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图/文 星雨 昵称 星雨</p><p class="ql-block">美篇号 837031</p> <p class="ql-block">当你踏上满洲里这片土地,便能深切感受到它作为中、俄、蒙三国交界处的独特魅力。这座充满异域风情的边陲小城,每一处角落都散发着迷人的气息,而其中最让人难以忘怀的,便是那宏伟庄严的国门景区。</p> <p class="ql-block">走进国门景区,首先映入眼帘的是雄伟壮观的第五代国门。它高达43.7米 ,总长约105米,屹立在边境线上,仿佛一位坚毅的卫士,守护着祖国的边疆。站在国门之下,一种庄严肃穆的感觉油然而生,心中的爱国之情也愈发浓烈。抬头仰望,国门上方鲜艳的五星红旗随风飘扬,与蓝天白云相互映衬,构成了一幅无比壮丽的画面。</p> <p class="ql-block">沿着景区的道路前行,便能看到41号界碑。它静静地矗立在那里,虽然只是一块普通的石碑,却承载着国家主权的神圣使命。站在界碑前,轻轻触摸,你仿佛能感受到历史的厚重与沧桑。这里是中国与俄罗斯的边境线,一步之隔,便是两个不同的国家,两种不同的文化,这种独特的体验,定会让你印象深刻。我们在这里拍照留念,让这些照片成为此次满洲里之行的珍贵纪念。</p> <p class="ql-block">登上国门观景台,向北望去,俄罗斯的后贝加尔斯克区尽收眼底。那里的房屋低矮疏落,街道上人影稀疏,与满洲里这边的喧闹形成奇特的对比。一道栅栏,两个世界。</p><p class="ql-block">我忽然想起历史书上的记载:百年前,这里是茶叶之路的重要节点,驼队铃响,商贾云集;七十年前,苏联红军从这里进入中国东北;四十年前,边民在这里以物易物,用暖水瓶换呢子大衣。而今,国门成了景区,历史成了商品,过往成了门票上的简介文字。</p> <p class="ql-block">国门下,赫然是两条平行伸展、闪着幽光的铁轨,如两道清晰的切割线,无声地分割开两个广袤的世界。</p><p class="ql-block">当我们俯身凝视那沉沉铁轨与近在咫尺的边境铁丝网,望向栅栏对面那片异国的、同样沉默的土地时,一辆漆皮剥落的俄国货运列车突然低沉嘶鸣着驶来。轰隆声撞破短暂的宁静,车厢一节节沉重碾过铁轨——它无视此岸的喧嚣,只是坚定地、沉默地朝着另一个方向驶去。车厢板壁上涂着看不懂的字符,冷硬异常。铁与铁的撞击声震人心魄,分明是划开了一道无形而无法逾越的鸿沟——此岸彼岸间仅隔铁轨数根,却各自驶着不同语言的列车。我内心了然:界限在地图上如此分明,在物理上如此粗粝,两个灵魂在铁轨两侧,各自循着各自的轨道运转。</p> <p class="ql-block">那一刻,我忽然明白:国门从来不只是地理的分界,更是时间的门槛。我们从这里张望邻邦,也从这里回望故乡。</p> <p class="ql-block">前几代国门缩小版</p> <p class="ql-block">景区内,红色秘密交通线遗址、和平之门广场、飞机广场和火车头广场依次呈现。在红色秘密交通线遗址,你可以了解到革命先烈们为了国家和民族的解放事业,冒着生命危险,在这条秘密通道上传递情报、护送革命同志的英勇事迹,感受那段波澜壮阔的革命历史;和平之门广场上,造型独特的雕塑寓意着和平与友谊,象征着中俄两国人民友好相处的美好愿望;飞机广场和火车头广场则展示了不同时期的飞机和火车头,这些历史的见证者,仿佛在诉说着满洲里作为交通枢纽的辉煌过去,让你不禁感叹岁月的变迁和时代的进步。</p> <p class="ql-block">傍晚我们前往套娃景区,这里充满了浓郁的俄罗斯风情,高大的套娃建筑格外引人注目,仿佛将你带入了一个童话般的世界。在这里,你可以欣赏到精美的套娃彩绘,体验各种游乐设施,观看俄罗斯大马戏、冰舞秀等精彩表演,尽情享受欢乐时光。</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景区旁立着两个庞然大物般的巨型套娃建筑。这是满洲里全新的文旅地标——满洲里套娃智能酒店,并于6月8日开启试营业。这座历经15个月精心雕琢、总投资约1.5亿元的建筑,93米的主体高度一举刷新“全球最大套娃建筑”纪录,成为北疆草原上一颗璀璨的文旅新星。</p><p class="ql-block">踱步近处,凝视那双蓝宝石似的明亮眼睛,似乎它们闪烁着俄罗斯遥远深邃的眼神,又似乎倒映着我们探视它的身影。</p> <p class="ql-block">夜幕降临,满洲里又展现出另一番迷人的景象。整个城市灯火辉煌,五彩斑斓的灯光将充满异域风情的建筑装点得如梦如幻,仿佛置身于欧洲的某个小镇。此时,我们漫步在步行街头,感受这座城市的浪漫与温馨,聆听着悠扬的音乐,观看蒙古族民族服装秀,购买俄罗斯和内䝉古的特色商品和纪念品,享受这难得的惬意时光。</p> <p class="ql-block">晚上,特意找到当地风情的网红餐馆一卢布里西餐厅就餐。据说这个餐馆能容纳1500人就餐,但店外等位的人可以用人山人海来形容。店里身着五色裙子的俄罗斯少女正竭力扭动身躯跳舞,我们品尝了俄罗斯风味的西餐,最贵的一道菜400多元,但整体感觉味道不如哈尔滨的俄餐。想来恐怕也只是我们自己对异域生造的幻想,在盘盏之间飘荡、变形罢了。</p> <p class="ql-block">商场里有些标着俄语的酒瓶罐子静默于货架上,凑近辨认,标识上却写满熟悉的方块汉字。间或播送着节奏奔放、歌声刺耳的俄罗斯小调,可那歌声背后似乎还藏着东北二人转中那锣鼓喧天的余韵——原本各自鲜活的音乐生命,如今在如此强行拼接中,却皆失了魂。</p><p class="ql-block">所以终于开始明白,此地不过是人为构造了一场盛大的戏法表演。游人争相观看那些刻意贴满的符号,而真正属于生活的呼吸,早已经在商业的精心炮制下,蒸发消散在表面的喧嚣之下。</p><p class="ql-block">所谓异域情调,在如今这地界上不过成了一场盛大的模仿戏法。国门巍峨,铁路铮铮,界碑森然,在镜头里庄严静美,现实却喧嚣如沸,无数人排队奔向同一个固定取景点,仿佛如此便能将意义轻易攥在手中。这层叠虚幻的华美与形式庄严的冰冷组合,终不过是剥开一层后仍内里单薄的复制品。边境上的交流或许便利,人心的界限却如那两条铁轨,平行延伸却永难交汇。真正的深度往来,从来不只是地图上的分界线,而更是一场文化土壤间彼此倾听与浸润的生长——只可俯身靠近,无法取巧包装。</p><p class="ql-block">国门之外,还是大地。</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