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镇跨两省”·郎木寺 - 甘南环线自驾游记(十)

徐国强

<p class="ql-block">  郎木寺,并非是一座单一的寺庙,而是一个地处川甘二省交界处的小镇。郎木寺是白龙江的源头,这条看似小溪的白龙江流过郎木寺镇,江北岸坐落着甘南碌曲县的藏传佛教寺院 - 赛赤寺,与它隔江相望的是另一座川西若尔盖县的藏传佛教寺院 - 格尔底寺,形成“一镇跨两省”、“两寺并一江”的独特格局。</p> <p class="ql-block">  郎木寺坐卧于海拔3600多米的高原草甸中,四面群山环绕、林木茂密,绿草如茵,<span style="font-size:18px;">被《中国国家地理》评为“人一生要去的50个地方”之一。美国传</span>教士埃克瓦尔曾在那里生活十多年,並撰写了纪实作品《 西藏的地平线》(<span style="font-size:18px;">Tibet life),</span>1952年该书出版后,郎木寺一度成为西方旅行者心中的“人间净土”,也使得郎木寺获得“东方小瑞士”的美誉,</p> <p class="ql-block">  今天,我选取66张郎木寺的照片,在一首宁静舒缓的南无阿弥陀佛的旋律陪伴下,分享我镜头下的郎木寺。</p> 郎木寺 我来了 <p class="ql-block">这是我<span style="font-size:18px;">最初接触到的一张郎木寺的照片,山坳中的郎木寺,群山环抱、林木茂盛,一座座</span>金顶殿堂和平顶僧舍依山就势、高低错落,金碧辉煌、气势恢宏,让人有种有生之年必须去一次的冲动。<span style="font-size:18px;">2025年6月22日晚上七时许,我终于来到了一直向往的郎木寺。</span></p> <p class="ql-block">办理好入住,在酒店附近的一家川菜馆用好晚餐后,已近晚九时,郎木寺刚刚开启夜间模式,街道两旁商铺灯火通明。</p> 道路两侧大都是餐厅和酒店。 还有一些当地特色纪念品商店。 <p class="ql-block">已经是晚上九时多了,一辆辆满载游客的大巴陆续进入郎木寺,停靠在酒店或民宿门前,由此可见郎木寺的旅游热度。</p> 早安郎木寺 <p class="ql-block">清晨,我来到民宿顶楼的平台,这里可以眺望郎木寺。不远处的山脚下,错落有致地坐落着金碧辉煌的寺院建筑群,近处是一长排的转经长廊。</p> <p class="ql-block">没错,这就是著名的郎木寺甘肃寺 - 赛赤寺。</p> <p class="ql-block">远处的山包上,坐落着一座金顶白墙的亭阁和红色的建筑,那里是郎木寺著名的打卡点瞻佛台。瞻佛台又称晒佛台是藏民信众举行法会的场所,也是俯瞰郎木寺的绝佳平台。</p> 上午9时许,我们驱车前往甘肃赛赤寺东门停车场。实际上,酒店距离郎木寺东门不过1公里,但是,郎木寺景区内允许自驾车进入,为了方便游览我们还是驱车前往。早晨的郎木寺商业街(也是313省道)颇为宁静,没有了昨晚的喧嚣。 <p class="ql-block">这条看似小溪的河流就是著名的白龙江,由西至东流经郎木寺。 郎木寺以白龙江为界,北岸属于甘肃碌曲县(赛赤寺),南岸属于四川若尔盖县(格尔底寺)。</p> 这是一座跨越白龙江的桥,桥南属于四川,到处都是四川火锅、重庆私房菜。 我们的午餐就是在这家“成都私房老川菜”吃的,此刻,坦克300正停靠在饭店路旁。 驶过桥后,我们来到郎木寺的甘肃地盘 - 甘肃赛赤寺,将车停放在吉祥八白塔下的景区停车场,这里也是赛赤寺的售票处。 甘肃赛赤寺 实际上,甘肃赛赤寺,人们常常等同于郎木寺,它的规模、气势和奢华程度都是四川格尔底寺所无法比拟的。赛赤寺门票30元,60-65岁的享受半价优惠,65岁以上的免票。如果想自驾进入到景区内,需另加5元。 <p class="ql-block">甘肃郎木寺为藏传佛教寺院,创建于公元1748年。图为郎木寺院全景图,郎木寺的主要建筑有宗喀巴殿、金瓦殿、弥勒殿、大经堂及医学院经堂等,大大小小有20余座。</p> 我们从正门进入后,沿着左侧的道路直接前往寺院后山上的观景平台。坦克300行驶在狭窄的山路上,透过前挡玻璃,眼前的景色似乎有种“小瑞士”的味道。 这里是郎木寺后山的观景平台,扶栏眺望,郎木寺小镇尽收眼底。 <p class="ql-block">站在观景平台上,眼前的郎木寺小镇静静地坐卧在高原草甸中,群山环抱,翠柏簇拥。</p> 因此,郎木寺有“东方小瑞士”的美誉。 <p class="ql-block">平心而论,从自然环境上看,连绵的群山、翠绿的坡地,的确有些瑞士风光味道。</p> <p class="ql-block">但是,从建筑和人文环境上看,密集杂乱、风格不一的民宅建筑,特别是开发对植被造成的破坏,即使在瑞士前加个“小”字,也有些言过其实。或许是传教士当时的原生态自然环境已经今非昔比了。实际上,所谓瑞士风光,并非仅仅是大自然之美,更是人类与大自然的和谐之美。</p> 观景平台下方不远处,就是郎木寺院的建筑群,规模宏伟、金碧辉煌。 途经医学院经堂。 郎木寺博物馆 <p class="ql-block">高级喇嘛的居所,不对外开放。</p> 一座座金碧辉煌的佛教圣殿依山而建。 错落有致,气势恢宏。 宗喀巴殿。宗喀巴大师(1357--1419年),本名“罗桑扎巴”,是格鲁派也就是黄教的创始人,同时也是非常著名的佛教理论家。 <p class="ql-block">宗喀巴殿是郎木寺核心建筑,在许多黄教寺院里都少不了宗喀巴殿。</p> <p class="ql-block">宗喀巴殿的鎏金“龙头”装饰。</p> 宗喀巴殿东侧的金瓦殿。 山下便是金瓦殿和宗喀巴殿。 拾级而下 我们来到金瓦殿前。 宗喀巴殿侧墙角处的石碑上,镌刻有“宗喀巴大殿重修记”,结束语写道“泱泱中华,民族团结,宗教和顺,国运永昌”。 <p class="ql-block">宗喀巴殿下方是弥勒佛殿。</p> 再下方是郎木寺大经堂。 宗喀巴大殿前的平台是个不错的观景处 。 站在宗喀巴大殿前的平台上,可以俯瞰郎木寺镇。 <p class="ql-block">右前方的山丘上有一座金顶白墙的建筑,那里便是郎木寺的瞻佛台。瞻佛台处的晒经台上,可见几位工人正在进行维修作业。</p> 宗喀巴大殿前的平台上,拍照留念。 赛赤寺瞻佛台 我们驱车来到瞻佛台。瞻佛台又称晒佛台,每年正月十三为瞻佛节,是藏传佛教最大的法会,由众僧抬着巨幅唐卡大佛像到瞻佛台上展开,供众人朝拜,与活佛零距离的接触。节日里除了瞻佛像这一活动以外,还要进行如辩经、跳大神、酥油灯展、亮宝等其他一些佛事活动。 这里是俯瞰郎木寺全景的绝佳位置,郎木寺院所有建筑一览无余。 我们去过的宗喀巴大殿(左)和金瓦殿(右)。 弥勒佛殿(左)、大经堂(右)和金顶白塔。 <p class="ql-block">瞻佛台的坡地上,摆放着几块供信众磕长头礼拜的长木板。</p> 站在瞻佛台上,右前方可见郎木寺的著名地质景观-红石崖。 郎木寺天葬台 瞻佛台处的这一指示牌,指向郎木寺后山的天葬台。郎木寺天葬台是国内目前唯一可供游客参观的天葬台。 我们驱车约3公里,来到天葬台山下。山坡上悬挂着色彩缤纷的经幡。 当天没有天葬仪式,远远地望去,只见一群硕大的秃鹫仡立在山顶上。天葬是藏族的一种传统丧葬方式,人死后把尸体抬到天葬台,由天葬师肢解后,点上特制的藏香,吹响固定的号声,秃鹫会自动飞来吞食。这种“舍身布施”仪式,象征着灵魂升天。 四川格尔底寺 随后,我们驱车来到白龙江南岸的四川格尔底寺。 格尔底寺位于四川省若尔盖县红星镇。明永乐十一年(1413年),第一世格尔底寺活佛茸青更登降参在白龙江源头的达仓郎木修建了一座小型隐修寺。尽管它早于甘肃赛赤寺(始建于1748年),但是,目前的规模和气势,要比赛赤寺低调了许多。 朴实无华的大门。 走进大门,是一座金顶红墙的佛殿,这里供奉着第五世格尔底活佛的肉身舍利,这是格尔底寺最著名之处,也是藏传佛教史上罕见的奇迹之一。进入佛殿要脱鞋且不许拍照,我们只是简单地转一圈就结束了格尔底寺的游览。 在格尔底寺前面,摆放有不少供信众磕长头时用长条木板。 格尔底寺与赛赤寺相比,冷清了不少。寺外的转经筒长廊非常简单,甚至有些破败。至于这里的卫生间,只能用一塌糊涂还形容。 寺外转经长廊旁的移动咖啡站为古老的寺院增添了现代的气息。 纳摩大峡谷 不过,四川格尔底寺这30元门票,最值的地方是纳摩大峡谷。纳摩大峡谷位于格尔底寺停车场的西侧。 <p class="ql-block">纳摩大峡谷是白龙江的源头。在纳摩大峡谷的入口处,白龙江岸边坐落着一座座金顶白墙的建筑,这是格尔底寺的水经筒,水经筒。背后则是郎木寺的标志性背景 - 红石崖,一处形似僧帽的地质奇观。</p> 水经筒通过白龙江流水驱动转经筒,日夜不息诵念六字真言,为众祈福。 纳摩大峡谷的入口处,有一个著名的仙女洞和虎穴洞。 虎穴洞口,一只猛虎屹立于石柱之上。 虎穴洞和仙女洞是峡谷内最具宗教与自然传奇色彩的核心景点,它们都与藏地神话和白龙江起源传说紧密相连。实际上,郎木寺在藏语中全称是“达仓郎木”,意为“虎穴仙女”,因此,这也是郎木寺名字的来源。 <p class="ql-block">如果要深入到纳摩峡谷深处,探访白龙江的源头,步行往返要几公里。因此,我们在大峡谷入口简单逛了一圈后,便驱车前往下一站:扎尕那。</p> <p class="ql-block">最后,我站在郎木寺的瞻佛台上,感谢朋友们的支持与鼓励,欢迎大家继续关注我的下篇游记《石匣子·扎尕那 -甘南环线游记(十一)》<a href="https://www.meipian.cn/5fv7ygsd" target="_blank" style="font-size:18px;">石头匣子·扎尕那 — 甘南环线自驾游记(十一)</a></p>