汇聚,其生产的瓷器更是畅销天下。“工匠来八方”说明景德镇是个海纳百川包容性很强的城市,“器成天下走”说明景德镇专注瓷业千年之久,最终让瓷器做大做强走向全国走向世界。如果把景德镇的成功密码借鉴到一个旅行社那又有什么启迪呢?我想应该是吸纳各种人才,然后专注旅游本身,旅游线路推陈出新、旅游服务质量尽善尽美,把自身的旅游品牌做大做强,走向全国、走向世界。这就是我借用“工匠来八方,器成天下走”来做我这篇游记标题的原因。</p><p class="ql-block"> 瓷器做为中国工艺美术大类,被誉为“瓷都”的景德镇称其为中国工艺美术圣地也不为过吧。说来惭愧,知命之年的我竟然还没去瓷都玩过。恰逢女儿为大三首饰专业课程做准备决定远赴景德镇金屿工作室参加暑期金工、雕蜡工艺短期培训班。因为是女儿小红书找的资源,甚是不放心,于是决定自驾前往景德镇送女儿报到,顺便确认一下金屿工作室场地、师资情况。安顿好女儿后再顺道考察一下景德镇、婺源的旅游资源,也算是私事公事两不误。于是就有了这次景德镇、婺源自驾5日游的旅行。</p><p class="ql-block"> 8月7日9:00从科技城出发沿沪常高速——》溧宁高速——》杭瑞高速直达景德镇,全程差不多520公里,途中休息了2个服务区,经过6.5小时的车程,15:30总算抵达了位于景德镇陶瓷大学湘湖校区旁边的金屿工作室。接待我们的石老师是位女老师,貌似三十岁左右的样子,肤色较黑,身材像是在欧美国家生活过吃出来的,戴着黑框眼镜,穿着灰色T恤很随意,有点搞艺术的范。根据小红书上的介绍她是毕业于英国格拉斯哥艺术学院首饰与银器专业,该大学2025年QS世界大学艺术与设计学科排名位居世界第12位。从业已有十余年,在陶院壹号别墅区租了一栋三层的别墅做为工作室,专门传授零基础学员短期系统性首饰金工、雕蜡课程。每天9:30-17:30上课,每周日休息一天,几乎清一色都是女老师女学员,这让我放心多了。工作室里石老师养了一对纯白的西高地,温顺粘人不怕陌生人的叫大傻是弟弟,另外一只有点傲娇,对陌生人保有警惕的叫瓜瓜是姐姐。工作室看上去是毛坯简装的别墅,一楼放了几个工作台,该有的工具设备都齐全的,二楼正在上课就不便上楼参观了。跟石老师交接完后,去工作室附近云天酒店安排女儿住宿了。</p><p class="ql-block"> 晚上打车去了陶溪川文化创意街区。这里也算是网红打卡地,比较适合晚上来逛,周末还有集市。先找了一家网红餐厅贰号楼大排档用晚餐,去的早,没等几个号就排上了,餐厅布置了各种各样的店铺招牌、霓虹、路灯、灯箱广告做为餐厅的主要装饰,营造了一种特别亲民的大排档就餐氛围,菜品价格也很实惠,一份182元2-3人套餐,由5个菜品,还送瓷瓶冰箱贴,特色迷你豌豆冰棍或绿豆冰棍。套餐里的江西家常菜好辣,偏咸、油、辣,不过比较下饭。吃完饭,开始消食模式。今天不是周末没有户外市集,但是陶溪川文创街区依然人气很旺。</p><p class="ql-block"> 陶溪川文创街区是国家4A级景区,免费开放,占地1平方公里,建筑面积160万平方米,总投资约110亿元。原址前身是国营宇宙瓷厂,这名字让我联想起马季相声里提及过的宇宙牌香烟。不知道是不是他当年采风到景德镇得到的灵感。2013年开始改造历经3年建成,2016年对外开放。完整保护了 22 栋老厂房,以及煤烧圆窑包、隧道窑、油烧隧道窑和焦化煤气窑等四代窑炉,还有各种机器、设备、工具等。厂房的锯齿状 “包豪斯” 风格、烟囱、水塔、锅炉房,以及墙上遗留的老标语、口号等都被原汁原味地保留,承载着景德镇陶瓷工业的历史记忆。在保留老建筑风貌的基础上,又加入了现代设计元素,如明亮的玻璃幕墙、璀璨的灯光等,老与新和谐共生,形成了独特的景观,既展现了昔日的生产盛景,又彰显了当代的锦绣华章。整个景区分为四大功能区即文化艺术区、创意孵化区、休闲娱乐区、教育研学区。这种依托老旧厂房改造的文创街区是时下比较流行的文旅模式。没想到9年前景德镇就已经开此先河了。</p> <p class="ql-block">  8月8日早上 9:15女儿出发去工作室上课了,正式开始她为期11天的短期培训班的学习生活。而我则开始景德镇、婺源3晚4天的踩线行程。</p><p class="ql-block"> 今天第一站参观中国陶瓷博物馆,这个是景德镇最火的免费景点,需要提前7天预约,中午12:00放票,基本秒光,不亚于苏州博物馆(本馆)那么火爆。</p><p class="ql-block"> 景德镇中国陶瓷博物馆是国内首家陶瓷专题博物馆,1953 年由郭沫若先生提议并由国家文化部事业发展局出资创建,馆名由郭沫若先生题写。现在的场馆是2015年10月18日经过多次扩建后正式对外开放的。博物馆总占地面积 5.9 万多平方米,建筑面积 3.2 万平方米,设有 1 个常设展厅、6 个临时展厅及学术交流区、公共活动区等。主体建筑共有 7 层,一层大厅形似窑炉的炉膛,各层之间由长廊连接,造型仿照古代烧瓷用的龙窑。文物藏品数量总数 5 万余件,其中,一级品 18 件 / 套,二级品 236 件 / 套,三级品 1387 件 / 套。藏品涵盖新石器时代陶器和汉唐以来各个不同历史时期的陶瓷名品佳作,涵括了景德镇千年制瓷历史长河中的代表品种。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镇馆三宝:元青花缠枝牡丹纹梅瓶、清康熙天蓝釉云耳梅瓶、清乾隆粉彩兽耳百鹿尊。</p><p class="ql-block"> 今天入馆,恰好看到一楼陶侃剧社11:30的文博系列剧之《青花瓷》的演出即将开始,于是就买票进场看看。《青花瓷》是一部以青花瓷为主题的沉浸式微喜剧。剧情就不剧透了,反正有点无厘头,笑料有点尬,基本多用谐音梗,喜剧效果不是很理想。但至少比较浅显直观地让观众特别是青少年群体知道了波斯的苏麻离青与景德镇的青白瓷相结合创造出元青花瓷这一史实。从科普的角度讲这场演出还是值得看一下的。</p><p class="ql-block"> 看完《青花瓷》演出,我开始对陶瓷博物馆展馆的参观。2个多小时的参观,我徜徉于陶瓷的历史长河之中。</p><p class="ql-block">陶瓷博物馆序幕是瓷土、釉料、窑口等陶瓷生产资料的介绍。特别是景德镇不同的窑型及其功能展示,让我着实增长了不少见识。景德镇制瓷史上出现过的五种窑型。</p><p class="ql-block">1、龙窑是中国瓷器发展史上最古老的窑型,最早出现在商朝,它与景德镇宋代瓷业的兴盛与其密切相关。龙窑依山而建,窑头建于山下,窑身随山势向上爬升,形似苍龙盘踞,其优点是造价低、装烧量大,可充分利用余热,并能形成烧造青瓷、影青瓷的还原气氛。</p><p class="ql-block">2、馒头窑为景德镇宋元明时期使用的典型瓷窑之一,因窑形近似馒头而得名,有的窑床平面呈马蹄形,故又称马蹄窑。元代时馒头窑成为主流窑型,蜚声世界的青花瓷,还有景德镇首创的青花釉里红,皆出自馒头窑。</p><p class="ql-block">3、葫芦窑出现于明代,兼取龙窑和馒头窑的优点,由前高后低的两个椭圆形窑室组成,因形似半个葫芦卧于地面而得名,在景德镇御窑厂、湖田窑均有遗存,直到清代镇窑出现后,葫芦窑才退出历史舞台。</p><p class="ql-block">4、镇窑大约在清初出现,全称景德镇窑,因外形像半个蛋形覆置,故又称 “蛋窑”,是清代和民国时期景德镇制瓷普遍使用的窑炉,也是中国传统柴烧瓷窑的最高代表。镇窑以松柴为燃料,对燃料热能的利用更科学,可同时烧造多品种的瓷器。</p><p class="ql-block">5、狮子窑流行于清代、民国时期,是民窑的一种,因外形像狮子且投柴口大,形如狮子开口而得名,以松枝杂木(槎柴)为燃料,故又称槎窑,多用来烧制民用瓷。</p><p class="ql-block"> 陶瓷博物馆展厅的主体是由陶到瓷的历史演变过程中出现的实物展览。从新石器时代的陶制生活器具,到汉代各种陶俑、陪葬明器,再到唐代唐三彩,再到宋代景德镇青白瓷以 “影青” 之名享誉天下,奠定了其 “瓷都” 地位。再到元代青花瓷横空出世,以钴料绘画,蓝白相映,纹饰繁密华丽,远销海外,成为中国瓷器的标志性品种。再到明清两代,永乐青花、宣德红釉、成化斗彩、雍正粉彩、乾隆珐琅彩等名品迭出,工艺精湛绝伦,装饰技法层出不穷,其中就有陶瓷博物馆镇馆之宝:元青花缠枝牡丹纹梅瓶、清康熙天蓝釉云耳梅瓶、清乾隆粉彩兽耳百鹿尊等,将中国陶瓷推向历史巅峰。</p><p class="ql-block"> 陶瓷博物馆尾声部分是展示现当代瓷业情况。新中国成立,百废待兴,中国陶瓷重获新生,日用陶瓷、陶瓷画、陶瓷雕塑成为主流并带有明显的时代烙印,譬如大跃进、文革等历史时期的作品。时至今日,当代艺术及文创陶瓷和高分子陶瓷材料成为陶瓷业的两大主流方向,前者迎合了现代中国人审美追求的潮流,后者适应了现代应用科学技术发展的需求。</p><p class="ql-block"> 参观完了所有展厅等于浏览了一部中国陶瓷简史,我想每位参观者欣赏完一件件美轮美奂的瓷器精品后都会为我国古人无与伦比的智慧与匠心感到由衷的钦佩与赞叹,每个中国人都应该为自己祖先创造出来陶瓷文明感到自豪,我想这就是所谓“文化自信”源泉之一吧!同时,放眼未来我看到中国陶瓷不仅承载了人类对美的不懈追求,更承载了人类未来科技文明的希望之光,中国陶瓷的生命力如同人类文明之火生生不息…… </p><p class="ql-block"> 参观完中国陶瓷博物馆,我前往今天下榻的网评5钻的景瀚大酒店,酒店地处市中心,周边商铺酒店众多,出脚便利。酒店大堂很气派,配上了众多的陶瓷饰品显得气派中带着风雅之气,客房装修也突出陶瓷元素而显得高档雅致,非常有地方文化特色。酒店1楼有陶瓷DIY的场所,还能烧制成器后快递到家,还有摆满各式各样瓷器精品的茶室,既可以喝茶聊天又可以欣赏瓷器,如果喜欢还可以与店家交易购买。2-3楼还有一个大型的陶瓷商场,住客不愿意跑远采办的话也可以在酒店内一站式购齐。</p><p class="ql-block"> 晚上就到酒店对面的“小黄鱼”餐厅(景瀚店)用餐。之所以选择这家店是江西地接社朋友推荐的,而且距下榻的酒店也近。餐厅一楼门面不大,一开始我还“骑驴找驴”,在餐厅门口问售卖小物件的摊贩:“请问小黄鱼餐厅在哪里?”摊贩笑称:“就在你背后。”我来的还算早,不过已经有人在等号了。餐厅实际在二楼,叫到号才能上去。等号的功夫,接待小姐姐也没闲着,指导我在大众点评上签到关注就能获取文创扇子或是手串一个。这种低成本获客信息的营销方式还是蛮好。顾客获得实惠,商家获取关注度,“双赢”的模式。</p><p class="ql-block"> 叫号了我上二楼就餐。只见店内装修古色古香,充满文化艺术气息,瓷器摆件精致,使用透光的青花玲珑瓷餐具,部分墙上还挂着老景德镇的黑白照片,拍照打卡很出片。我点了一份套餐,特惠浮梁绿茶,随饮品赠送的小瓷壶非常可爱。套餐里第一道菜是镇店之宝——招牌小黄鱼,已经做了20年,店名也由此而来。厨师先把小黄鱼炸至外皮酥脆,再淋上浇汁,外皮金黄酥脆,鱼肉鲜嫩多汁,甜甜辣辣。一份招牌小黄鱼有11条小黄鱼,货真价实。第二道菜是石锅农家豆腐,豆腐是是单面煎过应该用的是农家菜油,所以汤色金黄,汤水鲜美应该是加了火腿丁、肉丁、笋丁或是用了鸡油高汤,总之非常好吃。第三道菜是云南菌菇炒芦笋比较清爽微苦,夏季吃点微苦的食物对身体好,清热解毒、促进消化、提高食欲、调节代谢、有益心血管。</p><p class="ql-block"> 吃完饭,我打车前往第二站景德镇陶阳里历史文化旅游区。这个景点其实分为三部分,一是在景德镇御窑厂国家考古遗址公园,二是网红打卡地御窑博物馆,三是陶阳里历史文化街区。 </p><p class="ql-block"> 说起这个景点得先从景德镇得名讲起,景德镇在东晋时称新平镇,现在还有个景点叫新平千年瓷宫。因景德镇位于昌江之南,到了唐代改称昌南镇。宋代昌南镇凭借成熟的制瓷工艺与优质瓷土,创制出淡雅的青白瓷,其富有光泽、细腻精美,被称为 “饶玉”,在众多窑场中脱颖而出。宋真宗赵恒对昌南镇出产的瓷器喜爱有加,命其制造御用瓷器进贡朝廷,公元1004年即景德元年,宋真宗将其年号 “景德”赐予昌南镇为地名。此后,昌南镇正式更名为景德镇,且一直沿用至今。</p><p class="ql-block"> 景德镇的先民沿河建窑,因窑成市,逐渐形成“码头-民窑-老街-里弄-御窑”聚落的历史空间和瓷业肌理,形成了世界建筑史上绝无仅有的老城格局。而今日展现在游客面前的陶阳里历史文化旅游区就是景德镇古城“活化石”。类似苏州平江路历史文化街区。</p><p class="ql-block"> 我参观第一部分是御窑厂国家考古遗址公园,也就是御窑博物馆外围,进门先落入眼帘的是一栋民国别墅,里面还原清宫陈设瓷器的场景展示了清朝各代的瓷器,这些瓷器都没有玻璃罩保护,想必应该都是赝品,不过即便是赝品也是非常精美,我都不敢上手摸摸,怕万一摔碎了赔不起。出了别墅左手有个御窑遗址,右手20米开外是南麓遗址,沿着遗址公园中轴线往北走,可以看到左手边有一座徽派建筑风格的佑陶灵祠,大殿里面供奉的是窑神童宾的金身塑像,两边分列着把桩、驮坯、架表、收兜脚、打杂等六位窑工神像,展现了陶瓷制作过程中不同工种的形象。佑陶灵祠是景德镇陶瓷文化的重要象征,体现了当地陶瓷行业的历史传统和民俗风情。每年农历四月十五,瓷业民众及市民会在此举行迎神祭祀活动,传承至今,表达对窑神的崇敬和对陶瓷文化的传承。沿中轴线继续北行50米,有一座三层楼阁取名龙珠阁,龙珠阁只开放一层,里面展示的陶阳里沙盘还没弄好。龙珠阁一层环廊眺望夜空真巧有一轮圆月高悬在上,于是我用拇指食指做摘月状,用手机拍下这摘月一幕甚是有趣。龙珠阁之下是北麓御窑遗址,而继续往北就是陶阳里的第二部分御窑博物馆,</p><p class="ql-block"> 御窑博物馆,建筑面积 10400 平方米,建筑风格独特,借鉴了景德镇清代独创的蛋型柴窑构造特点,设计成 8 个长度不一、大小各异的多曲面钢筋混凝土拱体结构,错落有致地散落在御窑厂遗址以东区域。拱体内外侧采用悬挂窑砖装饰,拱体两端采用木框玻璃幕墙封闭,通过下沉广场、景观水池、民窑遗迹、景观绿化等,把建筑、景观、遗址融为一体,曾荣获 “2020 年全球十佳博物馆及美术馆” 和 “A+Awards” 等大奖。馆藏文物多出土于明清御窑厂,其中不乏大量不见传世的孤品,如明成化年间的素三彩鸭形香薰、明宣德年间的青花行龙纹蟋蟀罐等,还有御窑瓷器中体量最大的明正统青花龙纹大缸。因为我入园时间有点晚,我走到这里的时候已经开始清场了。所以就没进馆参观。于是我往西走进第三部分陶阳里历史文化街区。</p><p class="ql-block"> 陶阳里历史文化街区是有二三十条巷弄组成,在曲折幽深又宁静昏暗的巷弄里一路向西漫步,可以看到这里保留了大量的明清建筑、窑砖里弄,原汁原味的保留了景德镇独特的历史风貌。不知不觉巷弄渐宽,灯光渐亮,人声渐杂,商铺渐多,这条街叫红店街是当年主要的瓷器交易商业街,走到尽头突然横向一条明清古建林立的前街是目前景德镇全力打造的古街区。街面上人山人海好不热闹,霓虹灯闪烁不停,酒肆、茶馆、各式文创店、土产店目不暇接,忽见一群人在街上仰头看茶楼上的小姐姐表演舞蹈、乐器,看了一下时间已经快晚上十点了,而这里的夜市还没有散去的意思,我想这大概就是陶阳里能成为景德镇热门打卡点的原因吧。</p> <p class="ql-block">  8月9日今天第一站瑶里古镇。从景德镇驱车约1.5小时就到了“天青色等烟雨而我在等你”的瑶里古镇。</p><p class="ql-block"> 瑶里古名“窑里”顾名思义这里瓷窑众多而得名,20世纪初才改名瑶里。这里地处皖赣交界处,黄山余脉,温暖湿润多雨,非常适宜栽种茶树,是浮梁茶的主产地,早在唐代所产浮梁茶作为“贡茶”而名噪一时,产量占到全国三分之一,茶税占全国八分之三。唐代诗人白居易《琵琶行》中 “商人重利轻别离,前月浮梁买茶去。”的名句说的正是此地。如今贯穿村落的瑶河旁的石板小道上还有留有当年茶马古道痕迹。</p><p class="ql-block"> 瑶里还是景德镇陶瓷发祥地,有“瓷之源”之称。唐代中叶便有陶瓷手工业作坊,宋代时制瓷业达到顶峰,曾是景德镇的三大窑区之一。元明清时期,这里成为陶瓷原料产地,生产的釉果在景德镇形成垄断,至今仍留存大量古矿坑、古窑址、古作坊等遗迹,是研究景德镇陶瓷文化的重要窗口。</p><p class="ql-block"> 周杰伦代表作之一《青花瓷》中有句歌词“天青色等烟雨而我在等你”成了瑶里的宣传广告语。据说天青色是宋代汝窑瓷器的顶级釉色,传说需在烟雨天气中烧制才能呈现,而瑶里空气湿度、温度正好与天青色完美契合。天青色需等待烟雨降临,如同人需等待爱情的到来,充满宿命感与诗意。天青色因烟雨而完美,爱情因等待而珍贵。天青色与烟雨的关系,既体现了陶瓷工艺的写实,也象征着东方美学中的留白与意境。同时烟雨意象与江南水乡的朦胧美感相融,构建出如水墨画般的意境。</p><p class="ql-block"> 瑶里古村拥有 230 多幢明清时期的老屋,多为典型的徽派建筑,白墙黛瓦,错落有致地分布在瑶河两岸。这次实地考察感觉维保的不太好,大多数民宅都是翻建或违建的情况。这可能一方面是原住民居住在这些老屋古宅中,很难维护,另一方面可能是维保资金估计也很难筹措,目前瑶里古镇不进景点是免费的,购30元门票可以参观陈毅旧居、程氏宗祠、狮冈胜览这三个景点,但是很少游客愿意花钱进去参观,而且目测可见客流量也不多。 </p><p class="ql-block"> 瑶里还是一处红色景点,这里就是新四军瑶里改编旧址所在地,如程家祠堂是各界群众抗日动员大会旧址,敬义堂是陈毅旧居,宏毅祠是当年皖浙赣红军游击队驻扎地,这些旧址都是缅怀先烈,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重要场所。</p><p class="ql-block"> 我沿着瑶河走了一个环线,烈日炎炎下,完全没有“天青色等烟雨而我在等你”的感觉,只怪自己来的时间不对。于是结束瑶里古镇的考察,前往下一站婺源。 </p><p class="ql-block"> 瑶里出发需要翻越五华山,这里盘山公路曲折险峻,好在车辆不多,公路山道旁林木茂盛,盘旋至山岭之巅,俯瞰山下重峦叠嶂、白云缭绕,甚是壮观。差不多2小时车程抵达婺源县城,今天入住婺源宝婺大酒店。</p><p class="ql-block"> 宝婺大酒店是家挂五星酒店,距离婺女洲景区仅5-6分钟的车程,相比婺女洲景区内的酒店来说性价比是比较高的。酒店外观是一栋白墙灰瓦的徽派建筑,可能墙面有些泛黄略显旧。没想到的是这个酒店内部空间超大,无论是大堂还是餐厅,酒店是中式简约雅致的风格。我入住的是一间2室2卫的套房,家具是清水漆仿明式家具,罗汉榻、贵妃榻、茶几、官帽椅、书桌、床头柜、方角柜,整套家具一摆显得特别风雅。</p><p class="ql-block"> 吃过晚饭,我就驱车前往婺女洲旅游度假区,因为预约了晚上20:00的《遇见·婺源》,所以19:30之前要入园的。我到的时候3000多个车位的大型露天停车场已经停满9成样子。而走过天桥看到大巴停车场停泊的大巴不算多,可见暑期自驾游的游客远高于跟团游的游客。婺女洲的游客中心宽敞大气,进门左手是入园检票口,右手是入住景区内酒店接待处,2楼是国风二次元妆造馆,大厅中央上方悬挂的巨型珠帘水晶灯呈现立体的婺女飞天的造型,非常震撼。</p><p class="ql-block"> 婺女洲旅游度假区总占地 1000 余亩,建筑面积 25 万平方米。2022 年 7 月 17 日开园,2023 年 10 月入选江西省第三批省级夜间文旅消费集聚区。景区以婺女飞天传说为核心,融合古徽州及婺源当地特色文化,如引入甲路纸伞、婺源三雕、歙砚、傩舞、徽剧等非遗项目。还引入了金庸武侠文化元素。景区采用新式徽派建筑风格,白墙黑瓦、飞檐翘角,错落有致,兼具传统韵味与现代美感。以音乐岛、五显岛、芳烟岛三座主题岛屿为核心,婺女湖与五显财神湖环绕四周,文昌书肆、徽商会馆、茶圣休闲区、抱玉塔、金庸武侠馆等 10 余处景点错落有致洒落在景区内。做为配套服务设施景区还有2.4万平米的四季水上乐园、2.2万平米的无动力探险世界、15家各类风格的度假酒店民宿,多达1400多间客房。夜间游览最核心内容就是观摩《遇见·婺源》的大型户外实景演出,这场表演斥资2亿打造,在可容纳3000名观众同时观看的剧场里以婺女飞天为题材,讲述了一个梦回千年、三生三世、悲喜交错的动人故事。演出时长约 60 分钟,节奏紧凑、跌宕起伏,百名专业演员用心演出,呈现出精彩绝伦的视听盛宴。舞美设计采用婺源 “山、水、田、园” 之美为主要舞台形象,运用现代投影技术投射出不同影像,让舞台华丽且不偏离主题,给观众强烈的视觉冲击。演出最后还有五分钟的烟花秀,将整剧提升到新的高度。所以《遇见·婺源》是非常值得观赏一台演出。</p><p class="ql-block"> 除了观摩《遇见·婺源》之外,游客还可以在这里观看水幕光影秀、舞龙、火壶表演、打铁花、烟花秀、无人机灯光秀、水上飞人表演火壶(难度系数太高了,简直就是水与火的舞蹈)、抱玉塔Mapping秀《天工开物》(3D Mapping 秀,是一种将投影技术与建筑、物体相结合的艺术表现形式,苏州国际旅游节期间的相门城墙灯光秀就是3D-Mapping秀)等等。特别是烟花秀和无人机灯光秀简直绝了。我很难用语言要描述所见的震撼!难怪每到夜晚婺女洲就跟过春节赶庙会一样人山人海,表演太多了根本看不过来,所以我觉得婺源旅游婺女洲是必须打卡的景点。</p> <p class="ql-block">  8月10日今天第一站是婺源卧龙谷,从婺源酒店到卧龙谷大约1小时车程。接待我的是卧龙谷的裴总,他推荐我一条最合理最省力的游览线路,即索道上山,到了索道上站再继续登山看落差高达240米的大龙瀑,然后步行下山,依次观青龙、白龙瀑、水帘瀑以及山涧、清潭。最后出景区到龙泉山庄吃中饭。</p><p class="ql-block"> 卧龙谷别称大鄣山卧龙谷,国家4A景区,景区面积 25 平方公里,主峰海拔 1629.8 米,峡谷长 3.5 公里,天然落差达 730 米,是鄱阳湖水系与钱塘江水系的分水岭,也是 “吴楚分源”地。这里气候温和、雨量充沛、霜期较短、四季分明,森林覆盖率达 96.7%,负氧离子含量每立方厘米 10 万个单位,是天然的氧吧。谷内群山环抱,山峰林立,植物种类有一千多种,有南方红豆杉、银杏等国家一级保护植物。</p><p class="ql-block"> 瀑布是卧龙谷的一大美景,尤其是春天梅雨时节,雨量丰沛的时候,谷内多条瀑布飞流直下蔚为壮观,如水帘瀑、白龙瀑、青龙瀑、大龙瀑等瀑布,其中大龙瀑从主峰汇集灵泉,沿山道奔泻而下,天然落差 240 米,堪称 “华夏第一高瀑”。 炎炎夏日,谷内众多山涧清潭无疑是游客消暑纳凉戏水绝佳之地。秋天的卧龙谷千亩红枫染尽山川,银杏林也披上金黄外衣,阳光洒下,落叶如金色蝴蝶飞舞,铺满小径,与苍翠松柏相互映衬,构成色彩斑斓的油画美景,是摄影爱好者的天堂。冬季的卧龙谷可见冰瀑奇观、雾凇、雪景,据裴总介绍景区二期规划就打算建高山雪场,届时不但可以观雪亦可玩雪,其乐无穷。</p><p class="ql-block"> 卧龙谷除了自然景观,还有“武侠” 文化主题,景区曾设计过一系列“大侠炼成计划”,让游客在山水间体验大侠 “修炼” 的感觉。这是一个非常有意思的行程设计,武侠小说泰斗金庸先生曾题写 “大鄣山卧龙谷”景题也是对景区武侠文化主题的一种背书。不过有一点需要说明的是《神雕侠侣》中所提及的卧龙谷是指浙江雁荡山灵岩景区内的卧龙谷非大鄣山卧龙谷。所以景区在引入“武侠”文化主题的时候有点擦边蹭热点的嫌疑,但是那又有什么关系呢?我想金庸笔下的卧龙谷就是杨过与小龙女再续前缘的世外桃源的代名词,本身它就是一个虚构的地方,所以我想既然金庸先生愿意题写景题就说明金大侠已经被大鄣山卧龙谷的美景所征服了,默许它就是《神雕侠侣》里的卧龙谷。</p><p class="ql-block"> 下午第二站李坑,曾经是中国最美乡村婺源的王牌景点,与晓起、汪口、江岭等一众古村落共同见证了婺源旅游的盛况。而今随着篁岭的异军突起,尤其是2024年晋级国家5A景区后,这些古村落游客流失很大,略显凋敝。这次实地考察李坑我总结了以下几点李坑旅游发展中的问题,仅代表个人观点。</p><p class="ql-block">1,李坑还局限在门票经济的“桎梏”中,55元的大门票还不含检票口至村口不到1公里的景交费,需要另收10元/趟的电瓶车费,来回就是20元/人。游客入门就要二次消费,这让游客初体验就很扫兴。其实完全可以以套票的形式让游客提前做选择或门票含景交服务,距离很短不会增加多少营运费用的。</p><p class="ql-block">2,古村特色水系景观没有保护好,能行船的一小段河道,几乎是死水,看不出河水流动的迹象。再往里走河道内的径流更小,只能称其为小溪,两岸客栈、餐馆、商铺过多对河道污染肯定有影响的,我去时村里正在断流清淤,明显感觉有股臭味。都说水是古村的灵魂,没了水的古村就像是失了魂魄的“行尸走肉”。当然可能是我来的时间不对,不是丰水期,但是李坑应该在上游建水库保证枯水期村内河道水流充盈,亦可建污水处理厂,激活李坑水系循环。</p><p class="ql-block">3,古村商业气息过重,客栈、餐厅、小店多就不提了,树林里黑压压的美术 生在那里写生就足以说明这里的美术集训产业链已经很发达了。这些短期常住美术生的存在显然冲淡了景区的旅游氛围,也影响到了游客旅游体验感。</p><p class="ql-block">4,古村中古建维保堪忧,主街道上临河古建还算体面但越往里走,破败凋敝的景象越发触目惊心。有的村民改建、违建与古村风格格格不入。就算是外观尚可的小景点,内部维护也很差,雕花栏板缺失了,也没有什么像样的三雕(木雕、砖雕、石雕)。我进了一个祠堂参观,屋主说要不要买他们家的祖传秘药,吓得我赶紧退出来。</p><p class="ql-block">5,景区服务人员显然缺少专业培训,特别是开电瓶车的工作人员显然是私人承包的。 </p><p class="ql-block">6,一成不变的景观,没有任何新的景观、新的规划项目,我很想知道李坑最火的那些年赚到的钱都花哪里去了? </p><p class="ql-block"> 客观的讲,李坑的没落一方面是外部市场环境的变化,另一方面还是其自身不求思变进取的僵化思维造成。我想李坑一定不是个案,所谓“它山之石可以攻玉”,像先进的古村取经学习,也许就是一条出路。</p> <p class="ql-block">  8月11日是我考察行程的最后一天,今天我要去最后一个景点篁岭。从婺源市区驱车1小时就到了篁岭,高峰时段自驾车一律不让开进游客中心,就只能停在村外一个简易临时停车场,不过景区很贴心安排了免费的景交车短驳接送至游客中心。这样避免了出入村里的道路交通拥堵。</p><p class="ql-block"> 篁岭建村于明代中叶,已有 500 多年历史。2009 年婺源篁岭文旅股份有限公司开始对其进行打造,把所有原住民搬迁至山下新村落,原址进行全面整修改造,修旧如旧,引入非遗、文创、民宿、餐饮等商旅项目,从而营造一种白天是打卡网红地,晚上是度假社区的氛围,既让古村获得资金可以维护修缮,又保住了古村的烟火气,区别仅仅是原住民变身服务员,游客变身临时居民,这种古村保护模式让原住民与游客身份互换就是其成功密码。</p><p class="ql-block"> 篁岭2014 年开放试营业,2023年被联合国世界旅游组织评为“最佳旅游乡村”,2024 年 12 月被正式确定为国家 5A 级旅游景区。篁岭现在其实已不是一个村落的概念了,而是旅游度假区的概念,现在篁岭被誉为“世界最美乡村”,相比婺源的“中国最美乡村”提升了一个维度。所以近2年来婺源篁岭的风头已经盖住了婺源其他传统古村落,客源明显流向篁岭。</p><p class="ql-block"> 篁岭游览最好的线路是从游客中心出发,乘坐A索上山,到了A索上站沿花溪水街一路漫步看古建、看三雕、看晒秋、看民俗。花溪水街依托山势,高低错落,鲜花绿植、石磨、水碓、水井、跌水与民居建筑交相辉映构成一幅立体的街景,这里理所当然就是篁岭的核心景区。不知不觉已走出花溪水街,行至垒心桥可俯瞰千亩水墨梯田,每年春天这里的油菜花海被誉为“全球十大最美梯田”。走过垒心桥,可达B索中站,这里你既可以搭乘缆车继续上行至上站俯瞰篁岭全景。也可以缆车下行至B索下站,再步行约500米回到游客中心,搭乘免费短驳车回到村外的临时停车场。整个线路不走回头,还是很顺畅的,游览时间一般在2-3小时为宜。</p><p class="ql-block"> 考察完篁岭我想总结一下它成功的几个原因:</p><p class="ql-block">1,“有景可看”,充分利用篁岭“挂在悬崖上的古村”、“梯云人家”先天自然条件,营造唐代诗人杜牧《山行》所描述的“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深处有人家。”的意境。通过AB两条索道,免去了游客登山之苦,又形成一条普适各类人群的闭环线路。古村原住民整体搬迁后,资方在整体维护修缮,景观设计上更为自由,处处有景可看。</p><p class="ql-block">2,“有东西可玩”,篁岭不光可以拍照打卡,其实还有很多东西可以玩的,譬如白天有梯田溜索跨越山谷俯瞰水墨梯田、冒险森林提供高低空户外运动场所非常适合亲子、团建活动、滑道漂流适合暑期亲水活动、山下冰雪馆体验反季节、跨时空冰雪娱乐、倚山秘境温汤馆可以秋冬季泡汤养生;夜间还有流光森林打造一体化人景共融夜游景观、稻田奇遇记夜游以乡愁为主题,结合童年记忆打造出多个场景为一体的夜游路线。</p><p class="ql-block">3,深挖“晒秋”文化内涵“生存智慧、生活美学、农耕传承、地域认同”四个核心维度展开,它是山区生存智慧的结晶、乡村生活美学的典范、农耕文化的活态载体,更是婺源人精神认同的纽带。它让 “农耕” 不只是历史,“民俗” 不只是记忆,而是融入当代生活、可感可知的文化力量。一个有文化内涵的景点才是其长盛不衰的成功密码。</p><p class="ql-block">4,古人常说“酒香不怕巷子深”,而同业竞争激烈的今天“纵有千年佳酿,深巷难敌无人问。”景区的自我营销也是非常重要的。线上通过铺天盖地的新媒体平台的短视频宣传。线下通过官方的背书。线上线下双管齐下才有了篁岭今日的火爆。</p><p class="ql-block"> 结束了篁岭的考察,也意味着我结束了这次景德镇、婺源考察之旅。</p><p class="ql-block"> “读万卷书,行万里路”是儒家“知行合一”观念概括。也是明代旅行家徐霞客一生实践的名言。我不能比肩伟人,但我可以循着伟人足迹把这种“知行合一”的理念坚守下去。徐霞客年少博览群书,22岁起游历中国30年,撰成了60万字的《徐霞客游记》,纠正很多书籍上错误记载。我为什么不可以每次远行归来之后,把所到之处的资料查阅一下,与自己的所见所闻比对性记录下来呢?我想这种记录是有益的,既是对自己人生阅历的一种记录,也是对变化中的世界一种再认知。 </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笔者:张效迅</p><p class="ql-block"> 2025年8月26日</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